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爷爷哪里来: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考古学奠基人之一贾兰坡送给孩子们的一份科学大礼。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研究中国古人类历史的故事,新鲜奇妙,富有趣味。
从“神创论”到认识上的蒙昧时期;从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到认识“北京人”是较早的古人类;从讲述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到展示21世纪古人类学者的三大课题……贾兰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真正从科学的角度探索“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让小读者们对人类起源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4年级下学期) |
分类 |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小学语文 |
作者 | 贾兰坡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考古学奠基人之一贾兰坡送给孩子们的一份科学大礼。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研究中国古人类历史的故事,新鲜奇妙,富有趣味。 从“神创论”到认识上的蒙昧时期;从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到认识“北京人”是较早的古人类;从讲述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到展示21世纪古人类学者的三大课题……贾兰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真正从科学的角度探索“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让小读者们对人类起源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作者简介 贾兰坡(1908-2001),河北玉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家。1929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没有大学文凭,但是却攀登上了科学殿堂的顶端。 他因发现“北京人”遗址的贡献巨大而被后世尊称为“北京人之父”。他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和著述,发表论著已超过400余篇,为中国的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和考古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目录 中学毕业的院士 一、从“神创论”到认识上的蒙昧时期 二、“人类起源”科学来之不易 三、北京人头盖骨 四、北京人头盖骨丢失之谜 五、北京人是最早的人吗?——一场历时4年之久的争论 六、找到了比北京人更早的人类化石 七、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八、人类使用的工具也是 人类起源的证据 九、人类诞生在地球历史上的位置 十、21世纪古人类学者的三大课题 十一、保护北京人遗址 附录 古人类化石表 序言 2017年9月开始,在国家 统一部署下,全国中小学陆 续启用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 。教材的最大特色,是突出 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鼓励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 力。 这一精神和思路,将贯 穿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语文教 学。小学课本每册中设置的 “快乐读书吧”,即针对不同 年级、不同学期,推荐学生 读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作 品,如童谣、儿歌、神话、 民间故事、小说、诗歌、科 普创作等等。 为给广大小学生课外阅 读提供优质配套读物,我们 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学和语文 读物出版方面的优势,深入 研读教材,推出了这套“小 学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推 荐书目”。所收各书均精编 精校,是值得信赖的精良版 本。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 儒敏教授说:“整个语文教 育的改革,可以归纳为四个 宇——读书为要。培养学生 读书的兴趣、读书的习惯, 使之成为一种良性的生活方 式,提升各方面素养。”希 望这套书能给孩子们提供阅 读保障,助力语文教育。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19年8月 导语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的作者贾兰坡,是中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广大青少年介绍“人类起源学”的基础知识,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向大家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研究人类历史的故事,旨在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精彩页 1856年8月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以东霍克多尔附近的尼安德特山谷发现了具有原始性质的人类化石。那里是石灰岩地区,工人们采石烧灰,在石灰窑地区内有个山洞,工人们在洞尚未被破坏前见到了一副骨架,附近既无石制的工具,也没有其他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石灰窑的负责人虽然不是内行,但对这具不完全的骨架非常奇怪,特别是保留下来的头盖骨,既不像人的,也不像其他动物的,因而骨架得以保存下来,交给了当地的一名医生。这名医生也不能肯定是人类的骨架,又将骨架送到波恩大学,请教授沙夫豪森鉴定。沙夫豪森认为这副骨架骨骼粗大,头骨前额低平,眉嵴粗壮,是欧洲早期居民中最古老的人。赫胥黎见到头骨模型后,也认为是最像猿的人类头骨。后来这具骨架被辗转到爱尔兰高韦皇后学院的地质学教授威廉·金手中,经他研究,认为在尼安德特山谷发现的这具骨架化石是已经绝种的古代人类遗骸,并于l 864年按动植物的国际命名法为它命了个拉丁语化的名称,叫“Homo neander-thalensis”,我国译为“尼安德特人”。这是双名法命名。后来种类越分越细,改为三名法命名,后面的字是形容词。整整过了100年,坎贝尔才又给改了一个三名法的命名,叫“Homosapiens neanderthalensis”。一般仍叫“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尼安德特人化石的发现,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这是因为当时没有更多的证据。1886年,比利时的斯庇也发现了尼人的骨骼化石及其他哺乳动物化石,这次发现的头骨和尼安德特山谷发现的头骨特征相同,有关尼人的争议才渐渐平息。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渐渐被人所接受。 尼人是介于直立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被称为“早期智人”,年代约为10万年前—3.5万年前。之后又发现了比尼人进步的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年代约为3.5万年前—1万年前。尽管在19世纪中叶有大量的古人类化石被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日渐深入人心,但人们仍不能接受“人猿同祖”和“从猿到人”的进化观念。这是因为没有找到从猿过渡到直立人这个阶段的化石,有些学者以证据不足来对抗进化论。 正当欧洲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议非常激烈的时候,尤金·杜布瓦在荷兰降生了,那年是l858年。杜布瓦长大后进了医学院,毕业以后当了师范学校的讲师。他对人类起源的问题着了迷。29岁时,杜布瓦开始着手解决人类起源问题。他把想法告诉了一些同事和朋友,遭到同事和朋友的反对,有人还说他得了精神病。但杜布瓦没有气馁,经过努力,他作为一名随队军医被派往当时由荷兰统治的苏门答腊(现属印度尼西亚),想在那里寻找更原始的古人类化石。功夫不负有心人,1890年他在中爪哇的克布鲁布斯发现了一件下颌骨残片;1891年又在特里尼尔附近发现了一个头盖骨;1892年在发现头盖骨附近发现了一个大腿骨。杜布瓦十分高兴,在给欧洲友人的电报中,他称这是“达尔文的缺环”。 正当杜布瓦还在高兴之时,他还没来得及把化石向同行们展示,就成了争论的焦点,有人嘲笑他,有人谩骂他,而教会更是不容忍他。在各方面的围攻之下,杜布瓦把这些珍贵的人类化石锁在了家乡博物馆的保险柜里,一锁就是28年。 杜布瓦发现了人类化石后,曾于l892年给它取了拉丁语化的名字“直立人猿”(Anthropithecus erectus),1894年改为“直立猿人”。由于受到教会和各方面的指责和压力,不得已,他承认了他发现的是一种猿类化石。尽管杜布瓦又提出了与自己相反的意见,但这种相反的论点并未得到后来人的承认。本世纪30年代,荷兰籍德国古人类学家孔尼华在爪哇(现属印度尼西亚)又有了新的发现。曾经研究过“北京人”化石的魏敦瑞看过在爪哇的发现后,对于杜布瓦发现的人类化石,为了命名的统一,1940年把它改为“爪哇直立人”。1964年坎贝尔又把命名改为“Homo erecttls crectus”,译为“能直立的直立人”,一般译作“标准直立人”。 P15-1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