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她是个特别爱说话的小孩,因为高烧注射链霉素,两岁半失去了听力。 她努力用身体去感受声音,公交车爬坡的轰鸣、爆米花出锅那一刻大地的震动……直到她第一次走进律动教室,琴键按响,鼓槌敲击,地板共振,她趴在地上,第一次“听见”了这世上最美的音乐。 一双白舞鞋,是父亲送给她的礼物。此后,她在练功房、舞台上不停地转呀转。一个月的时间,她从舞蹈队基本功最差的队员成为领舞;一曲独舞《雀之灵》,十年的全情投入,她早已和舞蹈融为一体;她领舞的《千手观音》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她就是用“心”聆听的无声舞者邰丽华。即使身体有缺陷,她依然可以创造事业之美、人生之美。她是“美与人性的使者”,她的出现,对于所有的聋人,甚至整个残疾人群体,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作者简介 殷健灵,儿童文学作家。18岁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出版长篇小说《纸人》《野芒坡》《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轮子上的麦小麦》《橘子鱼》《蜻蜓,蜻蜓》《镜子里的房间》《千万个明天》《风中之樱》《甜心小米》等,散文集《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访问童年》及诗集、评论等,逾四百万字。 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大奖、2015年度“中国好书”、台湾地区“好书大家读”佳少年儿童读物奖、冰心散文奖、上海幼儿文学奖一等奖等。 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瑞典文、西班牙文、越南文、阿拉伯文等。 目录 写给小读者的话 邰丽华 曾是个爱说话的小小孩 听不见了,四处求医 爸爸妈妈教我学说话 只能一个人玩 关于声音,难忘的记忆 他们都和我一样 上学,让我获得自信 律动课,改变命运 一双白舞鞋 第一次离家 实现舞蹈梦 从未忘记感恩 爸爸、妈妈和姐姐 爸爸 妈妈 姐姐 老师们 刘康宁老师 皮云秀老师 杜红老师 文洁老师 附录 我和舞蹈 序言 她是舞台中央的观音化 身,颔首低眉,合掌凝神。 在她身后,二十双手错 落有致地伸出了兰花指,中 指抬起,拇指和食指并拢, 无名指和小指微翘;二十双 手,犹如渐次盛开又闭合的 花瓣,由缓到疾,由疾到缓 ,伸展又收拢;在观众的视 角里,眼中只有她,看不见 她身后的二十名舞者,她与 他们合为一体,成了传说中 神秘而圣洁的千手观音。 那错落变化的“观音手” ,时而如莲花绽放,时而如 孔雀开屏……光影交错,变 化无穷,富丽绚烂。而作为 领舞的她,安详,神秘,庄 严,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 动,俨然成为人们心目中慈 悲、善良的观音的化身。 ——这是二〇〇五年中央 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中 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 节目《千手观音》。在舞台 上创造辉煌的,全部是听不 见声音的聋人舞者。因此, 《千手观音》称得上是一台 无声之舞。 时隔十余年,人们依然 记得当年那场舞蹈带来的新 奇与震撼,并对此津津乐道 。他们疑惑,聋人——人们 惯常以为的身体缺陷者—— 何以与背景音乐配合得如此 默契,何以能如此精湛地展 现肢体之美?也正因这台让 人过目不忘的节目,全中国 乃至全世界华人认识并记住 了领舞——聋人舞蹈家邰丽 华。 其实,在此之前,她的 足迹早已迈出国门。 早在二〇〇〇年,在世 界级艺术殿堂——纽约卡内 基音乐厅,邰丽华曾以充满 激情的曼妙舞蹈,征服了“ 什么都见过”的纽约观众。 音乐厅里,悬挂着一百多年 来在这里演出过的世界著名 艺术家的肖像和经典节目剧 照,唯一的中国剧照,便是 邰丽华表演的舞蹈《雀之灵 》。 二〇〇二年十月,在日 本出席世界残疾人领导会议 的代表,把中国残疾人艺术 团称为“人类特殊艺术的火 炬”和“全球六亿残疾人的形 象大使”。而邰丽华作为艺 术团的形象大使,她代表的 正是中国六千万残疾人。 …… 邰丽华的确是一个奇迹 。 她的出现,不禁让人们 惊叹:原来聋人和音乐、舞 蹈,与艺术之美并不绝缘; 对于所有的聋人,甚至整个 残疾人群体,她还具有标志 性的意义——她让所有人意 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与人 的平等,怎样才可以活得更 有尊严,即便身体残缺,但 残疾人依然可以在黑暗中体 味光明,于无声中感悟韵律 ,于残缺中寻求完美。对于 庞大的残疾人群体来说,邰 丽华是标杆,是明灯,是曙 光;对于健全人,邰丽华更 是镜子,是榜样,是希望。 邰丽华的成功也许是特 例,不能复制,但我依然想 通过追索她的成长轨迹,以 及陪伴她成长的家人、老师 的回忆,找到一些内在的规 律。这里,不仅可以看到一 个普通女孩的心灵求索的过 程,更可以看见在她成长中 从未缺少的爱的力量,以及 平等、尊重、自尊、宽容、 奉献等人性的闪光。 导语 本书讲述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聋哑人舞蹈家邰丽华坚守梦想的故事。虽然身有不便,邰丽华仍旧热爱艺术、渴望生活、憧憬美好。她全情投入到舞蹈事业中,通过自己不懈的付出和努力,终以领舞《千手观音》感动中国和世界。