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屹立东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庞松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全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经历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全景式描绘了共和国领袖和众多政坛名人的群像。 作者简介 庞松,1949年生,广西北海人,中共党史专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术成果:独著《新中国诞生实录》《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第一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合著《滑轨与嬗变——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备忘录》《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立国兴邦:1945—1956年的毛泽东》《30年:转型与变迁》;主编《创新中国——改革发展的世纪性变迁》等。在全国社科核心期刊及主要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目录 绪章 近代中国国家重建的主题 民主中国模型的锻造 迎接民主共和国的曙光 第一章 光明与黑暗的交锋 和平来临与“内战阴霾” 重庆谈判“以和为贵” 自卫战争和全力争取东北 从军事调处到政协会议 和平大门被最后关闭 第二章 走向历史转折点 “小米加步枪”战略 黄河为界举手无悔 大举出击经略中原 举重若轻扭转全局 第三章 调动深厚战争伟力 制定土地法大纲 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 巩固党的生命线 反独裁的“第二条战线” 黄河东渡走向全国 第四章 民主联合政府序幕 中国政局的根本转变 轰动全国的“五一”口号 冲决罗网的人心所向 对“中问路线”的追击 彪炳史册的“秘密大营救” 第五章 中国之命运的决战 打倒国民党的战略方针 首战辽沈解放东北全境 鏖兵淮海决胜江淮大地 以战逼和创造平津方式 第六章 缔造者的擘画 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 经济建设总方针及经济政策 建国方略集大成的中央全会 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第七章 国际局势新动向与外交抉择 百费周折的沟通 向远方传递的信息 意欲脱身与观望试探 “一边倒”方针与白皮书 小兄弟和老大哥 第八章 危急存亡之秋 穷途末路 中途换马与“和平”烟幕 农夫和蛇的故事 把和平旗帜握在手里 和平谈判八项条件 预作引退及撤台布置 第九章 围绕和谈的斗争 与“中间路线”彻底决裂 “谋和”的紧锣密鼓 “划江而治”的图谋 打开北平和谈局面 国内和平协定及和谈落幕 第十章 向全国进军 百万雄师强渡长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 全面接管大上海 横扫千军如卷席 黎明前的争夺 第十一章 在城市站稳脚跟 原封不动整套接收 恢复城市生产事业 进城之初的金融战 维持上海统筹全局 草创城市民主政权 第十二章 共商国是聚群英 谋国在公预商筹 海纳百川迎北归 成立新政协筹备会 创制《共同纲领》草案 集思广益定国名 第十三章 盛会空前创开国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千载一时的建国机会 国名简称的民主讨论 议定国旗国歌方案 通过革命建国大宪章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第十四章 新的纪元 历史凯旋门与人民万岁 诚请民主人士组阁 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终结 世界瞩目新中国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导语 公元1949年,是中国震撼世界的一年。 在20世纪40年代行将结束的最后一段岁月里,位于亚洲太平洋东岸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政局动荡、战火弥漫的中国大陆上,发生了一连串令世人瞠目的重大事变: ——当政的国民党政府及其数百万军队,无可挽回地陷于大倾覆、大瓦解、大溃败、大逃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解放军,胜利地走向大转折、大进军、大接收、大追剿…… ——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朝覆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新的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诞生的历史过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该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精彩页 公元1949年,是中国震撼世界的一年。 在20世纪40年代行将结束的最后一段岁月里,位于亚洲太平洋东岸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政局动荡、战火弥漫的中国大陆上,发生了一连串令世人瞠目的重大事变: ——当政的国民党政府及其数百万军队,无可挽回地陷于大倾覆、大瓦解、大溃败、大逃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解放军,胜利地走向大转折、大进军、大接收、大追剿…… ——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朝覆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新的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中国多少代人历久不衰的强国梦,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地解决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国家重建、制度重建的危机,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基点,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步步地加以实现的。 众所周知,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恢复了它在中国的统治地位。这个统治集团不仅掌握了全国政权和经济命脉,控制着几乎全部大中城市和铁路交通要道,拥有一支庞大而装备精良的军队,而且得到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的扶植和援助。谁曾料想,这样一个似乎十分强大的统治集团,在其悍然发动中国内战后短短3年多时间里,竟会分崩离析,一败涂地!抗日战争结束后以“法统”自居而极度扩张权力的中国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忽喇喇似大厦倾”,落荒而逃离大陆,从此栖身于茫茫大海中的台湾孤岛。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失败之快,对于信誓旦旦要在3个月至6个月内“在军事上解决整个中共”的蒋介石来说,完全始料未及;而竭尽全力用美元和武器装备支持国民党政权的美国人,更是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一直在问责:是谁“丢掉”了中国。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向来从战略高度藐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但他在战争发展到历史转折点的时候,对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时间表的估计,大约为5年,这仍然是很慎重的。总之,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能够如此迅速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彻底摧毁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确超出了那个风云叱咤的年代所有人的想象。从那时起,中外人士都在关注这样的问题: ——旧中国是怎样灭亡的? ——新中国是怎样诞生的? 对于这个问题,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演变,包括近现代国际上的风云际会及世界形势的复杂变化中,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回答。 近代中国国家重建的主题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除了赤裸裸地掠夺以外,还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上、经济上攫取在华的种种特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有外国的殖民地——租界、租借地、割让地等“国中之国”;中国主权的行使和国家的内部事务,越来越受到外国的支配和操纵,使中国虽然形式上保持独立,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的相当一部分属性,而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瓦解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不可能继续保持完整的封建经济形态;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封建社会内部已经萌芽的资本主义带来某些发展的便利,中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着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对于促进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近代化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中国民族资本苦于在夹缝中求生存,虽有一定发展,但又发展很不足,力量非常薄弱,在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也是畸形的。因而,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封建生产关系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优势地位。这些情况,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半封建性质及其带有若干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征。 近代中国经济严重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及其控制的世界市场,凡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事业,几乎均为资本帝国主义操纵或控制。近代工业在机器、设备、技术和重要原材料方面依赖外国,财政金融方面的依附性尤甚。西方国家通过所谓经济贷款和政治借款,掌握对中国铁路、电信等重要部门的财产和收入,并对政府关税、盐税、厘金等捐税实施监管,使中国财政很大一部分支配权落入外国人手中。经济上的对外依附性,又反映了半殖民地中国的经济特征。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