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优游随笔(精)/凤凰枝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家洲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历史学家孙家洲的随笔集,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回忆、书评以及序跋。其中有对郑昌淦、李衡眉、冯其庸、谢桂华四位学者的追忆,以及作者对各种学术观点、历史事件所做的品评。第二部分是足履山川的所见所得,如在司马迁墓前的所思所感、探访今俄罗斯境内两千年以前汉代宫殿遗迹的见闻等。第三部分是伏案读书的感悟,如对“犬马”一般的君臣关系以及“布衣”“俗儒”“诽谤”等历史现象所做出的解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性情与历史观。第四部分是写家乡历史与游子之情,从中既能看到家乡小人物的沉沦命运、荒诞而艰难的历史时代,也能看到前辈学人的高尚人格与坚强意志。
作者简介
孙家洲 男,山东莱州人,195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担任汉唐史研究中心主任,“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先秦秦汉史和思想文化史。主要著述有《额济纳汉筒释文校本》《秦汉法律文化研究》《史说心语》《居延敦煌汉简出土遗址实地考察论文集》等。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追忆·书评 ·序跋
郑昌淦先生小传
李衡眉先生学述
流金岁月——冯其庸先生在国学院
追忆谢桂华先生二三事
读李元庆《晋学初集》感言
略读《前近代中国の刑罚》所引发的思考
评丁鼎新著《〈仪礼·丧服〉考论》
轻扣昔日少年心扉 触摸沉重历史一页——初读《红底金字》
《史记》学的第四次“结集”
《中华名门才俊》序言
《学苑春秋》序言
《王子今学术经典文集》序言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酒史与酒文化研究》辑(代序)
《酒史与酒文化研究》第二辑前言
《里耶秦简博物馆藏秦简》序言
《史记》是一部奇书
中国古史中的“权势”“权术”与“人性”
薛小林《争霸西州——匈奴、西羌与两汉的兴衰》序言
第二辑 游观·释古·私见
合阳“伊尹故里”试说“伊尹之谜”
太史公墓前感悟的“班马异同”
“北方的汉式宫殿”及其历史解读
“虎落”遗物考释
第三辑 伏读·顿悟·呓语
“古史分期”与“百家争鸣”
盛衰巨与“盛世”透视
从“犬马”之喻看君臣关系
“俗儒”批判的历史解读
汉代的“布衣”意识
“掩卷而思”与“废书而叹”
从“说大人,则藐之”到“谈何容易”
汉武帝“盛世”之累:“诽谤之法”与思想
汉代士人论“诽谤”罪名的构成因素
汉光武帝明诏禁绝“盛称虚美”
第四辑 家史·乡情·游子
春节忆旧:我的家史
东宋“传奇”两则
有点“个案”意义的高考之路
初入人民大学的“历险”回忆
坎坷人生:我的发小三亮
莱州方言中的“反秦”意识遗存
《莱州文史要览》后记
退休感怀
序言
首先,要感谢“凤凰枝
文丛”主编之一朱玉麒教
授的抬爱,命我提供一部
书稿,以便参加到已负盛
名的“文丛”中来,真是“
与有荣焉”。
“优游”一词,有两种
涵义。一是广为人知的解
说,大致有悠闲自得(亦
作“悠游”)、从容不迫、
洒脱不羁、舒心游玩等相
通或相近之义。在这层涵
义上,我很喜欢来自古籍
的两条说法。(1)《晏子
春秋·内篇问下十八》:“
事惰君者,优游其身以没
其世,力不能则去。”(2)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下
》:“仆愿先生优游俯仰
,贵处可否之间。”如此
论说“悠游”的佳句,不仅
道出了一种生活状态,更
描摹出一种胸襟意境。二
是只在一个很小的地理范
围内为人所知的——这就
是我的老家山东省莱州市
(掖县)东宋村一带的人才
知道的一个涵义:一座小
山的名字。东宋村,就坐
落在优游山的东南山脚下
。据父老乡亲们祖辈流传
的故事,说这座山是宋朝
