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轼人生哲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吕明//徐畅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九部分,包括为政、思亲、归乡、饮酒、问月、破无、追梦、参禅、悟道。作者通过苏轼的生平、作品分析其儒家用世精神、独立人格;佛家诸法皆空、万物圆融智慧;道家清静自然、超然物表理念的人生哲学。苏轼构建出一种顺遂自我、而以外部客观条件具备与否为辅助性要素的可隐可仕、无适而不可的自然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使他更理智、更自如地超越世俗的功名利禄、得失成败,以一种静观自得的审美态度审视当下、对待人生。 作者简介 吕明,1964年生,安徽金寨人,1988年7月厦门大学哲学专业毕业。现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员。 目录 序言 为政 使君元是此中人 思亲 此外知心更谁是 归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饮酒 万事悠悠付杯酒 问月 山头孤月耿犹在 尚无 高人无心无不可 追梦 世事徐观真梦寐 参禅 未到千般恨不消 悟道 也无风雨也无晴 后记 序言 苏轼(公元1037至 1101年),字子瞻,又 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坡公、坡仙。 北宋眉州眉山人,今四川 眉山市人。苏轼与其父苏 洵、其弟苏辙,合称“三 苏”,均位于唐宋八大家 之列。苏氏一门,荣耀之 至。 唐宋多传奇,苏轼传 奇尤其多:天纵英豪,多 才多能复多艺,皎然卓立 世无双。但凡其所涉猎领 域,其所到之处,其所为 之事,其所题咏之所,无 不皆成大观:或成经典, 或目名胜,或称楷模,或 为趣谈。在中国文化史上 ,苏轼是一个百科全书式 的通才全才,一个独一无 二的文化大家:长于诗词 、歌赋、文章,精于书画 、美食、养生,擅于水利 、建筑、理政,乐于医疗 、慈善、民生,融于儒家 、禅理、道学,等等方面 ,多所建树,皆为一流。 世无其匹,高山仰止。有 宋以降,历世称颂;人群 各异,尽皆喜爱。一言蔽 之,生民以来,独一无二 ;自是而往,空前绝后。 苏轼一生,挫折坎坷 ,直道而行,随遇而安。 不恃才傲物,不随波逐流 。澹定随和,低调诙谐。 清雅拔俗,超迈入神。虽 多磨难,而不消极厌世、 不悲观逃世、更不绝望弃 世;历经砥砺,总是胸襟 阔达、时刻坚守底线、始 终积极有为。官场失意, 却政绩卓著、造福多方; 丧偶失子,能靖节坚韧、 老且弥坚。饱尝忧患拂逆 ,人性中和温厚。超越个 体得失成败,着眼民生人 生积福。失意境遇不失志 ,利国利民总有为。人走 茶不凉,身后万世名。东 坡书《潮州韩文公庙碑》 曰:“不依形而立,不恃 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 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 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 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此正乃坡公之所自道也。 苏轼一生,处于儒, 游于佛,归于道。米芾《 画史》曰:“子瞻作枯木 ,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 ,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 胸中盘郁也。”枯石怪木 ,正是胸中丘壑;风霜遒 劲,怒放人格真我。生命 历程,归根到底,是心灵 历练塑造过程。逆境坚毅 ,愈彰其节;胸臆宏放, 益显其贵。始终立足当下 ,究进而适世、沉静而超 迈;安顿心灵,神游而参 禅、哲思而悟道。儒家用 世精神、独立人格,佛家 诸法皆空、万物圆融智慧 ,道家清静自然、超然物 表理念,在东坡,自然兼 收而并蓄,自觉践行而融 通。三教皆可备我而可通 ,万物皆可观而可乐。阴 晴风霜,四时游赏于心; 酸甜苦辣,五味滋养于身 。寄沧海于须臾,无妨静 观清风与皓月;处凡尘于 终生,无碍标格遗世而独 立。 苏轼一生,融通儒释 道,无论为政、为文、为 人,充满温婉灿烂的人性 光辉,并蕴涵着深厚的人 生哲学思想。这对今天我 们构建和谐心理与和谐社 会仍然具有很好的学习借 鉴意义,也对振兴中华、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诸 般锻淬,万境叠加。胸无 城府,心无挂碍。淡定从 容,怡然自安。神清气爽 ,哲思绵绵。无锋自利, 化育无伤。仕而有为,仕 而必为;生而乐活,生而 多趣。无适而不可,清虚 而有待。有望而知止,无 望不绝望;失落亦安然, 得意不忘形。著斯文,传 久远,绵延伟大生命形态 ;铸高格,立懿范,成就 诗意人生趣味。诗人苏轼 ,吟诵日月而与日月同辉 ;哲人东坡,思索天地而 共天地久长。 本书从为政、思亲、 归乡、饮酒、问月、尚无 、追梦、参禅、悟道等九 个方面,进行梳理,从而 比较集中地呈现出苏轼的 人生哲学思想。