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国起航(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折纪实)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舒德骑
出版社 研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真实记述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船舶战线的干部职工在面临全军覆没之际,坚决贯彻邓小平“船舶工业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战略决策,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百折不挠、突出重围,顽强打进国际市场,赶超美、英、日、韩,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实现战略大转折的整个过程。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史中一个精彩的篇章,同时也是一部实现中国人海洋强国梦,令整个世界震惊的民族复兴史。
   

本书融思想性、真实性、文学性为一炉,可读性极强,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读后令人荡气回肠。

作者简介

舒德骑,重庆江津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特邀作家。当过知青、当过兵、当过工人,长期在军工行业工作,从事过宣传部长、党委工作部长等工作,亲身经历了中国船舶工业打进国际市场惊心动魄、艰难曲折的整个过程。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深海丰碑》《惊涛拍岸》《鹰击长空》《苏联飞虎队》《宋文骗传》《当今奇人周兴和》,长篇历史小说《联圣钟云舫》、纪实文学集《非常使命》《沧海横流》《一路走来》等;获解放军“昆仑”军事文学奖、全国神剑文学奖、中国船舶系统特别奖、中国作家协会、重庆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奖励等文学奖20余项。有50余篇作品收入《全国报告文学精选》等;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作家班进修;曾任重庆江津作家协会主席。

目录
序一中国人的海洋强国梦
序二大国起航是几代人奋斗出来的
前言
开篇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
第一章历史别无选择
大洋上刻骨铭心的记忆
古老航船上的辉煌与耻辱
共和国的蓝色档案
一场触目惊心的斗争
果断“赶船下海”
第二章神圣而艰难的使命
冬日里的不眠之夜
部长柴树藩走马上任
谁能挽狂澜于既倒
西方船台上的忧郁<br 乎流产的干部会议六机部紧急报告中央
是船就只能下海
第三章巨轮从香港起锚
香港是的突破口
“船然登陆
北京之行爆了个冷门
一场马拉松式的谈判
仅有的军令状
香港之行激起轩然大波
与船玉刚
第四章铸起海上的“长城"
狭路相逢勇者胜
一张白纸上描绘蓝图
接踵而至的荒诞事
闻所未闻的造船规范
数九寒冬大练兵
焊光映照着泪光
严苛无情的验船师
中国工人太伟大了
“长城”号下水震惊港岛
巨轮远航出够了风头
第五章迎面吹来大海的风
一个美丽但破灭的梦
不惜重金的秘密<br 痛心的叹息之船扬起了风帆
说声再见便过了20年
赞许“兰德马克”
“碧江”号结束了一段历史
第六章叩响新的世纪之门
过去了的只能成为历史
面对痛苦无情的现实
史密斯震惊的缘由
马科斯夫人主持庆典
撒切尔夫人莅临江南厂
改革不容懈怠
异军突起震惊
第七章悲壮惨烈的船台
诺尔梅德引发的风潮
弃船在寒风中呜咽
挪威海岸虎口夺食
决不能让“大船”下沉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铁人”也有落泪的时候
波峰浪谷间的残酷较量
与“埃维塔”最后诀别
一个生命的船魂
第八章不屈不挠的岁月
感天动地的赤子情怀
女焊工折服船东史蒂文
休斯敦法庭的索赔案
非要打赢这场索赔官司
中国工人折服洋专家
面对船然袭击
只有才能造出的船
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把自信带给这个
第九章十年磨一剑
意义深远的战略调整
千呼万唤“神州第一坞”
托起世纪的丰碑
线上庞然的景观
一个亿与五百万的启示
滩涂上谱写动人的歌
神州崛起第一修船坞
第十章直挂云帆济沧海
给船插上飞的翅膀
“华粤”号驶向湛蓝的大海
让长江与连接起来
驶向安特卫普的巨轮
向第一造船大国
行驶在水上的人间宫阙
烈火中的亚洲第一艇
让拥抱“CSSC”
中国人走向论坛
托起一轮初升的太阳
第十一章海洋睁大蓝色的且艮睛
从大海中远望苍穹
火箭从深海飞向蓝天
震惊的海空演r/>的伟大壮举
泰国海军的骄傲
猛追日本和韩国的旗舰
一双大手托起整个地球
对中国发出的回声
第十二章让历史告诉未来
市场绝不相信眼泪
一场密而未宣的海难
江河湖泊呼唤庞大的船队
中国人的海洋强国梦
一位老人的临终心愿
历史留给人们的思索
尾声   
后记
序言

