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如果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代表性的思想家是谁,多数人会回答:丸山真男(1914-1996)。丸山作为政治学者、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者,对言论界和学界有极大影响。本书聚焦于作为丸山思想根基的自由主义,叙述评价丸山的一生。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右派法西斯主义和左派极权主义风云激荡、相互对立,在此时代下如何坚守自由民主主义?随着近代社会向大众社会发展,人们的精神逐渐为媒体信息所支配,在这种状况下怎样确立人们理性的主体性?这些一直是作为政治学者的丸山所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者,他又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如何解释日本的思想传统结合起来。批判传统日本文化,从过去的思想中发现新的可能性并进行再解释的工作就是在这一思路下展开的。 丸山逝世至今已有25年,即便现在他作为思想家的成就,也没有失去意义。若想探究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政治现状及日本传统思想,丸山的作品是适合各类读者阅读的现代的经典。 作者简介 唐永亮,1977年生,黑龙江林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思想史。著有《中江兆民的国际政治思想——日本近代小国外交思想的源流》,参与撰写《口本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变革与文化建设研究》等,参与翻译《何为日本人》等。 目录 序章 思想的命运 第一章 “大正一代”的童年 第二章 “政治化”的时代 第一节 落后于时代的青年 第二节 回到“近代” 第三章 战中与战后之间 第一节 明治时代已远去 第二节 日本思想中的“另类”传统 第三节 八月十五日——结束与开始 第四章 “战后民主主义”构想 第一节 从一片焦土中起步 第二节 与“天皇制”的诀别 第五章 人·政治·传统 第一节 虚无主义的阴影 第二节 超越“恐怖的时代” 第三节 寻找另一种传统 终章 他者感觉 参考文献 丸山真男年谱 译后记 序言 丸山真男①(Maruyama Masao,1914-1996年)是 20世纪40年代初期到90年 代颇为活跃的政治学者、 思想史学家,在二战以后 的日本学界和言论界有很 大影响。他的思想即使在 现代日本也产生了广泛影 响,其著作和论文除汉语 外,还被翻译成英语、德 语、法语,为全世界的日 本研究者所熟知。在中国 ,20世纪90年代区建英等 人开始翻译、介绍丸山的 著作,此后,以本书译者 唐永亮先生为代表的诸多 研究者推进了对丸山思想 的研究。 但是,超越日本研究界 ,在广泛的中国社会又是 怎样理解丸山的呢②?我尝 试通过“百度百科”查找“丸 山真男”(2021年1月),发 现了关于丸山真男的如下 介绍。对于日本研究毫无 知识的人,如果在中国网 络上查询“丸山真男”,应该 首先接受的就是如下记述 吧。 丸山干治之子,生于大 阪,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 部,后留校任教。他培养 了一批研究者,形成丸山 学派的学风。他的思想承 继德国黑格尔思潮,融入 韦伯、舒茨、曼海姆等德 国知识社会学家的理论, 成名作《日本政治思想史 (研究)》,影响日本现 代人文学科的各个层面。 1950年前后参加和平问题 谈话会,十分活跃,从此 时到1960年的安保斗争, 他的言论对现实的运动发 挥了一定作用。但作为一 种反作用,也受到很大的 批判,东大斗争以后,不 再对现实问题发表看法, 重新回归日本思想史的研 究。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 本,遍及网络上的信息多 含有错误或过时的知识, 遗憾的是上述引文即属此 例。该段文字是以竹内理 三、田中彰等编的日文版 历史辞典《日本近现代史 小辞典》(角川书店, 1978年)为蓝本的,写于 40多年前。日文原文执笔 者大概是历史学家佐佐木 隆尔(日美关系史方向) 或是神田文人(社会运动史 、政治史方向),两人都不 是政治学或思想史方面的 专家。20世纪70年代,在 日本几乎没有人从事1945 年以后日本思想史的研究 。 “他的思想承继德国黑格 尔思潮,融入韦伯、舒茨 、曼海姆等德国知识社会 学家的理论”这句话在日文 原文中没有,是“百度百科” 中新添加的内容。该句的 评价是错误的。之所以认 为丸山继承了黑格尔 (Hegel)思想,大概是看到 了丸山在论文《近世儒教 的发展中徂徕学的特质及 其与国学的关联》开头部 分引用了黑格尔著《历史 哲学讲义》中的一节这一 事实,但是丸山在青年时 代首先开始热衷阅读的是 新康德学派的哲学著作, 此后才阅读到黑格尔和马 克思(KarlMa-rx)的著作。 韦伯(Max Weber)与曼 海姆(Karl Mannheim)的著 作确实对丸山的思想史研 究方法有所影响,但是就 我所能见及的资料,没有 显示丸山曾经阅读过舒茨 (Alfred Schutz)的著作。就 丸山整体思想来看,不仅 仅是德国的法学、社会学 ,从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 想和20世纪初期英美的政 治多元主义理论中学习到 的内容也同样重要。上述 误解出现在“百度百科”这一 网络辞典中,说明在中国 关于丸山思想的研究还不 够充分。 丸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与中国文学研究者竹 内好有亲密的交流,他强 烈支持竹内关于中国近代 化的见解,该见解的根本 思想是从1940年开始高度 评价中国的nationalism。由 此,丸山在日本与中华人 民共和国恢复邦交后,开 始与中国来日的留学生和 知识人热心交流②。彼时丸 山的内心大概存在作为日 本国民对于侵略战争的赎 罪意识吧,丸山对中国思 想传统怀有深深的敬意, 他认为传统思想将来的发 展无疑在其内部已经孕育 出了希望。 本译本通过唐永亮先生 的忘我努力才得以问世, 在此向他的学识和美意深 表谢意,向为本书在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顺利出 版给予帮助的林美茂先生 ,以及在丸山真男研究方 面我的前辈区建英先生表 示感谢。希望在友情支持 下而完成的本书,能够成 为中国读者孕育出新希望 的土壤。 苅部 直(Karube Tadashi) 2021年2月 导语 丸山真男(Maruyama Masao,1914—1996年)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到90年代颇为活跃的政治学者、思想史学家,在二战以后的日本学界和言论界有很大影响。他的思想即使在现代日本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为了让中国学界和读者了解丸山真男这位学者的思想,社科院日本史所的唐永亮先生翻译了这部丸山真男弟子苅部直撰写的丸山真男小传。本书大概介绍了丸山真男的生平、主要活动和学术著作及思想。总体上是一个粗线条的描述,论述的是一个整体趋势,但对于中国读者加深对他的了解来说已经足够。 后记 翻译这本书当为我自己 的本业。我2006年从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日本 系博士毕业进入中国社科 院日本研究所文化研究室 工作,因所在单位主要从 事战后日本研究,故于我 而言存在一个研究方向调 整的问题。在单位领导和 前辈的帮助下,我将研究 方向确定为战后政治思想 史研究,具体以丸山真男 政治思想研究为切入点。 以思想家研究为主的教义 史研究是思想史研究的一 个基本方法,因撰写博士 论文《中江兆民的国际政 治思想研究》,我对这个 研究方法相对熟悉。而选 择丸山真男作为研究对象 ,还有一层原因。2005年 ,我作为客座研究员在日 本法政大学学习期间,得 到作为指导教授的饭田泰 三先生的多方关照,他是 丸山真男的学生。先生为 我开了一门课程“《三醉人 经纶问答》讲读”,还赠送 我一套《中江兆民全集》 让我写论文时利用,令我 颇为感动。先生为人为学 堪称楷模。现在想来,饭 田先生身上大概也保留着 丸山先生的遗风吧。无论 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都并 不算热门,但心怀执念, 以史鉴今,也算是一种对 前辈的致敬吧。 2016年,林美茂教授邀 请日本东京大学苅部直教 授到中国人民大学做了一 场以日本思想史研究为主 题的讲座,我有幸到场聆 听。苅部直教授所著《丸 山真男——一位自由主义者 的肖像》运用大量一手文 献,深入剖析了丸山一生 将近代理念与日本现实相 结合的苦斗过程。该书在 日本学界颇受好评,荣获 第28次日本三得利学艺奖 。