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微时”
周游北方时所命名。而且
优游山的南侧是“大宋村”
,西南山脚稍远处还有一
个“小宋村”。三个带有“
宋”字的古老村庄环山排
列,似乎在默证着它和大
宋王朝之间真有某种史籍
失载的关联。优游山的海
拔仅有114米,只能算是
一个“丘陵”。但是,由于
它是附近几个乡镇范围内
最高的山,而且又有扑朔
迷离的“历史传说”,所以
,优游山在当地算得上是
一座地域性的“名山”。我
在1978年考取中国人民
大学之前的二十多年间,
一直生活在优游山下。再
加之,我是乡土观念很重
的人,优游山在我的脑海
深处就是“故乡”的代名词
,从来未敢或忘。多年来
,我在网络世界的自拟名
号,先后有“寓京齐人”“
齐人”“东莱游子”等,都
是在强调“山东人”的自我
定位,退休后改定的匿名
是“优游散仙”,更是向故
乡的心理回归。
因此,我以《优游随
笔》为书名,是兼取“优
游”以上两义。更准确地
说是以此两义而自励,既
有“优游”心态,也有“游
子”情愫。
第一部分收录的是学
林旧事。其中有对郑昌淦
、李衡眉、冯其庸、谢桂
华四位著名学者的追忆。
在当年写作之时及此次收
录过程中,都有强烈的个
人情感在内。2005年到
2008年期间,我担任中
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常务
副院长,与我们的院长冯
其庸先生有了长达数年的
工作联系,我从冯先生身
上学到了许许多多,真是
受益匪浅。这是我的荣幸
,也是真心引以为自豪的
人生阅历。我选择的多幅
照片,也可以体现出我对
冯先生的敬仰之情。另有
“书评”和“序跋”,既从一
个角度记录了本人的学术
成长过程,也可以折射出
我和学界朋友的交往。其
中,我给王子今兄长的大
作写序,因为有点“以弟
序兄”的“不合常规”,落
笔时的忐忑之感,至今犹
记;至于给薛小林博士的
著作写序,那种导师对于
弟子迅速成长而由衷欣喜
的情感,也不自禁地流动
于字里行间。
第二部分是足履山川
的所见所思所得。初入学
术之门,就知道“行万里
路”对于治学的重要。我
很庆幸,在四十多年的求
学治学的过程中,我有效
地利用了各种机会,远行
国内外多地,做实地考察
。把在实地所见与读书所
得做联想思考,往往会灵
光乍现,甚至可以称之为
飞来神思!那样的“快感”
,实在是文字难以表达清
楚的。
第三部分是伏案读书
的感悟,如果要和第二部
分相比照,也可以说是“
读万卷书”的所思所得。
多是短文,时有己见。语
不及义,学人之耻。人文
关怀,不敢或忘。
第四部分是写家史、
乡情与游子之情的。其中
有五篇来自我的“微信朋
友圈”。朋友们在表扬我
的时候,时常用到一个词
“性情中人”。我很享受这
样的赞誉——也是“不能
免俗”吧!在全书中比较
,可能最集中表现我的个
人性情的,在这一部分最
多。看到“凤凰枝文丛”《
弁言》所述,“是作者出
诸性情而诗意栖息之地”
,我就把这些微信文字移
植到这部“随笔”中了。所
记之事,所载之文,不见
得有多少“诗意”,倒是含
蕴了更多的“史影”。附见
于其中的家史、乡情,不
妨视为社会大变革之中“
乡村中国”的一个缩影。
其中的《(莱州文史要览
)后记》,按照文章体例
而言,本来应该归于第一
部分的“序跋”之内,但是
,我特意将它调整到“游
子”这一部分中来。当时
,我受邀主编《莱州文史
要览》,就是想把编好这
部书当作回报父老乡亲的
献礼。至于最后的短文《
退休感怀》,是我在退休
之日写的一篇微信。带有
对前半生做自我总结的性
质,用在本书正文的结尾
处,似乎也是“物尽其用”

希望有幸结缘的读者
朋友,喜欢这部小书。
我多年来分别发表在
不同报刊的随笔文章,获
得了结集出版的机会,有
点“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感
觉。为此,我由衷感谢凤
凰出版社。
导语
本书为孙家洲先生的读书札记与治学心得,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的是学林旧事,第二部分是足履山川的所见所思所得,第三部分是伏案读书的感悟,第四部分是写家史、乡情与游子之情。本书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展现了一代历史学家对于当下及历史的思考,是孙家洲先生的学术总结,表达了孙家洲先生的真性情。其中的“书评”和“序跋”,既从一个角度记录了孙家洲先生的学术成长过程,也可以折射出和学界朋友的交往。
