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一
上古之《易》
上古之世,无所谓《易》也,但后世之《易》,实本于庖羲。故《周官》掌太卜者有三《易》之称,因周以《易》名,遂追谥《连山》《归藏》皆谓之《易》。余所谓上古之《易》者,亦援斯义而追称之耳。溯自庖羲一画开天,其时虽文字未兴,而结绳为治,已有等秩伦纪之可观。《系传》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其条理井然,而“观法于地”暨“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已能将地之所有,分析观察,颇世科学家。区地文、地质学为二类,此岂欧洲人所谓上古时代野之可比拟哉。“以佃以渔”,虽未脱游牧之风,而政治亦已斐然可观矣。况八卦成列,有形、有象、有声,实已备具文字之作用。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益之以变化,固已肆应而不穷矣。此庖羲之《易》,所以为我中国文化之初祖也。
“庖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是已由游牧时代于农商,且规模宏远,政教并行。又尝百草以御疾疚,民无夭折,创制显庸,泽及万世。然其时文字未兴,所赖以为政治之具者。实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