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成为发展的方向,而且成为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然而在教育改革中,人们对什么是国际理解教育、为何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以及如何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还存在不少的分歧,也存在不少的实践困惑。
《国际理解教育:如何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以华东师范大学与全国各地的实验学校合作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改革实践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ies)为指向,探讨国际理解教育的中国之路,以便为未来我国学校变革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借鉴。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领域应当开始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转型时期。1999年6月,我国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1年5月,国家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了贯彻落实这两个重要文件的精神,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些文件的发布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自此,课程改革尤其是学校课程的建设成为学校变革的核心内容。
学校课程建设既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前者关注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后者强调课程的内容结构与实施路径以及评价策略。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做出了明确的回答,确定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思路,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评估的改革实践。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观点,学校课程建设要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概而言之,课程开发需要包括四个要素: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这也可以理解为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各所学校开展的学校课程建设实践,就是根据泰勒的四个步骤有序开展的。
从学校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来看,既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也包括校本课程的特色化;既包括基础性课程建设,也包括拓展性课程建设;既包括学科渗透的路径,也包括独立开设的校本课程与社团课程;既强调基础性,又强调选择性;既关注个性化,又强调普惠性。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主动而又终身地发展。
好的学校课程建设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基于学生需求来设计课程。也就是课程开发要有儿童的视角和眼光,要遵循儿童成长的逻辑而不仅仅是知识的逻辑。第二,学校课程能够体现出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特色和课程哲学。第三,既有顶层设计,又有个性化特色,体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学校课程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和特色课程个性化。
本套丛书,集中了2014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与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多所实验学校三方合力开展探索学校改革的研究成果,分别从美育课程、德育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儿童哲学课程、情商课程以及STEAM课程等视角,探索学校课程建设的道路与道理、经验与成效。以落实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核心素养为指向,以学校课程建设为载体,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学生成长为旨归,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顶层设计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等方式,经过需求调研、制订规划、课题引领、资源共享、教师培训、成效评估等过程环节,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与学校实践者密切合作,坦诚沟通,凝练共识,充分参与,自觉行动。它是内生的,不是强制的;它是互动的,不是单向的;它是建构的,不是固化的。
改革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套丛书也是我国学校课程改革浪潮中一朵小小的浪花,我们希望能够为广大中小学的校长与教师们的学校变革与课程建设实践提供思路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