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后博物馆”概念与今天的“泛博物馆”现象为背景,主要关注博物馆展览在今天发展中的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叙事性的增强以及与世俗社会的交融关系,而论述的重点则集中在与这两种变化相适应的展览叙事的结构与形态上。本书共有八章,以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向读者介绍分析了博物馆在形态、功能、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并以专业理论为支撑,探索当代与未来博物馆多元的可能性。 目录 一 什么是博物叙事 用叙事来抗拒时空压缩的迫害 精选现实对现实的威胁 博物叙事——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现实形式 二 从家庭博物馆到社会博物馆 家庭中的博物馆 个人和家庭的博物收藏 个人和家庭博物收藏的储存、展示与叙事 博物馆的社会化 博物馆情感从个人、家庭向公共社会转移 博物馆文化权力的建立 博物馆展览资源社会系统的建立 博物馆展览叙事的社会分工 流动的博物馆 重新理解公共性 从知识传播到文化生产 博物馆展览叙事的基本结构 展览的四样要素 展览叙事的结构 三 走向成熟的博物叙事语言 物的解放与进化 日常生活中的物的进化 博物馆中的物的范围的扩展 超物之物 非物之物——以文字的展品化为例 对物的尊重 对物的解构与博物叙事语言的形成 从原作到仿品 从模仿到创造 像、媒介与意义的拆解与重构 物的表演 展览围绕着物的表演展开 物在演出中的身份与角色 物的表演 四 从观众到新观众 “观众”的演变 从日常的主体到“观看”的主体 强化了视觉的观众 观众的感官蒙太奇 观众成为参与的主体 “观看”的延伸 展览中的观众是被重新设定的感知综合体 观众感知系统的延伸 突破感知与行为的禁令 观众对展览的自我剪辑 观众的行为、观看与思考 展览观众的自我叙事剪辑 五 作为文化能量场的博物馆空间 展览空间的演变 从藏品库到展厅 游牧的博物馆空间 互联网给展览空间带来的改变: 交织与结点 展览叙事的能量场 黑盒子与白盒子 文化叙事的游戏场 事物结构关系的“协调者” 展览空间结构的叙事性 展览空间结构的叙事性 博物馆建筑结构的叙事性 用参观时间塑造展览空间 展览叙事的线性空间 展览线性空间关系中的两组矛盾 线的空间构成 墙面 隧道 观众流线 六 展览叙事中的真实 在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之间的真实 谁的真实?什么的真实? 对真实的修补与升华 叙事现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真实 往事与当下现实的共振 当下的事与当下现实的共振 准备发生的真实 现场的真实 知识与文化的真实 社会影响的真实 七 展览叙事中的文化视角 展览叙事中的两种经典视角 博学家视角的演变 从博学家到陈述人 从讲述知识的博学家到叙事实验的主持人 博学家视角与诗人视角的融合 亲历者视角的演变 亲历者视角在今天的勃兴 亲历者视角与亲历者叙事 亲历者叙事的现场结构营造 八 走向新展览——从文化叙事到文化实践 博物馆展览的转型 博物馆的异化与泛化 展览叙事的成长 从文化叙事到文化实践 走进世俗生活的展览叙事装置 融入现实——当代展览叙事装置的社会性结构 保持文化独立性——当代展览叙事装置的叙事性结构 积极的中立区 注释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