中国人的海洋强国梦
   王荣生
   国庆前夕,突然收到舒
德骑同志的来信和《大国
起航——中国船舶工业战略
大转折纪实》书稿,真是
喜出望外。德骑同志原是
船舶工业下属单位的一个
宣传部长,为船舶工业写
过多部作品,记得他曾出
版过《深海丰碑——中国核
潜艇诞生纪实》《惊涛拍
岸———中国船舶工业进军
世界纪实》等作品。后来
德骑同志调兵器系统工作
,此后与他的联系就少了
。当年,我曾接受过他多
次采访,离别20余年,未
想到他对我国造船工业依
然一往情深,多年来还在
密切地关注着船舶工业的
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还铭
记着老一代船舶人当年的
奋斗历程。
   

看完本书的《前言》,
我就被深深吸引,真有些
爱不释手。本书是一幅中
国船舶工业当年实行战略
大转移的历史长卷,集中
展现了改革开放之初,经
过十年浩劫的中国土地上
,在万马齐暗、百业凋零
的境况中,以造军船为主
的中国船舶工业,在举步
维艰、进退维谷的危急关
头,在邓小平同志“中国船
舶工业要打进国际市场”的
英明决策下,以柴树藩部
长为代表的船舶战线几十
万干部职工,为企业走出
困境、浴火重生,破釜沉
舟、背水一战,创造出令
整个世界震惊的奇迹。
   我作为新中国造船业的
亲历者、参与者和组织指
挥者,对中国船舶工业有
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书中
所涉及的大部分事件,都
是我亲身经历和参与的,
所以阅读时欣慰和喜悦的
心情溢于言表;书中所记
叙的大部分人物,都是我
非常熟悉的领导和同事,
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
   

1953年,我从上海交通
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武昌
造船厂、渤海造船厂、六
机部和船舶总公司工作。
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历了
我国从小型舰船到核潜艇
,从驱逐舰到航天测量船
,特别是亲历了新中国船
舶工业打进国际市场,进
而成为世界造船大国的光
辉历程。回顾这几十年,
我能够为中国船舶工业干
10个五年计划,实现自己
童年和青年时期的梦想,
把自己一生的精力献给祖
国的造船事业感到十分荣
幸和自豪。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
折的历程,是船舶工业进
步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
是宝贵的新中国船舶工业
发展的船史资料。感谢德
骑同志多年来对我国船舶
工业发展进步的贡献。
   

书中着重记述了老部长
柴树藩对我国造船工业走
向世界而作出的重大贡献
,生动地描述了柴树藩同
志宏才大略、远见卓识、
善抓大事、坚韧不拔的真
实形象。他坚定不移地贯
彻执行小平同志“中国的船
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
场”的战略决策,在船舶工
业最危难的关头,力挽狂
澜,带领全行业的干部职
工,不折不挠,卧薪尝胆
,终于使中国船舶工业开
始了走向世界的征程,走
出“找米下锅”的尴尬困境。
应当说,在这个战略大转
折过程中,柴树藩同志是
功不可没的。
   

书中浓墨重彩地记录了“
长城”号货船建造的过程,
写得十分真实感人。这是
我国第一艘按照国际规范
建造的船舶,也是我国打
进国际市场的第一艘大型
出口船舶。正如书中所描
述的那样,柴部长为此还
立下“军令状”,造船厂的干
部和工人以高度的政治责
任感,用他们的聪明和才
智、汗水和泪水高标准地
建造出了这条船。“长城”号
的建造成功,率先叩开了
国际市场的大门,开创了
中国船舶出口的新纪元。
   