小读者通过此书,可以感受到这位无声世界里的舞者传递出的永不言弃的力量。 正如书中所说,邰丽华的出现,不仅让人们惊叹原来聋哑人和音乐、舞蹈,和艺术之美并没有绝缘。对于所有的聋哑人,甚至整个残疾人群体,她还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她让所有人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与人的平等,怎样才可以活得更有尊严,即便身体残缺,但残疾人依然可以在黑暗中体味光明,于无声中感悟韵律,于残缺中寻求完美。 精彩页 邰丽华 时间:二〇一九年六月二十五日 地点: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北京) 到了预约时间,邰丽华出现在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的门诊大厅里。是我想象中的模样,清爽的露出额头的马尾辫,一袭朴素简洁的棉质裙装,一双露趾休闲凉鞋,身材小巧、纤细。已过不惑之年,眼神里依然透着清纯干净的少女气。我们用微笑和手势交流了一下,我便跟着她走进了电梯。 这里是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也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所在地。据邰丽华介绍,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自一九八七年建团以来,直到现在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团址,只能暂时租用了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的两层楼面。邰丽华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她先带我去排练厅。在那里,艺术团的团员们正在为国庆演出加紧排练,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的面孔,穿着清一色的黑色练功服,与邰丽华当年一样青涩、稚嫩。她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舞蹈教练的每一个指令,做出整齐划一的动作。 邰丽华戴着助听器,基本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只是因为声带退化的关系,发音有些艰涩,交流起来还是不够流畅。她请来两位手语翻译:李琳和黑虹,在她们的帮助下,我们的交流得以顺畅地进行。 曾是个爱说话的小小孩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是由童年决定的。 如果用颜色来形容我的童年的话,一开始它是灰色的。因为听不到声音,我的世界单调、灰暗。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加了不同色彩。最初是爸爸妈妈教我说话,但留给我的印象是模糊的,像水彩画,刚刚上色就干了,留下一点儿淡淡的痕迹。然后,上小学,学会了认字、读书,我的世界渐渐有了别样的颜色。我出生在宜昌,是山里的孩子,能读到的书很少。印象最深的是路边的小书摊,一分钱可以看一两本小人儿书,我喜欢看连环画,黑白线条的那种,即便是黑白的,我的内心世界却因此丰富了。书上的画啊,故事啊,打开了我的世界,弥补了声音缺失的不足。就这样,我的世界渐渐有了颜色,变成了彩色的。 爸爸妈妈告诉我,在我听不见以前,我是个特别爱讲话的孩子。甚至,我开口讲话比一般孩子还早。我不但会叫爸爸妈妈,还会叽叽咕咕说很多话。妈妈把我送到厂里的育婴室,下班接我回家的路上,我就会不停地跟妈妈说,哪个小朋友白头发的奶奶来了,哪个小朋友胖胖的妈妈来了……是个特别爱用形容词的小孩。 听不见了,四处求医 两岁半时,我得了肺门淋巴结核,高烧不退,医生给我注射了链霉素。没有想到,高烧退了,听力却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我自己却并不知道。爸爸说,还是育婴室的老师发现我的听力有问题,让爸爸妈妈留意。至于爸爸和妈妈,只是发现原本听话的我,晚上变得会很闹腾。这可能是因为失去听力后,我不舒服,但又不会准确表达,便显得烦躁和固执了。 于是,我的记忆里便充满了爸爸带我四处求医的片段。 爸爸利用出差的机会,带我去了可能去的每一座城市。轮船、火车、汽车……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成了我玩耍和游戏的空间。爸爸带着我去了武汉、南京、北京、上海、广州……只要听到哪里有治病的消息,就带我去哪里。吃药、打针、针灸,甚至气功,一切的治疗方法都用了,但是,没有任何作用。 那时候,我懵懵懂懂,不识愁滋味。医院里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小朋友,我觉得自己和他们没有什么区别。医生总是检查我的耳朵,可我想不出自己的耳朵有什么问题。甚至纳闷,我明明没有哪里不舒服,为什么需要马不停蹄地看医生?唯一让我感到不习惯的是,当我需要和别的健全的小朋友交流的时候,我无法表达,觉得特别费劲。 真正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同,是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 P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