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上医情怀 韩启德: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闻玉梅:一健康基金 吴纬:追求真理 自强不息的上医人 王万青:九曲人生 格日力:金色的光芒,闪耀一身的赤诚 张学军:学医是终生背负的十字架 毛颖:感恩之心让我走得更稳健 工学亮:民众一生吉祥,基业万年常青 沙印江:他如一本深沉的书 余赛妹、任鹿:他们一路走来 放射医学研究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大爱无疆:上医援外医疗周年纪实(索马里篇) 当代“白求恩”:“爱”在黔西南 美丽上医 东一号楼: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培养皿 枫林风景线 宿舍的记忆 神秘的法医楼 “松德堂”的由来 天使之城:复旦大学护理学院记 医者世界 医者的世界:记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平凡的一天 那些世博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个人 “红房子”: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无尽怀念 颜福庆:心中永不落幕的红十字 陈同生:与你同生 钱惠:淡泊的品性崇高的师德不朽的医魂 左景鉴:上医魂重医人s 石美鑫:百岁流转为医亦为道s 宋梧生:为中国现代医药业开拓奋进 顾学箕:情系医学教育心系卫生事业 附 向母校献礼:精心绘制位一级教授油画像
精彩页 青春之歌:“潜伏”的地下党员 1939年,抗日战争处于最紧张的局势,上海已经沦陷,中共在上海的活动转入地下,全国抗日救亡热情高涨。12岁的吴纬考入当时全国唯一一所由国人自主创立的女子学校:上海市工部局女中。在女中严谨优质的教学环境和自由的思想氛围中,吴纬练就了过硬的英文功底,为她日后的学业深造和医疗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吴纬也在女中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潜移默化的熏陶,“工部局女中地下党的力量挺强的,我们好多老师都是地下党。”1945年,刚满18岁的吴纬由校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只红色的雏鹰,展开稚嫩的翅膀,开始参与中共地下活动。毛泽东曾撰文论述:“上海地下党在解放前与国民党的斗争是解放战争的第二战线。”吴纬正是这条战线中的一员。 同年,吴纬高中毕业,考入圣约翰大学农学院。不久日本投降,经国共两党谈判后,解放军暂据长江以北,不进上海。在国民党接管上海之后,一批地下党员暴露了。为了保存力量,吴纬遵照组织指示,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上医。进入上医后,白色恐怖的阴霾越来越重地压在人们心头。在并不平静的书斋里,吴纬坚持一面紧抓学业不放松,一面运动斗争不退缩。“有一个朋友,我猜想他也是地下党。他跟我说千万不能把业务放掉,等到解放以后,建设新中国就需要搞业务的人。这句话我记到今天。” 1948年暑假,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发展到极致。上海的小马路上,法国梧桐树影绰绰,而很多本该盛放的生命却正在遭到剥夺。吴纬隐蔽家中,在父亲诊所里帮忙。“一天下午组织通知我:‘今晚国民党大逮捕,黑名单有你的名字,你必须转移。”当晚,吴纬设法通知了另一名地下党员,又清理了家中书信物件。第二天一早,一个电话打进来:“你1分钟之内离开家。”这句话重复了3遍。这是在华山医院的一名同学打来的,当时国民党正在华山医院疯狂搜查吴纬和同志们的下落,这位同学趁乱避开敌人视线,给她打来了这个救命电话。吴纬放下电话后立即离开家。两分钟后,敌人就闯进吴纬的家中翻箱倒柜,扑空而去。吴纬在一名同学的掩护下躲过了这一劫。 随后,吴纬跟随组织转战苏北解放区。吴纬还记得临走前和父亲那一别,“我们在汽车里谈话,他说,我不想知道你在哪里住,万一国民党给我上酷刑,我也不会透露出你的住处。” 怀揣着一团共产主义的理想之火,吴纬和同志们上路了。那段岁月风餐露宿,饥肠辘辘,有病没药,双脚踏遍安徽、江苏等地……在此期问,父亲精神受到打击,不知道女儿是否还活着。1949年,吴纬跟随解放军横渡长江。1949年10月,吴纬复校回到上海家中,“我爸爸说,解放了,你们当年走的路是对的。”上医情结:难忘那些人那些事 吴纬生于医学世家,父亲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上海开了诊所,家中大姐姐在上医就读。但学医起初并不是吴纬的第一志愿,她原本想成为一个拖拉机手:“有个苏联电影叫《女壮士》,讲的是革命成功以后搞集体农场,有个女同志开拖拉机,我受了很大影响,说以后也要开拖拉机。”当年,吴纬离开圣约翰大学后,根据组织意见,考人上医,跟大姐姐成立了上医的党支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谈及母校上医,吴纬说这是使她真正“成人”的地方:“上医母校造就了我今天正确的世界观和为人。”吴纬记得那些言为医表、行为世则的上医老师:齐登科老师做学问很严谨,他讲课时在黑板上所绘的人体解剖图,竞和学生们亲自解剖在人体上所看见的一模一样,甚至连极细小的血管、神经也分毫不差。公共卫生课的苏德隆老师善于在现实中给予学生启发,在实习时,他带领同学参观了上海当时的小型手工工厂。“那里的粉尘、高温、恶劣的劳动环境,超强度的体力劳动,使我见识到了大上海的另一面——基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上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亲切的。1952年,年过五十、威望颇高的病理学老师谷镜汧和学生一起下乡,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谷镜汧也是吴纬专业上的导师。还让吴纬感动的是,在阔别50多年后,上医年逾九十的郑思竞老师再次见到吴纬,竟然立刻喊出了她和家里三姐妹的名字。已经年过古稀的吴纬“激动得像孩子一样,一下子把老师抱住了。” 吴纬在上医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感情深厚的同学。当初上医51届的19名女同学,已成为一生挚友,至今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互相清教、互相扶持。由于19个人都住在枫林桥边的集体宿舍,她们被称为“枫林桥河畔西亭的19个姐妹”。1947年的一次国民党抓捕,为了保护吴纬等地下党员,西亭的所有女同学集体手挽手,坐在通向4楼的楼梯上,以血肉之躯堵住了国民党军警,使同志们免遭逮捕。此情此景,令吴纬一生难忘。盛年之后,这些姐妹工作在不同的医疗领域,各自撑起一片天。如今,不管她们身在何处,始终有一种引力把她们牵在一起,那就是对于母校不变的情缘。 …… P13-15 导语 上医人历来都有家国天下的理想情怀,应该在前进发展中发扬光大。上医的创办寄托了先贤们通过医学和教育改变国家积贫积弱面貌的美好愿望。 桂永浩、章晓野主编的《上医人上医情》这本书收集了复旦大学校友会主办的杂志《复旦人》“上医情怀”栏目的精彩文章,是《复旦人》继《我与第二故乡》之后正式出版的第二本丛书,展现了上医校友的风采和奉献精神,凝结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序言 今年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创 建90周年。我很高兴为《上医人·上医情》这本书作 序。这本书收集了复旦大学校友会主办的杂志《复旦 人》“上医情怀”栏目的精彩文章,是《复旦人》继 《我与第二故乡》之后正式出版的第二本丛书,展现 了上医校友的风采和奉献精神,凝结着浓浓的家国情 怀。 