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5G 移动通信空口新技术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物理 |
作者 | 杨昉,刘思聪,高镇 编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杨昉,清华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通信、无线光通信。IET Fellow、IEEE不错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不错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不错会员。担任靠前电联(ITU-R)专家,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全国信标委专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多个项目。在靠前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14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目录 目 录 章 移动通信概述\t1 1.1 移动通信系统概况\t1 1.2 移动通信发展史\t2 1.2.1 移动通信的早期历史\t2 1.2.2 移动通信的标准化\t3 1.2.3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历程\t4 1.3 无线信道建模\t9 1.3.1 电磁波的传播机制\t9 1.3.2 大尺度衰落\t10 1.3.3 小尺度衰落\t10 1.3.4 中继信道\t11 1.3.5 常见信道模型\t12 1.3.6 基本传输场景\t13 1.4 移动通信相关技术\t14 1.4.1 蜂窝组网技术\t14 1.4.2 多址接入\t17 1.4.3 调制技术\t19 1.4.4 抗衰落技术\t21 1.5 第五代移动通信(5G)系统\t25 1.5.1 5G总体愿景\t25 1.5.2 需求与挑战\t26 1.5.3 5G关键性能指标(KPI)\t31 1.6 未来移动通信\t33 第2章 新型编码调制\t35 2.1 熵与信道容量\t36 2.1.1 熵\t36 2.1.2 信道容量\t37 2.1.3 信道编码\t39 2.1.4 线性分组码\t40 2.2 信道编码:LDPC码\t41 2.2.1 LDPC码定义\t41 2.2.2 校验矩阵构造\t42 2.2.3 LDPC码编码\t44 2.2.4 LDPC码译码\t46 2.3 信道编码:Polar码\t53 2.3.1 信道合并\t54 2.3.2 信道分离\t56 2.3.3 信道极化\t56 2.3.4 Polar码编码\t58 2.3.5 Polar码译码\t58 参考文献\t59 第3章 5G新波形\t61 3.1 概述\t61 3.2 OFDM技术基础\t62 3.3 FBMC\t66 3.3.1 滤波器组实现\t66 3.3.2 原型滤波器设计\t67 3.3.3 偏移调制\t70 3.4 UFMC\t71 3.4.1 UFMC系统发射机\t71 3.4.2 UFMC系统接收机\t72 3.5 GFDM\t73 3.5.1 GFDM基本原理及系统实现\t74 3.5.2 GFDM系统发射机\t75 3.5.3 GFDM系统接收机\t77 3.6 性能仿真和分析\t78 3.6.1 技术特点\t78 3.6.2 计算复杂度\t78 3.6.3 与OFDM技术的比较\t79 第4章 非正交多址接入\t87 4.1 OMA与NOMA概述\t88 4.2 功率域NOMA\t92 4.2.1 基于SIC接收机的标准功率域NOMA\t93 4.2.2 基于MIMO技术的功率域NOMA\t97 4.2.3 多用户协作的功率域NOMA\t98 4.2.4 多点协作的功率域NOMA\t99 4.3 码域NOMA\t100 4.3.1 基于LDS的CDMA系统\t101 4.3.2 基于LDS的OFDM系统\t106 4.3.3 稀疏码多址接入\t107 4.4 未来NOMA的关键问题\t109 4.4.1 系统性能的理论分析\t109 4.4.2 扩频序列或码本设计\t109 4.4.3 接收机设计\t110 4.4.4 信道估计\t110 4.4.5 免授权NOMA\t110 参考文献\t111 第5章 同频全双工技术\t113 5.1 同频全双工技术概要\t114 5.1.1 自干扰消除技术\t114 5.1.2 研究发展现状\t115 5.2 自干扰消除信号处理技术\t116 5.2.1 自干扰模型\t116 5.2.2 自干扰消除原理\t121 5.2.3 自干扰消除算法\t123 5.3 全双工系统架构与技术实现\t125 5.3.1 全双工系统架构\t125 5.3.2 模拟抵消技术\t128 5.3.3 不错数字抵消技术\t130 参考文献\t133 第6章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技术\t135 6.1 大规模MIMO技术简介\t135 6.2 大规模MIMO技术基本原理\t138 6.2.1 点对点MIMO\t138 6.2.2 MU-MIMO\t140 6.3 大规模MIMO技术中预编码方法\t143 6.3.1 ZF预编码\t143 6.3.2 MMSE预编码\t144 6.3.3 其他预编码方法\t145 6.4 大规模MIMO技术中多用户信号检测方案\t146 