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宋时四雅(共4册)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付国静//杜晓俊//陈一帆//董思慧//方忆等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套文化读本的编纂,在体例上保持四册统一,每册内容分“溯源”“窥见”“器用”“拾趣”四个单元。前两个单元,采用通俗性的语言进行历史回顾及资料梳理。第三单元“器用”,结合传世文献、图像与出土器物,尝试还原操作工具及使用器物。第四单元“拾趣”,则基于“器以为用”的概念,通过仿古器物的陈设与搭配,配合充满仪式感的操作过程,力图让读者感受蕴藏其中的宋人精致生活和审美情趣。另外,在读本编纂的过程中,融入当下“美学教育”理念,尝试利用中国古典诗文、考古出土器物、博物馆中的收藏品,以及充满季节感的宋人雅事,以文艺清新的语言、古典雅致的配图,启迪思维、陶冶情操,从而倡导公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感知。 目录 《唇间美色》 一抹春天的颜色 第一单元 溯源唇妆小史 第二单元 窥见宋代点唇 第三单元 器用 唇妆用具 第四单元 拾趣古法口脂制作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传统颜色色卡 后记 《盆研茶香》 品一碗茶汤 第一单元 溯源 吃茶小史 第二单元 窥见宋代擂茶 第三单元 器用 茶饮之具 第四单元 拾趣一古法擂茶 参考文献 附录 各地擂茶配方 后记 《清芬入怀》 燎沉香,消溽暑 第一单元 溯源·香文化小史 第二单元 窥见·宋人香事 第三单元 器用·文人香具 第四单元 拾趣·古法香饼 参考文献 附录 宋人祛暑香方(十五则) 后记 《疏窗花影》 冬日里的一枝花 第一单元 溯源*花供小史 第二单元 窥见。宋代瓶花 第三单元 器用·折插入器 第四单元 拾趣。冬日供花 参考文献 附录 宋代花材的配材方式 后记 序言 序一 让传统文化焕次新生 随着时代的进步,理念 的更新,博物馆之于公众 的意义也愈加丰富。博物 馆人却始终在思考,利用 自己的专业及资源优势, 还可以创造什么样的社会 价值。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立 足自身所具备的西湖文化 、南宋文化、名人文化及 陶瓷文化的特色,专注宋 韵文化的研究及传播,力 图使用通俗的方式诠释宋 式生活美学,倡导一种具 有传统意蕴的生活方式。 “宋人‘四时雅事’文献、 器物整理研究及古法复原” 课题,是我馆在专业研究 与公众普及方向上的一次 新尝试,旨在促进传统文 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 发展。在课题研究层层推 进的过程中,课题组不仅 对宋代四时文化知识体系 进行梳理,同时还开发出 多项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 传统文化体验课程,最终 将研究与实践成果整理集 结成册,编辑出版“宋时四 雅”系列读本。 保护并弘扬珍贵的文化 遗产,是每一位博物馆人 的初心与使命;而在这条 实现博物馆社会价值的道 路上,每一次实践都值得 支持与肯定。杭州西湖博 物馆总馆也将继续以丰富 的形式,在更广阔的平台 上,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的 意义。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馆 长 潘沧桑 导语 本套丛书的编撰是我们首次尝试将宋文化的细微之处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这不仅记录了对宋人四时文化的感悟,也希冀借此片段的研究抛砖引玉,推动博物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本书第一单元为吃茶小史,结合传世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的材料,梳理了吃茶、饮茶的简要历史。第二单元为宋代擂茶,具体说明作为茶饮小吃的流茶是怎样流传开来的,以及擂茶所用的工具呈现什么样的演变情况。第三单元为对宋代茶饮用具的具体介绍,主要分为擂具与饮具、文人茶具组合等几个类别。除了擂茶用具外,也介绍了部分点茶用具,以见出宋代茶器用之一斑。第四单元为古法擂茶的复原制作,通过查阅文献、实际操作等几个步骤,还原了古代擂茶的制作方法。 后记 《唇间美色》 后记 本书为“宋人‘四时雅事’ 文献、器物整理研究及古 法复原——以四个案例为 研究对象”的科研课题成果 之一。项目以宋代文献、 器物及绘画为研究对象, 选取宋人“四时(四季)雅 事”中的四个案例,对相关 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研 究,从中提炼宋人“四时”文 化中有益的部分,推出一 套符合科学性、操作性, 并具有美学价值和普世意 义的宋人“四时雅事”文化读 本。 课题于二〇一八年七月 立项,至今已历时三年多 的光景。在三年多的读本 编纂过程中,我们面临诸 多困境,诸如学术背景知 识的单薄,可借鉴的操作 范例有限且技术难度高等 内部因素;又如突如其来 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业单 位改革,课题小组人员变 动等外部影响。但最终课 题组不仅克服了重重困难 ,完成了课题,自身也通 过磨练让业务能力得到显 著提升。 课题能顺利完成,也与 相关部门及历任领导的支 持及重视密不可分。原杭 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市园文局、市运保委) 风景局、文物处以及现杭 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管委会)经发局、文物遗 产局的相关领导,在课题 的审核以及经费审批等方 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并 提出许多专业上的建设性 意见。