精彩页
今年是著名简牍学家谢桂华先生诞辰80周年,也是他病逝12周年的日子。在接到会议邀请函之后,得知有“谢桂华先生诞辰80周年纪念座谈”的会议专题,谢先生的音容笑貌比以往更加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谢先生于2006年6月12日病逝后,有多位学界同仁和晚辈发表追思文章,表达对这位终身致力于简牍学和秦汉史研究的著名学者的敬意。于振波先生《怀念谢桂华先生》(首发于《简帛网》2006年6月18日)一文,谈到了谢先生晚年在身患重病之后依然醉心于学术研究的动人场面,其中有若干段落都令人过目难忘。如:“谢先生非常推崇张政烺先生,佩服他学问功底之深,称赞他论证缜密严谨,说他的文章,就像剥笋子,层层深入。直达问题的本质,并为他不能把满腹的学问写出来留给后人而深深惋惜——谢先生说,他是带着这份崇敬与惋惜的感情而参与整理张政娘文集的。”文章还引用了北京大学吴荣曾教授评价谢桂华先生的一段话:“他为中国的简牍事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为名,不为利,纯粹是一种奉献。这种精神非常伟大,今天如先生者有几人?他提挈后进也是凭着自己热诚的心,这点也值得令人钦佩和学习!”
邬文玲研究员的《谢桂华先生的简牍学成就》一文(《求真务实六十载:历史研究所同仁述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对谢先生的学术成就做了全面的总结。特别是她在文章中讲到了谢先生晚年抱病撰写《额济纳汉简订误》的详细情况,更是与我的工作经历直接相关,与我对谢桂华先生满怀敬意的回忆直接相关。
兹将我与谢先生交往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几件事草成一篇小文,与大家共同追思这位令人敬重的学术名家。
一、谢桂华先生与人大国学院“简帛学研究所”筹建的前前后后
2005年5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文决定成立国学院。冯其庸先生受聘为首任院长。6月问,我在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之下,被学校任命为国学院的常务副院长,主持学院的日常工作。我当时承受的思想压力很大,在两度辞拒不获批准之后,也只好勉力而为了。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去通州张家湾拜访我们的院长冯其庸先生时,冯先生就明确地提出:要办好国学院,除了保证正常的教学之外,必须突出学术研究——特别是西域语言与历史的研究、简牍学的研究,因为这是站在学术前沿、并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学问。我对于冯先生的观点,完全赞同。冯先生还表示:对于西域语言与历史的研究,他本人有相当兴趣,并且与这一领域的著名专家素有联系,他本人可以直接负责这一领域的工作;而对于简牍学,尽管他很关注这一领域的新进展,但是与有关专家的联系毕竟不多。冯先生询问我是否与简牍学的专家有联系的渠道?我回答说:我与谢桂华、李均明等先生有几年的交往。冯先生高兴地表示:他通过《中国简牍集成》《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等文献,早就知道谢桂华、李均明两位先生是简帛学的权威,如果能够请他们出面帮助工作,那是最好的。冯先生随即责成我主管“简帛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李均明先生依然在中国文物研究所工作,一时无法分身;而谢桂华先生已经办妥从社科院历史所退休的手续,于是我拜访谢桂华先生,表达了聘请谢先生为国学院“特聘教授”并且担任筹建中的“简帛学研究所”所长的诚意,谢先生当即答复愿意考虑。
P37-3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