书中还饱含深情地描写
了在船舶工业最艰难的时
期,战斗在生产一线的干
部和工人英雄群体。这个
庞大的英雄群体,在那激
情燃烧的岁月中,为建造
出口船舶,为工厂走出困
境,他们用自己的青春、
热血乃至生命,与险恶的
处境进行着顽强的抗争。
孙文学、侯君柱、陈文松
、朱学成、张在勇、郭玲
华……是这个群体中突出的
代表,他们可亲可敬的形
象至今还深深地留在我的
记忆里。中国造船史上,
将留下他们的英名。
   

在船舶战线几十万干部
工人们的顽强拼搏下,随
着香港市场的打开,给困
境中的船舶工业带来了历
史性的转折。30多年时间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只
是短短的一瞬,然而中国
造船业在世界船舶市场白
热化的激烈竞争中,造船
产量从世界排名第17位迅
速超越了法国、德国、挪
威、丹麦、美国、英国、
俄罗斯、瑞典、巴西等国
家。到了新世纪,中国造
船产量更是连续多年以
40%以上的速度递增,
2005年超过日本,2007年
赶超韩国,在国际市场上
,三大主要指标已连续多
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名
副其实地成为世界造船大
国。
   

纵观这几十年中国船舶
工业发展的历史,不由得
心生感慨。它每向前跨越
一步,所付出的艰辛都是
外行人难以想象的。近代
船舶工业在世界各国工业
化进程中,都曾起过重要
作用。早在18世纪工业革
命时期,造船业就已成为
各国最重要的工业支柱。
新式的舰船,应用了当时
最先进的冶炼、蒸汽技术
、航海技术等科技成果,
被看作最复杂、最先进的
大工业产品。
   

所以,恩格斯说:“现代
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
的产物,而且还是现代大
工业的缩影,是浮在水面
上的工厂。大工业最发

导语

本书全景记录了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美英日韩等传统造船业强国的技术资本管理等全方位巨大迭代优势,中国船舶工业战线的干部职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坚决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船舶工业要打进国际市场”“一定要竞争过日本”的战略决策,努力学习世界先进造船技术,大胆进行技术创新,终于跻身国际船舶市场,直至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实现战略大转折的过程。这是一段中国制造转型崛起的真实记录,是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也是世界军工史、世界造船史上的当代传奇。

后记

秋雨淅沥,山色空蒙。
   

进山时,还是暮春,在
键盘上敲下本书尾声时,
已是冷风萧瑟的仲秋了。
屈指一算,从酝酿到动笔
写成这部书稿,已是两年
时间了。
   

当年,受中国船舶工业
总公司委托,为撰写中国
核潜艇、导弹驱逐舰和航
天测量船等诞生历程时,
我几乎跑遍了全国大的造
船厂和研究院,收集了一
大箱资料,记下10余本采
访日志。由于军工行业保
密等原因,只是断断续续
写出一些文字发表。2014
年写成《中国核潜艇诞生
纪实》一书后,就将这些
素材搁置至今。
   

今年4月,我国第一艘航
母下水,并公开见诸电视
与报端,又激起我的创作
热情,欲了却多年来未曾
了却的心愿:将中国船舶
工业战略大转折时艰难曲
折的历程,用文学的形式
如实表现出来。
   

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
折时期,主要是前20年。
这个时期,中国船舶工业
面临的处境,用四面楚歌
、险象环生、跌宕起伏、
惊心动魄、浴火重生这些
词汇来描绘,一点也不为
过。那一代中国造船人,
用弹精竭虑、卧薪尝胆、
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舍
生忘死这些词汇来表述,
也一点不为夸张——正因如
此,而今当全国上下为船
舶工业的高歌猛进而欢欣
鼓舞时,我们绝不能忘却
那些默默为中国船舶工业
的生存、发展、壮大而付
出青春、热血,乃至生命
的老一辈造船人。
   

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就有了这部书稿问世

   

动笔之前,就确定了几
条原则:一是必须尊重史
实,对历史、对社会、对
自己负责,不能有半点杜
撰,力求让本书有较好的
历史和社会价值;二是既
是文学作品就不能写成技
术术语堆砌的专业书,或
记成流水账,力求让船舶
行业以外的读者,特别是
普通读者和青少年适合阅
读;三是材料的取舍需根
据本书主旨和文体需要,
去粗取精,开阖有度,不
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有许
多颇有建树的单位和优秀
的人物书中未能一一提及
,还望见谅。
   