今日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如箭在弦上,正聚 集能量,向着世界一流医学院建设目标发起冲击。然 而在90年前,上医的创建过程,恰历尽艰辛,颜福庆 等创校先贤开启了光荣而又艰巨的办学历程,直到 1932年才定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此后,历经战 乱,几经辗转。但上医人矢志不渝,汇聚了一批献身 医学的教育家,逐步建设起了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高 等学府。新中国成立给上医带来巨大生机,国家一级 教授和二级教授云集上医,使其雄踞国内高校前列, 并从此蓬勃发展。1959年,上医成为全国首批16所重 点院校之一。1989年,在首次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 上医有13个学科入选,名列全国医学院校之首。1997 年,又成为全国两所进入“211工程”的医科大学之 一。2000年,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组 建成为新的复旦大学,上医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 。今年,上医进入了“双一流”建设,所有学科进入 “双一流”学科建设,立足中国大地,率先打造世界 一流医学院。 过去的90年,尤其在国家和上海快速发展的近十 年里,E医已.经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 聚了喷发奋进的能量,值得回首、值得铭记!上医过 去十多年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率先”。第一,率 先开展医学教育改革,整体学科水平位居国内领先、 国际前列。第二,率先主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医疗 整体水平和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第三 ,率先改造建设医学院主院区,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 基础。 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 ,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上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 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医学院,这是国家的 重托,学校的使命,社会的期望,也是每一位师生员 工共同的光荣和梦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要 有新作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要在未来十多年里,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我们要着力做到“三个率 先”。第一,率先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建设世界一流 医学院。第二,率先布局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建没强 大的复旦上医医疗体系。第三,率先深化医教研融合 创新,在上海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 传承弘扬上医精神是上医前进发展中应该坚持的 永恒主题。80多年前,在上医新校舍落成前夕,英文 《大陆报》预言,“这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医学院 ,与欧美同类医学院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是整个亚洲 最重要的医学中心,它将成为中国新的骄傲”。历史 于时序更替中前行,梦想在砥砺奋进中实现。在上海 医学院创建90周年之际,我们为梦想即将成为现实而 倍感欢欣鼓舞。然而我们应该更加珍视从上医光辉历 史和精神传统中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正谊明道” 的办学宗旨,“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优良校 风,“为人群服务”的奉献精神,这些是我们走好新 时代的长征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的宝贵 精神财富。 上医人历来都有家国天下的理想情怀,应该在前 进发展中发扬光大。上医的创办寄托了先贤们通过医 学和教育改变国家积贫积弱面貌的美好愿望。从创办 之日起,上医的前途命运就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 紧联系在一起。从援疆援藏到援边援外,从抗击非典 到抗击埃博拉,哪里有国家人民的需要,哪里就有上 医人活跃的身影。上医人历来都有正谊明道的价值追 求。不谋求一己的私利,不贪图一时的近功。就像上 医老校歌所唱的:“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 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在新时代,我 们可以自问:奉献意义价值何在?为民族健康美好!上 医人历来都有严谨求实的校风学风。教师从严执教、 学生勤奋苦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上医人在 治学上从没有半点虚假、马虎和草率。正是在这种丰 厚精神文化传统的滋养下,上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 煌,也必将走向新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90年栉风沐雨,90年春华秋实。希望每一位上医 人都能牢记颜福庆老校长的嘱托,继承和发扬老上医 的优良传统,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健康中国 ”建设的历史机遇,顺应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面向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新要求,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医学学科和世界一流大 学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 更大的贡献! 复旦大学校长 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 许宁生
内容推荐 桂永浩、章晓野主编的本书由复旦大学校友会主办的校友杂志《复旦人》之“上医情怀”专栏,记述上医人的人、情、史、事,迄今已采访数十位上医校友、附属医院专题等若干,文章宣扬上医校训“正谊明道,严谨求实”,读者反响良好。 值原上海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复旦人》拟出版上医建校90周年专刊,并广泛征集复旦各附属医院、各地校友会意见,采访优秀校友、刊载优质推荐文章,在此基础上,出版系列丛书之《上医人上医情》,将“上医情怀”专栏文章、涉及上医或上医校友的专题文章等整理集结,以全面展示上医校友风采,提炼上医文化,发扬上医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