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对于“新时期”急遽嬗变的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而言,如何认识悲剧的特质,如何将人性与美学的判断充分结合,提炼出一种更具整体性视野的“问题”的脉络,一种将“过去”与“现在”尽力打通的开放性视角,无疑是值得深究的重要命题。毕竟,任何时代文学、文化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悲剧意识的支撑与维系。 本书以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式,把对具体的小说文本的观照,纳入文学史整体的脉络中,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悲剧现象与悲剧意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以东西方悲剧美学为理论依托,试图超越感性的梳理以及纯粹的审美观照,建构一种能够作为当代文学价值判断依据的理论视角,旨在对“悲剧意识和中国当代文学”这一课题研究有所推动。 作者简介 贾艳艳,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影视文化批评,在《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悲剧·悲剧性·悲剧意识·悲剧精神 第二节 中西悲剧的差异与20世纪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 第三节 从悲剧意识角度考察中国当代小说的意义 第一章 从乐观到悲观:个人与社会 第一节 “社会问题”对个人伤痛的规避 第二节 “冷漠+感伤”的“逃离” 第二章 从乐观到悲观:个人与历史 第一节 光明的判决:乐观的“历史悲剧” 第二节 颓败的宿命:颠覆与回归 第三章 受阻的“自我”:悲剧性人格的建构 第一节 “为他”的英雄 第二节 “个性”与“宿命”之间 第四章 发现与置换:生命话语中的悲剧意识 第一节 肉身的发现:“角落”、工具化与“准乌托邦” 第二节 迈向“位格”的肉身 第三节 抗争的悖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悲剧意识与“新时期”小说》从悲剧、悲剧性、悲剧意识、悲剧精神出发,探讨中西悲剧的差异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的流变。通过对中国当代小说悲剧意识中的两种倾向、悲剧性人格的建构以及生命话语等的分析,考察中国当代小说的深刻内涵。 本书对“新时期”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论层面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悲剧及其悲剧审美内涵作了深入细致的梳理与学理升华。这有助于读者充分认识新时期的悲剧小说以及小说中悲剧意识的发展和演变,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