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IT传(信息技术250年)(精)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日)中野明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794年,悬臂通信机诞生了;250年后的2045年,计算机的能力或将超越人类,人类社会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让我们沿着书中令人惊叹的历史发展之路,愉快地探寻信息技术的突破与变化。
史上第一次互联网犯罪的目的是什么?
凭借电报的力量崛起的报社现在是什么样?
电话实现互联互通的契机是什么?
广播、电视和广告是如何诞生的?
计算机发展的加速契机是什么?
未被利用的信息会是未来技术发展的“新大陆”吗?
200多年来,无数难以想象的技术创新创造了人们的活动空间,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探寻历史就是为了在这一过程中淘汰错误答案并获取有益的解决方案,从而继续向前发展。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更客观、精确的洞察力,而不是仅仅对未来感到不安,通过对信息史发展的质问和怀疑,在“生态历史观”中逐渐掌握信息技术的本质。
本书回顾信息技术的过去,验证现在,并展望未来!
作者简介
中野明,1962年出生,日本同志社大学理工学院兼职讲师,以信息通信、经济管理、历史民俗三大领域为主题写作,著作有《1小时读懂阿德勒》《用“设计思维”从无到有》《哈兰德·桑德斯的教诲》《虚幻的五大美术馆与明治时期的实业家们》《战后日本的首相》《裸露从何时起变成了羞耻之事》等。
目录
前言
序章 从生态史观看信息技术
梅棹忠夫的信息论
用“变迁”来把握文明的发展
纵览信息技术250年的发展进程
以“信息技术的生态史观”为目标
第一章 视觉通信——拉开近代信息技术的帷幕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什么是视觉通信
不断扩大的视觉通信网络
近代信息技术的开端
不依赖手持媒介的通信
悬臂通信机的惊人效果
信息技术的近代化始于数字
信息技术大众化的第一步
视觉通信带来的正面可能性
史上第一次网络犯罪
可能性的实现会催生出新的可能性
“必然”“积累”与“决策”
第二章 使用电力进行交流
革新与S形曲线
电磁式电报机的诞生
库克与惠特斯通的五针式电报机
莫尔斯电报机的诞生
从60千米拓展到6万千米的美国电报网络
英国与法国的电报事业
旧技术的破坏与新技术的创造
过渡时期的折中方案
连接世界的电报线路
隐形武器
凭借电报力量崛起的报社
通过电报发展壮大的通讯社
电报改变生活
电报编码的优势与弊端
可能性成为现实后出现的复杂社会
第三章 通过电缆传递声音
在电话之前出现的传真
电话的诞生
电话服务迅速开展
不断革新的电话使用机制
电话服务的垄断趋势
电话的大众化
缺乏互换性的电话系统
私营电话服务与国营电话服务
电话服务的另一段历史
使用电话线路的广播系统
“意料之外的成功”
个人信息与公共信息
第四章 通过电波传递声音
马可尼与无线电报技术的发展
横跨大西洋的无线通信
走在理论前面的实证实验
在无线电领域同样发挥作用的网络外部性
将泰坦尼克号遇难的消息通知全世界的无线技术
用无线电传播声音
从业余无线电到无线广播
无线广播带来的全新交流方式
无线通信员戴维·萨尔诺夫
无线电音乐盒
萨尔诺夫进军广播事业
广播节目的诞生
广播网络与广告的诞生
变化的生活与全新的问题
第五章 电视时代到来
筹划电视播放的萨尔诺夫
比收音机更早的电视机开发历史
从国家主导开始的日本的广播
吉田秀雄与日本的民营广播电台
广播事业的转变
正力松太郎与电视的邂逅
日本广播电视网络的构想
名为街头电视的强力武器
代表20世纪的技术
20世纪的信息技术
模拟信号信息技术的时代
IT发展250年中的3次浪潮
第六章 计算机的诞生
计算设备的发展
电子化数字计算机的诞生
范内瓦·布什的MEMEX
个人电脑的预言
克劳德·香农的信息论
用比特表示所有的信息
勒内·笛卡儿与数字信息技术
作为商用设备的计算机
将布什的理念变为现实
Dynabook和Alto
个人电脑的另一条路径
盖茨与乔布斯登上舞台
Wintel与Macintosh
硬件与软件仍然无法满足的需求
第七章 覆盖地球的神经网络
冷战的余波
回归电报网络的创意
包交换技术的诞生
ARPA网络的诞生
ARPA网最初的目的并非用于战争
从ARPA网络到互联网
万维网与多媒体电脑
万维网的重大意义
媒体的屏障失去意义
软件、硬件、网络三要素
通过“3W法则”分析互联网的大众化过程
网络与硬件的发展
万维网向大众敞开大门——博客、SNS与智能手机
媒体的屏障被彻底消除
第八章 IoE、大数据以及AI
信息技术的两大新趋势
未被利用的生物体信息
人类周围未被利用的信息也将被利用起来
爱迪生给我们的启示
未被利用的信息是未开拓的新领域
统计学的方法真的“最强”吗
警惕黑天鹅事件
人类的自由意志
越发严重的矛盾
第九章 “超”矛盾时代来临
“协同与垄断”或者“共享地与独占地”的矛盾
便利性与隐私性的矛盾
“世界与地区”的矛盾
永无止境的矛盾螺旋
黑暗彼端的光明
序言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
会不会被AI抢走。
计算机的性能呈几何级
数提升,甚至有人指出,如
今计算机一年间产生出来的
智慧,比现在人类全体的智
慧总和强10亿倍。还有人认
为,在基因工程和纳米科技
等最新技术的帮助下,人类
很快就能实现永生。
人类永生是否能实现尚
不得而知,但科技的飞速发
展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同
时也不可避免地会给人类和
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因此,现在有越来越多
的人对“今后的世界会如何
发展?自己的生活将发生怎
样的变化?如果没能跟上科
技进步的大趋势,是否会被
时代淘汰?”等问题感到不
安。
但如果只用这种片面和
短视的眼光来审视世界,我
们就很难理解世界的本质,
只能被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事
物弄得晕头转向,也就是所
谓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反之,如果能够客观地
把握自己所处的位置,就能
对自己身边发生的变化做出
冷静的判断。这就是透过“
树木”的现象,看穿“森林”
本质的大局观。
这时,总结过去的经验
,往往能够为我们解答眼前
的问题提供巨大的帮助。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拥有一个
渐进式发展的历史,回顾这