这只是一 次尝试,而且也并非面面 俱到,难免挂一漏万,或 者思虑不周。不当之处, 还望批评指正。 哲人其萎,英名长存 。苏轼之风,懿范千古。 是为序。 作者 2019年10月30日 导语 苏轼一生,挫折坎坷,直道而行,随遇而安。不恃才傲物,不随波逐流。澹定随和,低调诙谐。清雅拔俗,超迈入神。虽多磨难,而不消极厌世、不悲观逃世、更不绝望弃世;历经砥砺,总是胸襟阔达、时刻坚守底线、始终积极有为。 本书从为政、思亲、归乡、饮酒、问月、尚无、追梦、参禅、悟道等九个方面,进行梳理,从而比较集中地呈现出苏轼的人生哲学思想。 后记 红尘滚滚,何以视之 ?物欲横流,何以临之? 社会纷繁,何以处之?生 命遭际,何以度之?古往 今来,多少世人已迷失, 多少道理已失效,多少说 教成笑谈,多少梦想成梦 魇,多少理想成空想!抽 象的义利之辨和分野早已 丧失意义,口头的道德规 范尽皆虚浮苍白。无尽的 欲望冲动,在抑或高昂激 荡、抑或沉郁烦闷的社会 多极多元冲突以及由此不 断演进至于纠缠博弈之中 ,已经并将继续演绎出无 尽的得失成败的绵绵纠葛 因而离合悲欢的渴望有情 却多无情并进而趋于遗忘 和湮灭的故事。无论外在 时空怎样虚骄啸傲喧腾, 迷思和迷失都注定成为一 种普遍的社会与人生特性 。利益纠葛,心理纠结, 会于和谐真正成为常态社 会与人生之前漫长的不可 避免的必然存在状态。 其间,多少无常,多 少沉沦,多少悲剧,多少 无奈,多少伤感,多少难 以言说的痛!然而,人生 在世,终要生存。人心不 同,各有活法。雁过留声 声消逝,人过存名名难存 。因此,遗臭万年也好, 流芳百世也罢,一样绝大 不易。自然,两者相较, 合于道德人心者,总会备 受推崇,并成为其所在社 会乃至历史长河之中绚丽 的风景、文化和精神。综 观中华文明,苏轼就是其 中的典范代表。 苏轼一生,是一颗伟 大心灵自我观照、自我展 现的伟大光辉人生,更是 一种变化多彩、幻灭无常 的人生。而就其内在心灵 而言,洒脱快乐都不过是 表象——一种转瞬即逝的 表象,内心冲突与纠结才 是伴随其终生的主线。无 论如何,积极主动,或者 消极被动,儒道释三种理 念、思想、行为、人生, 相互交织,融合共生,从 而建构出一种独特的超乎 寻常以至标格于古丰厚无 尽的曼妙人生。其中,儒 家思想及基于儒家思想的 入世仕途无疑是基本的、 主要的、主导的。当其仕 途阻隔乃至失落之际,释 道思想则担负起最后的兜 底人生作用乃至成为抚平 心理创伤、展现潇洒豪放 、归于生活宁静的基本精 神力量之源。 苏轼一生,儒家用世 精神、独立人格,佛家诸 法皆空、万物圆融智慧, 道家清静自然、超然物表 理念,出入其中,融通其 外,构建出一种顺遂自我 、而以外部客观条件具备 与否为辅助性要素的可隐 可仕、无适而不可的自然 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 使他更理智、更自如地超 越世俗的功名利禄、得失 成败,以一种静观自得的 审美态度审视当下、对待 人生。因而,愉悦之情油 然而生,超然之性自然而 现。即如其《定风波·莫 听穿林打叶声》所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好一个“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虽 为生活偶遇之小事,却于 常处见奇景:旷达超凡, 脱俗清新;气韵生动,意 境深邃。 请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睛。 常人狼狈怨声起,东 坡烟雨任平生。对苏轼而 言,入世与出世,相互转 换,彼此融通,知其所止 ,定静其心,顺势而为, 随遇而安,思虑有得,如 渊泉之勃发,似流云之飘 逸,既能乐身自好,更能 滋养众生,此正《大学》 所谓:“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 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于是,当下不仅成为一 种人生存在状态,更成为 一种普适人生标杆。“高 山仰止,景行行止。”其 趣之所在,润泽多方;味 之所好,滋育众生。其足 迹所至,皆化逸事而流传 ;其笔墨所成,均为文化 而增光。回首历史,独一 无二;放眼未来,空前绝 后。其对自我关照,已然 超越个体,泽被影响所及 ,进而成为关照后世、充 盈中华文明宝库的人生哲 学范式。 苏轼的人生定位以至 人生之路,其基本路径和 基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 中儒家用世仕进这一主流 人生价值观的遵从与个性 化延续,同传统社会读书 人的理想追求并无二致。 《大学》所反复阐述和倡 导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同样也是苏轼的 基本人生目标追求。 …… 因为,偈在言说,不 过事表。日诵千偈,徒有 其表,终究不能直至本身 ,更不能指达本心。“大 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老子《道德经》第 一章日:“无,名天地之 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具象化而言 之,《道德经》第十三章 则曰:“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这是东 坡对于自身实相的终极觉 悟:实相世相,终归虚无 ;本皆虚无,物皆归本! 