这次会面后,我写信给 苅部教授表示有意将该书 翻译成中文,他欣然同意 并寄来该书日本版和英文 版两个版本,嘱咐我英文 版的参考书目更为全面, 可以参考使用。译稿完成 后,苅部教授做了非常认 真的核校工作,其精益求 精的为学态度和传道解惑 精神使我受益匪浅。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 得到林美茂教授的无私帮 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张杰和夏贵 根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苦 努力。 翻译中难免会有错漏之 处,请学界同人批评指正 ! 唐永亮 2020年10月于北京 精彩页 丸山论之病 我认为似乎存在一种叫“丸山病”的东西。 一上来就把病挂在嘴上,或许有些不妥。但是,当我读到有些人写的有关政治学者丸山真男(1914-1996年)的著述时,就常会有这种感觉。 在战后日本,甚至近代日本,很少有人的思想如丸山真男那样受到如此多的批判。有人说,丸山是对西洋的近代不加批判而一味赞美的人,有人说他是脱离大众的启蒙家,还有人说他是沉浸于国民国家幻象中的民族主义者。在冷战时期,偏右的人把他视为迎合共产主义势力的学者而加以批判敲打,偏左的人则对他反激进的保守倾向口诛笔伐。 在这些批评意见中,有些是可以接受的,分析得也很透彻。 大概有人会站在我了解丸山真正所想的立场上,对上述意见口诛笔伐,而我认为过多地回应上述批评意见并无太大意义。我更关注的是,这些批判丸山的言论都带有一种独特热情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些文章中经常会散发出一种怨念:若不特意敲打下丸山就不舒服。实话实说,我猜测他们正是因为真的欣赏丸山,才喜欢对之采取一味批判的态度。 譬如,作家林房雄和三岛由纪夫在二人的对话集《对话.日本人论》((1966年)中,就把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丸山真男作为“战后派学者的代表”加以攻击。在二人的对话中充斥着诸如丸山等“进步学派诸君”把东京审判的结果作为“自己学说的第一原理”,推进日本社会的“美国化”,赞美工业化与休闲社会的到来等观点。林房雄就说道: 不仅仅针对的是丸山君,以他为代表的“战败学者”们的学问表面看起来是学问,但读起来却毫无学问可言。 所谓学问,就是读起来会让人感叹,“哦,是这样啊”,让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战败大学教授”的工作应是让读者茅塞顿开。① 真正的学问会让读者恍然大悟,这个观点在后文也会提到,重视与“他者”在思想上对话的丸山,对此也是赞成的。但问题是,恍然大悟中“悟”的内涵是什么?关于战争责任的讨论姑且不论,单是因倡导“美国化”和工业化而使日本社会陷入“精神颓废”的批评,就已经使丸山污名满身。归根结底,不将问题归罪于丸山他们就不舒服。然而,事实与林房雄和三岛由纪夫说的完全相反,他们的发言都针对的是丸山。林房雄比丸山早十一年,三岛由纪夫比丸山晚十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 当丸山在一次同人杂志组织召开的座谈会上(1968年),被要求针对林房雄和三岛由纪夫的对谈发表意见时,他说:“我要公开讲,我事实上不仅对之置之不理,而且以轻蔑的态度对之不屑一顾。”②丸山的这种应对方式在其他场合也曾有过,经常使批判者火冒三丈。对这种曲解误读的见解大概也只能这样来应对了。 同样,还有一种丸山真男研究热、甚至可谓热得要命的是对上述批判意见的反批判,而这些拥护丸山意见的人与持批判意见的人一样都对之乐此不疲。每次批判丸山的书籍一面世,在以继承丸山的思想和成果为导向的同人杂志上就会针锋相对地登载攻击该书的书。观之,令人唏嘘不已。对于那些如此卑劣的书籍,我们无视它们就可以了。一旦接触异质的意见就要激烈地反驳回去,这种封闭的态度恰恰是丸山努力批判的。 异样的热情 对丸山真男的讨论,就像患了热病似的。这当然也可能与丸山本人的个性有关。丸山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不仅在学界,在报刊上也异常活跃。他参加和平问题谈话会等活动,不断针对现实政治提出自己的建议,而让他的名字最终变得家喻户晓是在1960年(昭和三十五年)反对岸信介内阁与美国再次缔结《日美安全条约》的安保反对运动蓬勃发展之际①。 在此之前,自民党政府岸信介政权以种种方式孤立地、片断地对民主主义与宪法的“蹂躏”,在这一天晚上得到集中展现。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