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宣勇,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量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黄达人:大学的管理与实践 合校要以发展求融合 多校区办学是响应国家政策 以贡献促共建 为中才立规矩,给天才留空间 教育评价的三个层面 校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内氛围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从水平评估到审核评估 人才培养工作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获得感 关于校院两级管理 哈经雄:筚路蓝缕民族教育事业振兴之路 临危受命,整顿学风教风校风 奔走呼吁,解决沉重巨额债务 提升教职工获得感,彰显人文关怀 调整专业,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巧抓机遇,更名大学 勇于担当,曲折申报“211工程” 矢志不渝,开创民族教育学科 牵线搭桥,支持民族高校发展 张德祥:大学的发展需要前瞻、担当和勇气 教育是一生的情缘 在夹缝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理念和追求 战略规划是大学发展的要务 完善大学治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依法治校这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 大学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印记” 大学的创新需要高度集成 李发伸: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 扩招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大事 基础研究只有,没有第二 新校区建设一定要把教师的感受放在位 “中国最委屈大学”的西部坚守 职务职称评定不是论功行赏 俞立中: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学治理之道 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事业 学校发展战略中的“三个I” 坐在一条板凳上沟通 教育需要改变畸形的价值取向 大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上海纽约大学的价值在于探索、改革、创新 朱崇实:从“南方之强”到追求“世界一流” 通过“精英教育”弘扬“南方之强” 学科结构调整:适应市场、高于市场 重视但不囿于大学排名 既爱生如子又爱校如家 让校区间多融合、多交流 践行专心治校承诺 努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空间 协调党政关系经验谈 瞿振元:一所百年老校的新发展 激情澎湃大扩招 促校区融合画蓝图 启动“316”聚人心 “985工程”要有中国农大 营造追求卓越的科研环境 “三全育人”见成效 书记与校长配合好是学校之福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迎未来 李培根:传承、转化、开放、引领 好校长成就好大学 智慧规划学科布局 服务社会,反哺科研教学 给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创新教育需要一种静的力量 别让知识淹没智慧 校长致辞要用心与学生对话 黄伯云:服务国家需求,贡献大学智慧 学成归来报效国家 强强合并优势互补上水平 练就紧跟时代的真本领 论文要解决实际问题 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 教育要迈向世界一流 龚克:不务本的大学成不了优秀的大学 在特殊环境下成长 办大学就是办一个氛围 以“三个转变”推动素质教育 “公能”价值观不能是句空话 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建学科 学科评估重在诊断 大学的一切功能都要围绕人才培养 协同创新应该坚持做下去 校长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国际化办学同样要以育人为本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口述史。199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目前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并进入到了一个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时期。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性节点上,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迎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好思想上的准备,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正是本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者一对一采访了十位中国知名高校的原党委书记和校长,聚焦时代变迁与高等教育发展,以生动的事例,忠实记录他们所在大学在学校治理、战略规划、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的理念与实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抓住机遇、迎来腾飞的发展历程。 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大学变革的领军人物、谋划者、推动者与操盘手。在中国特色的大学内部治理格局中,他们直接领导和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酝酿谋划、拍板定夺,具体统筹学校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办学过程中经历的困难与挑战、艰难与困惑、转折与机遇、成败与得失,他们掌握了手资料与信息,具有很鲜活的感受体悟与深刻的反思洞察。就此而言,他们对办学治校生动实践的回顾,为我们细致真切地还原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重要场景,高度浓缩了大学群体鲜明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与领导智慧,也为我们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