6.4.1 ZF多用户信号检测器\t147 6.4.2 MMSE多用户信号检测器\t147 6.4.3 下行多用户多天线信号检测方案\t149 6.4.4 其他多用户信号检测器\t152 6.5 大规模MIMO技术中的信道估计\t154 6.5.1 TDD与FDD信道估计差异\t154 6.5.2 基于正交导频信道估计的瓶颈与导频污染\t155 6.5.3 基于压缩感知的信道估计方案\t159 6.5.4 其他信道估计方案进展\t160 6.6 总结和展望\t162 参考文献\t163 第7章 毫米波多天线技术\t168 7.1 背景介绍\t168 7.2 毫米波多天线收/发机结构\t172 7.2.1 RF模拟波束赋形架构\t173 7.2.2 混合模―数波束赋形架构\t174 7.3 毫米波通信中的波束赋形技术\t178 7.3.1 模拟波束赋形设计\t178 7.3.2 混合波束赋形设计\t181 7.4 毫米波通信中的信道估计技术\t186 7.4.1 基于压缩感知的窄带信道估计\t186 7.4.2 基于压缩感知的宽带信道估计\t191 7.5 其他技术简介\t194 7.6 总结\t196 7.7 参考文献\t196 第8章 频谱共享技术\t201 8.1 频谱共享技术背景\t202 8.1.1 技术背景\t202 8.1.2 相关研究现状与面临挑战\t205 8.2 动态频谱接入技术\t209 8.2.1 频谱接入模型\t209 8.2.2 动态频谱接入架构\t212 8.2.3 频谱感知\t215 8.3 认知无线电技术\t218 8.3.1 软件定义无线电\t218 8.3.2 认知无线电架构与功能\t220 8.3.3 认知无线电的应用与标准\t222 8.4 本章小结\t225 参考文献\t226 第9章 超密集组网\t228 9.1 面向5G的超密集组网概述\t228 9.1.1 技术背景与研究现状\t228 9.1.2 5G场景需求下的超密集组网\t230 9.2 超密集组网技术特性与面临的挑战\t233 9.2.1 超密集组网概念\t233 9.2.2 超密集组网技术特性\t234 9.2.3 超密集组网面临的挑战\t235 9.3 超密集组网架构\t238 9.3.1 超密集组网架构发展趋势\t238 9.3.2 架构与功能实体\t239 9.3.3 技术发展方向\t240 9.4 超密集组网关键技术\t242 9.4.1 AP群组技术\t242 9.4.2 智能网络联结技术\t248 9.4.3 不错干扰管理技术\t253 9.5 本章小结\t257 参考文献\t258 0章 终端到终端(D2D)通信\t260 10.1 D2D通信概述\t260 10.1.1 研究背景及现状\t260 10.1.2 D2D通信关键技术\t262 10.1.3 D2D通信研究面临的挑战\t265 10.2 D2D通信衬底蜂窝网络\t265 10.2.1 基于D2D衬底的蜂窝网络概念\t265 10.2.2 LTE-A网络与D2D通信架构\t266 10.2.3 D2D衬底的LTE/LTE-A网络研究\t269 10.3 D2D通信干扰协调管理\t272 10.3.1 干扰分析与防止\t272 10.3.2 功率控制\t273 10.4 D2D资源管理\t278 10.4.1 资源管理模型\t278 10.4.2 基于博弈论的资源分配\t283 10.5 D2D通信的应用\t287 10.5.1 车联网应用\t287 10.5.2 移动互联网应用\t288 10.5.3 M2M通信应用\t289 10.6 本章小结\t289 参考文献\t290 1章 5G应用场景\t293 11.1 5G应用场景概述\t293 11.2 增强型移动宽带\t296 11.2.1 具体应用场景\t296 11.2.2 关键技术\t298 11.2.3 典型场景布局\t299 11.3 超可靠和低时延通信\t303 11.3.1 具体应用场景\t303 11.3.2 关键技术\t305 11.3.3 典型场景布局\t307 11.4 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t308 11.4.1 具体应用场景\t308 11.4.2 关键技术\t309 11.4.3 典型场景布局\t314 参考文献\t315 附录A ZF/MMSE预编码器MATLAB仿真程序\t317 附录B ZF/MMSE多用户信号检测器MATLAB仿真程序\t319 附录C BD+ZF/MMSE多用户信号检测器MATLAB仿真程序\t321 附录D 符号说明\t324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以5G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未来移动通信中的新型空口技术,阐述覆盖增强技术、频效提升技术、频谱扩展技术、能效提升技术。本书内容包括新型编码调制、新波形、新型多址、全时双工、大规模天线、高频段通信、频谱共享、超密集组网、终端通信等,并结合高可靠低时延(uRLLC)和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等典型应用场景讲授基础理论、典型应用、模型构建和仿真评估。本书在对5G新型空口技术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从多维度阐述相关技术,帮助读者快速了解5G移动通信技术需求、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场景,加深对通信技术理解,辅助科研工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