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吴汉东教授是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先行者和领军者,是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本书是吴汉东教授独著的体系型教科书,以知识产权法基本原理、制度及适用为内容,是其近四十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成果的概括。 全书由知识产权法基本教义体系——总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其他知识产权五编构成,注重采取规范解读、逻辑分析和经验描述的法教义学研究方法,意在于解释中推动法的应用,于应用中促进法的续造,是知识产权领域集教、学、研、用价值的大成者。 本书具有以下特色:一是系统性,以无体财产权概念为基础,提出以开放的财产观,构建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二是专业性,除介绍知识产权制度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外,还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的国际公约内容及制定背景,以及我国新修正的《著作权法》、《专利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等进行深入研究;三是指引性,从实务问题切入,对典型案例进行解读,指导读者理解并适用知识产权具体制度。 作者简介 吴汉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中方首席专家,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研究基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国家版权局国际版权研究基地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委员、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著有“当代中国法学家文库·吴汉东法学研究系列”七卷本,另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论文、专著曾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类)、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2006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上为国家领导人讲解“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设”。2009年、2011年两次被评为“年度十大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最具影响力人物”;2009年、2011年两度被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杂志(MIP)评为“全球知识产权界最具影响力50人”。 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知识产权基本范畴 第一节 概念范畴:知识产权语义识别 第二节 本体范畴之一:知识产权性质分析 第三节 本体范畴之二:知识产权特征认知 第四节 主体范畴:知识产权所有人资格认定 第五节 客体范畴:知识产权保护对象述说 第六节 体系范畴:知识产权类型与框架构造 第二章 知识产权相关法律 第一节 私法问题:知识产权法与民事基本法 第二节 公法问题:知识产权法与知识产权基本法 第三节 私法问题: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四节 公法问题: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 第三章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第一节 国际保护制度概述:基本原则与历史分期 第二节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联盟与国际公约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体制与《知识产权协定》 第四节 后TRIPS时代:国际变革与中国应对 第二编 著作权 第四章 著作权法概述 第一节 基本用语:版权、作者权与著作权 第二节 理论基础:“财产价值观”与“人格价值观” 第三节 国际制度变迁:印刷版权—电子版权—网络版权 第四节 中国法律发展:本土化、一体化与现代化 第五章 著作权客体 第一节 客体范围界定: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第二节 客体规范类型: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 第三节 非规范客体形式:特殊作品 第四节 客体排除领域:非作品“表达”与非保护“作品” 第六章 著作权主体 第一节 著作权归属的主体范畴: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第一著作权人:自然人作者与拟制作者 第三节 特殊作品著作权归属:创作主体与权利主体 第七章 著作权内容 第一节 著作权内容构成:“一体两权” 第二节 著作人身权:作者的精神权利 第三节 著作财产权:作者的经济权利 第四节 著作权内容现代化:立法发展与变革 第八章 相邻权 第一节 相邻权概述:与著作权相关的权利 第二节 出版者权:版式设计专用权的保护 第三节 表演者权:艺术表演权利的保护 第四节 录制者权:录音录像制品权利的保护 第五节 广播组织权:广播节目信号权利的保护 第九章 著作权限制 第一节 著作权限制概述:制度基础与基本制度 第二节 合理使用:自由而无偿的使用 第三节 法定许可使用:依法许可而支付报酬的使用 第四节 强制许可使用:特别准许而支付报酬的使用 第五节 相邻权限制:与传播者有关的权利例外 第十章 著作权利用 第一节 著作权利用对象:作品抑或权利 第二节 著作权转让:著作财产权的继受取得 第三节 著作权许可使用:著作财产权的权项分离 第四节 著作权质押:债的担保中的“权利质” 第十一章 著作权集体管理 第一节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集中化管理与“一揽子”许可 第二节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结构类型与运作方式 第三节 中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架构与运行模式 第四节 著作权集体管理中的问题:国际动向与中国应对 第十二章 著作权保护 第一节 侵权行为的基本范畴:概念解读与特征分析 第二节 侵权行为的基本类型: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 第三节 典型间接侵权: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 第四节 特别保护制度: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 第五节 侵权行为的认定规则:“实质相似+接触” 第六节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从过错责任到过错推定责任 第七节 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 第三编 专利权 第十三章 专利权概述 第一节 基本用语:专利、专利权与专利法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专利权与其他权利的关系 第三节 权利证成:专利法构建的学理基础 第四节 国际观察:专利法的产生和外国专利法的发展 第五节 本土思考:专利法产生和发展的中国道路 第十四章 专利权的客体 第一节 保护对象: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第二节 排除领域:禁止授权对象与不予授权对象 第三节 特殊客体:“可专利主题”的扩张 第十五章 专利权的主体 第一节 主体范畴:发明人、申请人与专利权人 第二节 权利归属:非自由发明创造的权利主体 第三节 特殊主体之一:外国人主体资格 第四节 特殊主体之二:人工智能的主体资格 第十六章 专利权的产生 第一节 权利产生方式:先发明原则与先申请原则 第二节 权利产生程序:专利申请、审查、复审与无效宣告 第三节 权利产生要件: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第四节 特殊审查要件:人工智能发明专利的判断标准 第十七章 专利权的内容 第一节 权利效力:独占使用与排他使用 第二节 权利本体:发明创造专利的基本权能 第三节 权利对价:专利权人的义务 第十八章 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