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复盘是围棋中的一种学习方法,柳传志将复盘引入到做事之中,成为联想三大方法论之一,在联想每一个重大决策的背后,都有复盘的身影。 《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畅销10万册后,实践版的上市融入了作者近5年复盘研究实践的新思考,不玩概念,只重操作,看了就会用,用了就提高! 书中内容聚焦于个人复盘。因为,不管是团队复盘,还是在企业中使用复盘,根基都在个人复盘上。如果个人不精通复盘,团队和企业中,也无法发挥出复盘的威力。实践版还引入了更多具体复盘的案例,按照复盘的步骤,一步步展示复盘操作,更加直接和专注在复盘的运用上,每一件发生过的事,都可以复盘,从中得出经验教训,总结规律。 复盘是我们应对人生的本能,是刻意练习的内核,是认清问题的必须,是提升自己有效的方法。掌握了复盘,就意味着我们掌握了随时随地随事提升自己的方法。意味着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改正错误,从蒙着打到瞄准打,掌握规律,随时随地随事都可以成长。 目录 推荐序 自序 引言 善复盘者赢 复盘有助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复盘有助于找到规律 始终坚持在正确的方向 第一章 什么是复盘 复盘的由来 回顾、反思、探究、提升,一个都不能少 复盘的关键是推演 复盘的对象 复盘的类型 第二章 复盘的性质 复盘是我们应对人生的本能 复盘与认知 复盘与刻意练习 第三章 复盘的心态 不自欺 有胜心 第四章 复盘的操作 第一步:回顾目标 第二步:叙述过程 第三步:评估结果 第四步:分析原因 第五步:推演规律 第六步:形成文档 复盘 第五章 复盘在工作生活中的运用 复盘他人:咪蒙为什么这么火? 自我复盘:如何带孩子游玩 团队复盘:图书公司半年工作 第六章 柳传志环:做事的PDF方法 附录 联想复盘方法论 参考文献 序言 我有所成就的话,一半 源于天资,一半即源于复盘 复盘,是柳传志首先在 企业管理领域提出的一个概 念。二十余年前我读到柳总 对此的阐述,不禁心神往之 推崇备至,从此开始在自己 的工作和生活中深入应用。 不夸张地说,我是复盘理念 的身体力行者和极大受益者 ,如果说今天我有所成就的 话,一半源于天资,一半即 源于复盘。 在我看来,没有人生来 就掌握了他生活和工作中所 需的全部技能,纵然天资聪 慧也只是有慧根而已,要掌 握工作和生活中所需的技能 并成为成功人士,只能依靠 学习。 人学习有三种途径,一 种是从书本上学前人的知识 ,一种是从身边的人身上学 其先进之处,一种是向自己 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学习。 其中最重要的学习途径 是向自己学习,尤其是对于 成大事者,你的所作所为越 是开天辟地的创新越无人可 以学习,只能向自己学习。 向自己学习的最佳方法 就是复盘。我在自己的学习 和工作中,给复盘总结了四 个步骤,即目标-结果、情 景再现、得失分析和规律总 结。首先,对照起初的目标 看结果有没有达到,差距在 哪里;其次,不管有没有达 到,对要复盘的项目进行回 顾和阶段划分;再次,针对 每个阶段总结得失,对事也 对人,找出问题,找出原因 ;最后,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的东西,作为知识和技能掌 握,以期再次遇到同类问题 时知道如何处理并不再犯同 类错误。 由此可见,复盘是一种 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如果我 们善用复盘,我们就会不断 成长,不断自我进化,越来 越强大。 复盘有小复盘有大复盘 ,小到每天睡觉前对自己当 天经历的事情做个快速复盘 ,总结一下得失;大到一个 公司的战略执行的复盘。不 管大小,如果我们能够把自 己的每一次经历都变成精神 财富,我们的精神就会越来 越厚实,我们的实力就会越 来越强大。 我近年有幸经常和柳总 接触,多次亲身感受柳总的 复盘工作习惯,让我受益匪 浅。在此,借本书出版之际 ,我也祝愿读者都能够学会 复盘,养成复盘的习惯,做 一个能够自我进化的人,成 为自己生活的赢家。 孙陶然 《创业36条军规》作者 拉卡拉支付有限公司创 始人 北大企业家俱乐部执行 理事 创始人俱乐部第一任联 席主席 创业板董事长俱乐部现 任联席主席 导语 本书解决的问题:企业如何形成复盘文化,个人如何养成复盘习惯,如何做好复盘,分析原因从何处入手,什么事可以运用复盘,如何确保复盘结论能指导实践。 为什么要会复盘:深化认识,看清问题背后的问题;校准方向,从“蒙着打”到“瞄着打”;掌握规律,固化流程和做法;改正错误,把事情做成;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降低成本;发现新的知识和思路;认清自我,有所成就;随时随地随时提升能力。 精彩页 复盘有助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后的一天,老板给了我一本手册,是国外下一年度的图书产品目录。他希望我能够对这些产品信息进行分析,看看有什么新书值得引进。 老板第一次交给自己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自然希望能够做好,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给老板一个良好的印象。 但作为职场新人,我当时对于什么产品好什么产品差并没有评判标准,而且因为是国外下一年度才出的产品,所以也没有销售量来提供判断支持。 心里没有标准,选择就有点抓瞎。 我只能一方面依靠自己的直觉,先圈定几本书作为候选。 另一方面,准备去观察市场,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线索。 同时,我还咨询了不同行业的朋友,看看能不能从他们的角度获取点意外的灵感。 也许是太重视的缘故,总想找到的信息多一点,给出的意见更准确一点。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在我认为最好的汇报时间里,我没能及时跟老板汇报。 这让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时间越长,越希望准备得充分:希望准备得更充分,耽搁的时间就越长。 到后来,我有点害怕去跟老板汇报了,怕听到老板的评价:弄了这么长时间,怎么就给我这么个结果? 这个事成为压在心头的石头,弄得我平时都不敢直面老板。好像老板看我的时候,就是在无声地询问:什么时候给我你的意见。 等到我被内心压力逼得必须去跟老板汇报的时候,离老板交给我这个任务已经过去了3个月。无论如何都不能拖了。 一天中午,趁吃完饭闲聊,老板也心情好,我找到他。 “傅总,有空吗?我想跟您汇报一下工作。” “什么事?” “您让我选的产品,我选出来了。” “这本目录在你那里啊。我找了很久,还说到哪里去了呢。说说你的看法吧。” “我觉得这本讲美国军队管理的可以引进。” “现在不是都宣扬自我管理吗?讲究要领导不要管理吗?” “嗯。大家都跟潮流,我想跟潮流相反,或许会有意外之喜。” “也是一个看法。还有其他的吗?” “没有了,其他的我都看不出来。” “好的。” “那我出去了。” “去吧。” 走出老板办公室,我彻底松了一口气。 终于把这个事情给结束了,虽然只提供了一本书的意见,效果和效益对老板来说可能有点低,但就我自己而言,不管怎么样,都不用再为这个事情伤神,不用再有压力了。 但是还有内疚。当听到老板说“我找了很久”的时候,我觉得是自己耽误了老板的时间。 事情为什么会弄成这样呢? 本来想露一手,却弄巧成拙。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事情的转折似乎是从错过了我认为的最佳汇报时间开始的。 因为错过了最佳时间,就想做得更好一点,以证明多花的时间是值得的。 而想做得更好,就又拖长了完成事情的时间。 等到时间越拖越长,自己对于这个事情就有点想逃避了。 因此到后来,事情就变味了,不是因为想做好而拖长时间,而是因为想逃避不敢面对而拖长时间。 P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