这是道教的基本思想之所 在。 就东坡来说,可谓终 生探究,临终悟道。“( 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 不得”,“著力即差”,这 是东坡临终遗言,也是其 悟道之后的实行践履,更 是东坡人生哲学的归结点 。自然,这并非东坡一时 回光返照之际的一时灵光 闪现。事实上,这个道也 是其念念不忘的本真意念 。 精彩页 尊崇王佐才 苏轼走的是一条作为儒家中人所共通的现实人生之路:读书科举通仕途,致君尧舜为目标。这是一种传统社会中士人最为纯正的理想之途。现实纷乱,致君尧舜虽不能至,然总是心向往之。所以对于此种人,苏轼是极力点赞:“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苏轼全集卷一百五·论古·武王非圣人》,《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1版)退而求其次,可谓致君周文王,不做周武王。等而下之,遵循名教而已矣。 即以荀彧或而论,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或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而观其一生,荀彧不仅足称王佐之才,更当得起“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之论。“初平二年,或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日:‘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曹操也可谓能够识才用才,言听计从。荀彧忠心为国,知人荐举,所谋必中,所策必胜,所算必成,故而常居中而为曹操谋主,以至于曹操为之上表褒美请功:“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或勠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或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或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或之功也。”然而,正是这个皆如所策的荀彧,却是一个恪守传统——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因而不识时务者,绝不赞成曹操行汤武之事。因此,“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或。或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或劳军于谯,因辄留或,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或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这里说得委婉:“以忧薨”。而东晋史学家孙盛撰《魏氏春秋》则道出荀彧之死的实情:“太祖馈或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看来,面对志在加九锡、进而为子孙致君位奠定坚实基础的曹操,荀彧唯有一死之途方能既自心安,亦使曹操心安意遂。因为,荀彧的政治理念是:“昔舜分命禹、稷、契、皋陶以揆庶绩,教化征伐,并时而用。及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犹举民能善教训者,叔孙通习礼仪于戎旅之间,世祖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之事,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今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礼俱治,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仲尼述作之意;显制度于当时,扬名于后世,岂不盛哉!若须武事毕而后制作,以稽治化,于事未敏。宜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正如苏轼所说:“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荀彧苦口婆心志在辅佐曹操于王室之王事,而非助曹操自己及其子孙称王。这就与曹操的政治理念严重相悖。当此之时,荀彧向死,曹操安生。 荀彧虽不得其死,却保持了伯夷之节操。苏轼评其为圣人之徒,荀彧足以当之而无愧。从中,也足见苏轼之不苟且趋附:认准之事,不避利害;当言则言,贬谪无怨。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