段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搞清
楚为什么自己会身处这样的
位置。而且,拥有大局观的
视角,还有助于我们对未来
社会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对
未来充满不安,反而能够对
其进行更加客观且准确的分
析与判断,并从中得到有价
值的启示。
本书将介绍从18世纪末
到21世纪中叶这250年间信
息技术发展的进程,希望大
家通过本书获得解读信息技
术的客观视角。
笔者于神户元町
导语
网络普及以后,我们的生活和商业方式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如果只徒然地追求这些变化的话,是看不到科技发展的本质的。为了思考今后的社会将如何变化,回顾信息技术相关的历史并检视现在是十分重要的。
工业革命之后,1794年在法国诞生了一种被称为“悬臂通信机”的技术。之后,知名作家、发明家、数据科学家雷·库兹韦尔预言,2045年之前,计算机的能力将会超越人类。
本书将介绍从18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这250年间信息技术发展的进程,希望大家通过本书获得解读信息技术的客观视角。
精彩页
梅棹忠夫的信息论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即“信息技术”或者“信息通信技术”。这个词最早引起世人的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
在日本总务省(原邮政事业厅)每年出版的《信息通信白皮书》(旧版标题为《通信白皮书》)中,平成十二年版(2000年6月出版)对IT进行了专题介绍,这一版的副标题为《迎来IT的2l世纪》。2000年11月,《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即《IT基本法》)颁布。当时的总理大臣还一本正经地将IT读成“易特”。
IT的本质其实是信息,而信息的历史则要比IT早得多。“信息”这个词在日本最早出现于1876年,是原日本陆军军官酒井忠恕在翻译法国军事书籍时创造的,比如“敌军阵地的信息”和“侦查获得的信息”等,意思和现在基本相同。顺带一提,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信息”一词是森鸥外在1887年前后翻译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时创造的,但后来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人们发现信息对于社会和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相关理论,则是由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初任馆长、民族学者梅棹忠夫率先提出的。
梅棹在杂志《朝日放送》(1961年10月号)上刊登的论文《放送人,伟大的业余选手》(后更改为《放送人的诞生与成长》)中,第一次使用了自己创造的“信息产业”这个词。所谓信息产业,指的是像播放事业那样与信息相关的产业。据梅棹本人介绍,这是日本第一次在出版物上出现“信息产业”这个词。
后来,梅棹又在《朝日放送》(1963年1月号)上发表论文《信息产业论》,他不但将现代定义为“信息产业的时代”,还以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为例对社会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说明。人类的胚胎分为:发育成内脏的内胚层、发育成肌肉的中胚层和发育成神经系统与大脑的外胚层。梅棹将人类胚胎的各个胚层与社会产业一一对应:内胚层相当于农业,中胚层相当于工业,外胚层则相当于信息产业。梅棹认为,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下一次外胚层产业时代的开始”。他曾预测“信息社会”最早将在20世纪60年代初到来。
与梅棹忠夫同时代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于1967年在杂志《国家事务》上发表了《后工业社会的笔记(I)(II)》,文章指出商品生产已经不再是经济活动的中心,贸易、金融、保险、不动产等服务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顺带一提,贝尔最早提出“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这个概念,和梅棹提出信息产业的时间基本相同,都是在1962年前后。后来,贝尔又在1973年出版了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强调了高级的信息服务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1964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中得出了震惊世人的结论:媒介即信息;而阿尔文·托夫勒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信息社会到来的时间是1980年。由此可见,即便在世界范围内,梅棹也是最早指出信息重要性的人物之一。
用“变迁”来把握文明的发展
梅棹不仅率先指出了信息的重要性,还提出应该用独特的视角和切人点把握信息。梅棹将这种理论称为“信息生态学”和“文明的信息史观”,尝试从生态学和文明学的角度解读信息。关于这一点,需要作一些说明。
梅棹的名字之所以为世人所知,是因为1957年他在《中央公论》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文明的生态史观绪论》及续篇《从东南亚之旅开始》,还有以这两篇论文为中心观点的著作《文明的生态史观》(1967年出版)。
梅棹所说的文明,指的是由巨大的工业力量、庞大的交通信息网、完善的行政组织与教育制度等人类创造出来的设备群及制度群所组成的系统。用生态学领域的“变迁”概念来解读文明的发展,就是所谓的“文明的生态史观”。
所谓变迁,指的是在特定土地上生长的植物群体经过时间推移而发生的不可逆的改变。如荒地上长出苔藓,然后逐渐演化成草、灌木、阳生植物(红松、白桦等)、阴生植物(橡树、山毛榉等),这种植物群的变化就是最典型的变迁。植物群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经过不断地积累,使现状发生永久的改变。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