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编撰了大量类书,然而图文并作者几可数矣,其中佳者则以《三才图会(套装共20册)》。是书分类纂録,凡十四类。每一类都绘之以图,释之以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可谓深得“图画”之妙。
天文卷,继承了汉代张衡提出的“浑天说”的朴素宇宙概念,并绘制了“三垣二十八宿”等大量星图,其中对“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认知。
地理卷,先从整个世界入手,绘有《山海舆地全图》,亚细亚(亚洲)、欧罗巴(欧洲)、利未亚(非洲)、亚墨利加(美洲)、大西洋等赫然在其中。一般认为,这幅地图可能翻刻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绘世界地图,至少是受其影响。利玛窦于万历十年(一五八二)来到中国,并在万历十二年(一五八四)绘制了《山海舆地全图》。万历二十九年(一六〇一)受到明神宗接见时,其中一件贡物为《万国全图》(即《坤舆万国全图》,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出资刊行该图,始加“坤舆”二字),较为清晰的向中国上层知识分子展示了世界地理概况。但目前学界对此有不同认识,认为《山海舆地全图》和《坤舆万国全图》的内容并不尽然出自利玛窦之手,而是部分的参考了中国的航海海图。当然,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中心,不再赘述。此图至少帮助,在明万历时期,上层知识分子对世界地理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科学的了解。
从世界而亚洲,从亚洲而中国,《山海舆地全图》之后的文字简明扼要的概述了世界地理,谈及亚洲部分时说:“亚细亚,南至沙马大腊吕宋等岛,北至新增白腊及北海,东至日本岛、大明海,西至大乃河、墨河的湖大海、西红海、小西洋。”此外,对日本、朝鲜、安南、缅甸等国家都有详尽的地图描绘,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与周边地区交流的情况。尔后,是详尽的中国各地区舆图,记録了河流山川,府州县治,历史沿革等概况。其中,沿海地区绘制了非常详细的海岸、海岛、河流入海口等情况,保留了大量的史地资料。城市方面,则绘有顺天(今属北京)、应天(今南京)等城市图,并分门叙述城市所属的苑囿、桥梁、寺庙、宫观、关隘等功能性建筑,对古代城市研究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