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绪论001
1.1坦克装甲车辆设计制造过程002
1.1.1计划和论证阶段003
1.1.2研究阶段003
1.1.3设计阶段004
1.1.4试制试验阶段004
1.1.5生产阶段004
1.2坦克装甲车辆设计指导原则和类型004
1.2.1设计指导原则005
1.2.2设计类型007
1.3坦克装甲车辆理论和设计技术的发展010
第2章战术技术要求015
2.1概述016
2.2一般性能017
2.2.1战斗全质量017
2.2.2乘(载)员人数019
2.2.3外廓尺寸019
2.2.4车底距地高022
2.2.5履带中心距022
2.2.6履带接地长023
2.3火力及火力机动性能023
2.3.1主要武器性能024
2.3.2辅助武器025
2.3.3弹药基数027
2.3.4弹药配比027
2.3.5射击精度027
2.3.6命中率028
2.3.7穿甲和破甲厚度028
2.3.8高低射界028
2.3.9方向射界028
2.3.10炮塔优选、最小回转角速度029
2.3.11火控系统类型和性能029
2.3.12观瞄装置性能030
2.3.13装弹方式030
2.4机动性能030
2.4.1动力装置性能031
2.4.2单位功率032
2.4.3优选速度032
2.4.4平均速度032
2.4.5加速性033
2.4.6转向性033
2.4.7制动性033
2.4.8通过性034
2.4.9优选行程036
2.4.10百公里耗油量036
2.4.11水上机动性036
2.4.12环境适应性039
2.4.13运输适应性040
2.5防护性能041
2.5.1装甲防护042
2.5.2三防能力043
2.5.3后效防护043
2.5.4伪装与隐身性能044
2.5.5综合防御系统性能045
2.6观察、通信与电子信息性能046
2.6.1观察性能047
2.6.2通信性能047
2.6.3电子信息性能048
2.7电气系统性能048
2.8电磁兼容性能049
2.9使用维修性能051
2.9.1平均寿命051
2.9.2大修期051
2.9.3平均故障时间051
2.9.4储存性能052
2.9.5自救能力052
2.9.6战斗准备时间052
2.9.7相对可用时间052
2.9.8主要部件更换时间052
2.9.9经济性能052
第3章总体设计053
3.1概述054
3.2总体设计程序055
3.2.1明确战术技术要求和任务056
3.2.2新概念探索,初步确定总体结构形式056
3.2.3确定各分系统的结构、类型、性能,并进行相关性能计算
和分析056
3.2.4总体指标的分配及控制057
3.2.5系统匹配及整体优化058
3.2.6方案的评估和确定059
3.2.7总体布置和协调059
3.2.8配合试制、试验060
3.3动力装置的选择060
3.3.1动力种类的选择061
3.3.2柴油机冲程的选择062
3.3.3冷却方式的选择062
3.3.4气缸排列形式的选择062
3.3.5动力机组063
3.4武器的选择063
3.4.1移植其他炮种或专用坦克炮的选择063
3.4.2火炮或反坦克导弹的选择065
3.4.3线膛炮或滑膛炮的选择066
3.4.4口径大小选择067
3.4.5新型火炮和弹药的发展068
3.5总体布置069
3.5.1乘员布置069
3.5.2动力和传动系统布置070
3.5.3动力舱辅助系统布置075
3.5.4驾驶室布置085
3.5.5战斗室布置088
3.5.6弹药的布置095
3.5.7行动系统布置096
3.6确定外形尺寸、质量等一般性能参数098
3.6.1外廓尺寸的确定098
3.6.2战斗全质量的确定101
第4章装甲车体与炮塔103
4.1概述104
4.2装甲抗弹能力计算105
4.2.1穿甲弹的防护计算108
4.2.2破甲弹和碎甲弹的防护计算122
4.2.3装甲的配置133
4.3装甲车体设计136
4.3.1装甲车体设计要求136
4.3.2装甲车体设计步骤137
4.3.3装甲车体结构设计138
4.4炮塔设计155
4.4.1炮塔设计要求155
4.4.2塔体设计157
4.4.3炮塔座圈设计169
第5章传动系统175
5.1概述176
5.1.1传动系统设计要求176
5.1.2基本类型和发展179
5.1.3传动装置部件的设置185
5.2传动系统设计流程187
5.3单流传动系传动比的分配189
5.3.1确定传动范围189
5.3.2确定排挡数目和中间挡传动比191
5.3.3变传动比与定传动比的分配195
5.3.4各级定传动比的划分196
5.4双流传动系传动比的划分197
5.4.1双流传动比197
5.4.2直驶总传动比和规定转向半径的关系199
5.4.3双流传动的传动范围208
5.4.4空挡转向210
5.4.5传动比的确定和划分213
5.5载荷计算与传动元件设计221
5.5.1载荷计算221
5.5.2离合器设计233