原杭州南宋官窑博 物馆的韩建明书记、邓禾 颖副馆长、刘春蕙副馆长 在课题内容、课题进度以 及课题经费方面都起到了 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现杭 州西湖博物馆总馆以潘沧 桑馆长为首的领导班子, 在接手相关事务后,对本 课题的相关落地项目“弄青 影——南宋青瓷造物美学 侧记”展以及课题的结题工 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此外,还要感谢为我们 提供学术后援的浙江大学 古籍研究所的贾海生教授 、关长龙教授、窦怀永教 授以及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的徐吉军研究员。为了配 合课题落地项目的操作及 实践,我们还得到了本馆“ 博物馆之友”的大力协助, 他们为本课题的实践操作 及视频录制提供了技术指 导,这其中有香文化研习 者沈茗晰老师、中华花艺 基金会花艺教授江晓鹿老 师、古物空间陈列设计师 虞之悟老师等。为配合博 物馆“宋人四雅”线下活动的 开展,我们也得到了博物 馆志愿者们的鼎力支持和 配合。在此,我们无法一 一具名,借后记谨向所有 关心和支持课题及书籍编 纂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最诚 挚的谢意。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 过:对历史要有“温情与敬 意”,我们饱含对传统文化 的一番深情,以宋人风雅 照见时下生活。试图在传 统文化的恢复中,重塑一 种新中式的审美风尚和生 活方式。但是囿于学识和 时间,不足之处仍有许多 ,还望方家与各位读者谅 解并予以指正。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宋 人“四时雅事”课题组 二〇二一年十月 精彩页 《唇间美色》 唇妆是现代妆容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改善气色,提亮面容,所以爱美的女性几乎都有几支色号不同的口红。晨起梳妆,对镜轻抹,随即在唇间幻化出亮丽的色彩,用来搭配服饰,配合不同心情,出席各种场合。这类唇间的美色,古代的女子也曾痴迷追寻。 古代女性的唇部美妆 古人画唇之风,最早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山。那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用植物染料或是矿物染料等涂画嘴唇。如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尊女神头像,它的面色呈鲜红色,唇部涂满朱红色的朱砂,这应是早期人们涂面唇妆的实物例证。这一时期人们会“运用各种材料,去美化自己身体巾的一些关键部位,用红色的花汁使自己的双唇乃至脸颊变得更加红润,用黛色的石粉使眼眶的轮廓变得更加鲜明。还有用晶莹的砾石和洁白坚实的兽齿串联起来围在脖子上”②。据推测,这一装扮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容装饰,早期的面部或身体的涂抹,往往跟人类的生存需求和原始宗教活动有关。 女性真正意义上用唇妆装饰面容,大约始于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楚国文人宋玉在《神女赋》中记载了当时女子的美妆:“眉联娟以峨扬兮,朱唇地其若丹。”其中朱唇便是赞美妇女的嘴唇红润美艳,艳若丹砂。由此我们推测,此时涂抹嘴唇的染。料,主要成分可能是朱砂①。在江苏海州西汉霍贺墓女棺之妆奁中就有一盒朱砂。另、有红色植物染料为茜草,《诗经》中有“缟衣茹蔗,聊可与娱”和“东门之蝉,茹在阪等句,所谓的“茹蔗”应指茜草的枝茎细长绵延。茜草一般开白色或黄色的小花,根红细长,含有丰富的“茜素”,可以提炼出红色染料,亦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有凉血止血、祛瘀通经的作用。然《汉官仪》云:“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是其处也。”此种红色染料多用于衣服的漂染,是否作为口脂染料则有待考证。无论是朱砂还是其他植物染料,本身并无黏性,附着力也差,单纯用来涂抹嘴唇,极易溶化。为了让唇妆持久保持艳丽的色彩,人们开始在朱砂中掺入矿物蜡及动物油脂等辅料,如此就增加了涂唇化妆品的防水性能,且产品黏密润滑,光泽鲜亮。这种涂抹嘴唇的唇妆用品,被定名为“唇脂”。唇脂,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解释说:“以丹作之,象唇赤也。”“脂,则砥也。着面柔滑如砥石也。”由此可见,唇脂应是一种红色有光泽感、润泽感的唇部化妆品。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 墓出土的九子漆奁中(图1—2),有一小网盒内便有脂类化妆品的痕迹。随葬物品所出的竹简遣策(随葬物品清单)还列有“小付蒌i,盛节、脂、粉”,由此可猜测卅土的油膏类物品应为化妆品“脂”。因容量不大,应为涂唇部的“唇脂”或者涂面颊的“面脂”。当然,两者也可兼用。随着生产生活的进步,人们在使用唇脂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改进配方,比如用温酒浸泡一些香料混合在油脂巾,冉用丝绵滤过,放人瓷盒中冷凝。这种方式见载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其对“面脂,,“唇脂”配方的记载为:“温酒浸丁香、藿香二种。(浸法如煎泽方。)煎法一同合泽,亦着青蒿以发色。绵滤着瓷漆盏中,含凝。若作唇脂者,以熟朱和之,青油裹之。”① 魏晋时期与唇脂并行的还有“燕支”,晋崔豹《古今注》“草木第六”日:“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亦谓为红蓝,以染粉为妇人色,谓为燕支粉。”②根据制作方式不同,又可分为“绵燕支”与“金花燕支”,前者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后者则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两种胭脂都必须经过阴干,使用时只要蘸取少量清水即可涂抹。后期燕支中又加入牛髓、猪脂等物,使其变为润滑的脂膏,故又被写作“胭脂”。 P4-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