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
折的过程,可以说是波澜
壮阔,大开大阖,惊天动
地,可歌可泣。由于时间
跨度太大,涉及面广,以
及作者水平不高、文体束
缚等因素,难免挂一漏万
,取舍失度,其中漏误难
免,还望方家不吝指正。
   

感谢当年接受作者采访
、提供资料的船舶工业战
线、国防科工委和海军部
队众多领导和朋友们的支
持。
   

2017年9月9日于重庆江

精彩页

大洋上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艘巨轮,颠簸于茫茫的大海。
   

这是往来于欧亚美三洲的法国邮轮“鸯特莱蓬”号,它从中国上海起航,90名中国勤工俭学学生搭乘这艘船前往法国马赛。
   

这是1920年9月。
   

海天初霁,风浪减小。
   

舷窗中刚露出一线晨光,邓小平就从昏暗的底舱钻了出来。他走上甲板,倚在栏杆上,又似往常一样,忧心忡仲地远眺着晨曦中浩瀚无垠的大海。
   自在上海黄浦码头上船,在这茫茫的大海上已经整整漂泊了30多天。10月10日,“鸯特莱蓬”号驶人红海。这里,太阳像毒刺一样蜇人,空气干燥得像在燃烧。这几天,轮船航行在大海中,举目望去,只见海天连接之处,火红的阳光映照着海水,整个海面像跳跃着红红的火焰——大概,红海之名就是由此得来的吧!
   

邓小平从四川广安出来,已经快两年了。
   

1919年夏,他和一个远房叔叔邓绍圣听说重庆开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就千里迢迢从华蓥山中赶到重庆,考进留法预备班。这一年,邓小平15岁。
   

对山外世界感到新鲜好奇,对未来抱着美好憧憬的邓小平,到重庆后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重庆——西南的门户和重镇,是长江上游水陆交通的枢纽。可是,由于多年军阀混战,战祸连绵,一座好端端的城市,早已被弄得千疮百孔、民不聊生。一排排残破的吊脚楼,在江风里摇摇欲坠;街头,一群群衣不遮体的苦力人和手捧破碗的乞讨者,仿佛整座城市散发出的只有贫穷、萧条和破落的气息。
   

那天,邓小平和一个同学去了向往已久的朝天门码头。可在码头上所见到的情景,却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7月的长江咆哮了,浑黄的江水裹挟着枯枝残藤向东流去。湍急的江面上,一条破朽的木船,鼓着一叶缀满补丁的风帆,逆水行进在江流之中;一根战战兢兢的纤藤,连接着岸边一群赤裸的纤夫,纤夫们挣扎在河滩嶙峋的乱石中,声嘶力竭地爬行着,然而那船只能一寸一寸艰难向前挪动。
   

然而,在那码头上,却还停靠着形形色色的轮船。船桅上,挂着形形色色的旗帜,有米字的、星条的、三星的,还有红得像一摊血似的……唯独没有挂中国国旗的!
   

邓小平早就从书上知道,自1890年中英《烟台条约》及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重庆已正式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美、法、英、日等国相继在重庆设立领事馆,并轮流把持重庆海关。这些外国商船频频进入长江上游,兵舰也频频驶进重庆。非但如此,他们还强占中国码头,强设兵营,强划租界。在中国的内河重庆,列强们似乎比在沿海更有恃无恐、肆无忌惮。
   

蓦然,一声粗野的汽笛声响起,一艘挂着米字旗的兵舰从下游驶来。一群英国水兵,站在甲板上对着在河滩上声嘶力竭爬行的纤夫们指手画脚哈哈大笑。那兵舰船舷边,竟然还挂着一块硕大的木牌,上面歪歪斜斜用中文写着两行大字:此系兵舰,过往木船不得碰坏!
   

高速行驶的兵舰,卷起一排排巨大的浊浪,江面上行驶的木船,顿时像醉汉一样剧烈地摇晃起来。两条渔舟,更是险遭倾覆!兵舰上,传来一阵阵尖利狂笑!
   P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6: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