5.5.3液力变矩器设计253
5.5.4齿轮设计272
5.6液压转向双流传动系统设计276
5.6.1基本原理及理论特性276
5.6.2设计关系式285
5.7液压液力复合双流传动系统设计291
5.7.1基本原理及理论特性291
5.7.2设计关系式298
5.8机电复合传动双流传动系统设计301
5.8.1基本原理及理论特性301
5.8.2设计关系式330
第6章制动系统337
6.1概述338
6.2车辆制动性能计算339
6.2.1制动评价参数339
6.2.2地面制动力340
6.2.3制动过程分析341
6.2.4制动减速度的概率分布343
6.3摩擦制动器设计计算345
6.3.1概述345
6.3.2片式制动器工作原理345
6.3.3片式制动器制动转矩计算346
6.3.4片式制动器热计算347
6.4液力减速器的设计计算347
6.4.1概述347
6.4.2液力减速器制动转矩计算349
6.4.3液力减速器热计算350
6.5液力机械联合制动系统351
6.5.1概述351
6.5.2联合制动原理353
6.5.3恒转矩控制方案354
第7章底盘操纵系统355
7.1概述356
7.1.1设计要求357
7.1.2底盘操纵系统组成358
7.1.3换挡操纵系统的分类359
7.2机械操纵系统361
7.2.1直接作用式机械操纵系统361
7.2.2机械操纵联动装置362
7.2.3弹簧助力式机械操纵系统363
7.2.4杠杆系统传导比367
7.2.5机械操纵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370
7.2.6弹簧助力式机械操纵系统计算示例372
7.3液压操纵系统377
7.3.1典型的液压操纵系统377
7.3.2液压操纵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384
7.4自动换挡操纵系统398
7.4.1系统组成399
7.4.2自动换挡过程及其品质控制402
7.4.3换挡规律及其对车辆性能的影响429
7.4.4自动换挡操纵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439
第8章悬挂系统443
8.1概述444
8.1.1悬挂装置的功用、类型与要求444
8.1.2行驶平稳性446
8.1.3缓冲可靠性449
8.1.4行驶平稳性与缓冲可靠性的矛盾452
8.2扭杆悬挂系统454
8.2.1扭杆悬挂装置的方案和类型454
8.2.2扭杆悬挂装置主要参数的计算456
8.2.3扭杆的结构设计464
8.2.4扭杆的材料、热处理及工艺措施466
8.3油气悬挂系统471
8.3.1油气悬挂装置的工作原理471
8.3.2油气悬挂装置的类型476
8.3.3油气悬挂装置的刚度481
8.3.4用图解分析法计算油气悬挂装置的特性484
8.3.5油气悬挂装置特性的解析计算487
8.3.6油气悬挂装置的设计计算492
8.3.7油气弹簧结构元件的材料及壁厚497
8.3.8关节轴承498
8.4减震器499
8.4.1减震器的功用、类型和要求499
8.4.2筒式液压减震器的工作原理503
8.4.3减震器的特性曲线508
8.4.4减震器的阻力系数510
8.4.5减震器主要尺寸的计算512
8.4.6液压减震器阀门和节流孔的计算522
8.5平衡肘532
8.5.1作用于平衡肘的外力532
8.5.2平衡肘危险截面内的应力537
8.5.3许用应力540
8.5.4平衡肘支座的结构541
8.5.5平衡肘支座轴承的计算543
8.6车体位置控制系统545
8.6.1概述和要求545
8.6.2车体位置控制系统的液压传动简图547
8.6.3车体位置控制系统的计算原理549
第9章履带行驶装置553
9.1概述554
9.1.1对履带行驶装置的基本要求554
9.1.2履带行驶装置的方案555
9.2履带556
9.2.1功用、类型和要求556
9.2.2作用于履带环上的力557
9.2.3金属铸造履带板结构设计560
9.2.4挂胶履带板设计565
9.3主动轮576
9.3.1功用、类型与要求576
9.3.2主动轮的主要参数计算578
9.3.3履带与主动轮的啮合580
9.3.4单销式履带啮合副583
9.3.5双销式履带啮合副590
9.4负重轮597
9.4.1功用、类型与要求597
9.4.2负重轮静载荷平均值599
9.4.3全金属负重轮和内部减振的负重轮的计算600
9.4.4外部减振的负重轮的计算603
9.4.5负重轮轴承的计算605
9.5诱导轮和履带张紧机构608
9.5.1诱导轮608
9.5.2履带张紧机构610
9.6履带行驶装置布置方案设计615
9.6.1履带行驶装置各主要部件尺寸的确定616
9.6.2履带行驶装置布置方案简图的确定618
参考文献622
索引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