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砥定华中:中共华中工委坚持敌后斗争的光辉历程-百年百部红旗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唐灏//唐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具有特殊战略地位的华中解放区。中共华中分局、华中野战军主力主动北撤山东。苏中军区政委陈丕显和华野七纵司令员管文蔚临危受命,留守苏北,仍以中共华中分局名义坚持原地,领导敌后斗争。他们跳出敌军包围圈,来到黄海之滨的革命老区射阳县发动群众妥善安置伤员,在部队和领导机关得以休整的同时,率队返回苏中,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重新打开局面。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组建以陈丕显为书记,管文蔚、曹荻秋、姬鹏飞、陈庆先、刘先胜等为委员的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简称华中工委),作为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派出机构,统一领导华中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中共华中工委在射阳县耦耕堂正式宣布成立后,通过召开华中土地会议,深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坚持武装斗争,粉碎敌人对华中解放区的疯狂“扫荡”;动员和组织“淮海”“渡江”两大战役中上百万支前民工参军参战;培训输送大批南下干部接管城市开辟新区;并卓有远见,成功地策反国民党江阴要塞及海防第二舰队在渡江战役中举行战场起义,为人民解放军东线大军顺利渡江作战、夺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铸就了一段永远不应忘却、人民理当铭记的辉煌历史。
   本书集政治性、史实性、艺术性、故事性为一体,再现了陈丕显、管文蔚、曹荻秋、姬鹏飞、韦国清、刘瑞龙等党政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风范以及与华中人民的鱼水深情。    书中史料翔实丰富、情节生动、悬念迭起,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

唐灏,1945年生,江苏射阳人。大学文化,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无锡市文联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理事,首都老艺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黄埔亲属联谊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国际大审判》;“华夏使者三部曲”——《毛泽东中苏结盟之行》、《周恩来万隆会议之行》、《乔冠华重返联大之行》;《周恩来万隆历险记》等;电影文学剧本:《肝胆相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庆50周年献礼片)、《周恩来万隆之行》、《中国法官》、《华夏使者》、《共和国第一外交使命》、《来日重聚首》、《东京审判》、《驼峰天使》、《乒乓外交》等;小说《最后一张房票》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二等奖;长篇纪实文学《远东国际大审判》荣获首届中国优秀法律图书(法制文艺类)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电影《东京审判》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临危受命 

第二章  射阳河畔 

第三章  金陵梦残 

第四章  灵活机动 

第五章  重开局面 

第六章  地下尖兵

第七章  卓识远见 

第八章  线布江南 

第九章  战略决策 

第十章  鱼水情深 

第十一章  民意当顺 

第十二章  新会新开 

第十三章  拨乱反正 

第十四章  盐阜惊雷 

第十五章  要塞风云 

第十六章  敌忾同仇 

第十七章  当机立断 

第十八章  甘当副手 

第十九章  洪流滚滚 

第二十章  利刃出鞘 

第二十一章  饮马长江 

第二十二章  只待东风 

第二十三章  决战前夜 

第二十四章  大江东去 

尾声 

后记

导语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笔法,生动记述了中共华中工委在解放战争中坚持敌后斗争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事迹,再现了陈丕显、管文蔚、曹荻秋、姬鹏飞、韦国清、刘瑞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风范以及与华中人民的鱼水深情。书中史料翔实、情节生动、悬念迭起,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是当前党员干部学习党史的一部生动教材,是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一部光辉作品!

后记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
书定位为一部史实性的长篇
纪实文学,属于文艺创作类
别,有别于单纯的革命斗争
回忆录或党史研究专著。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
,我有幸出生在自然条件优
越,物产资源丰富且具有光
荣革命传统的濒海新县——
射阳。在黄海之滨的丹鹤之
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
在这里读书成长并在这里下
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然后又在这里参加工作,直
至中年以后因故调往无锡。
多年来,虽身处外地,然而
故乡却未忘却我,只因出了
几本拙著,先后也拍了几部
电影,仅取得了一点成就,
故乡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
誉,2009年射阳县人民政
府授予我“鹤乡文化大使”称
号,2015年,又被评为“最
美射阳赤子”。盛名难副,
盛情难却。感激之余即萌生
为故乡奉献上一分余热,为
振兴故乡经济文化事业尽点
绵薄之力的决心。几经寻索
,经唐寅同志提议,便选定
以当年中共华中工委在射阳
坚持敌后斗争的光辉历程为
题材,着手编创了电影文学
剧本《砥定华中》以及这部
同名长篇纪实文学。
   尽管当年中共华中工委
诞生于我的故乡射阳,但我
对其的认识和了解,却经历
了一段漫长的过程:
   最初是在二十世纪五十
年代末,我在射阳县实验小
学读书时,因上课常会乱插
嘴说话,于是班主任老师便
特意安排一位女同学和我同
桌,以示监管。那位胖乎乎
、身材敦实、圆脸大眼的班
长,叫陈秀云。起初只知道
她是我们发鸿街道妇女主任
黄雅珍家的独生女,后却发
现她特别受关爱,黄主任平
时总是亲切地叫她“小妹”,
每逢天气突变,风雨雪天,
总会到校送衣送伞来接应,
有时还亲自背着她回家,令
同学惊羡不已。直到六十年
代初,上中学时发现她一学
期后突然“失踪”,不知去向
,后来方知陈秀云原本不姓
陈,也不是黄雅珍的女儿,
而是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包
厚昌同志的女儿。因当年包
厚昌夫妇在射阳受中共华中
工委派遣,回苏南开展敌后
斗争,而“小妹”一时难以随
行,于是便由当地党组织将
其安排寄养在共产党员黄雅
珍家,现已将其送还给她的
亲生父母了。
   这就是我第一次听到关
于“中共华中工委”这个名称
和其在射阳发生的故事。而
再次直接接触到这个名称,
则是在1982年前后,由于
当年江阴要塞起义在我军渡
江战役中的特殊意义和重大
贡献,我在创作反映这一题
材的影视剧本《大江东去》
(载《江苏戏剧丛刊》
1984年1期)期间,便对故
乡本家族长唐秉琳、唐秉煜
当年在中共华中工委领导下
所进行的惊心动魄的地下斗
争的经历,进行多次接触和
跟踪采访,特别是唐秉煜老
人家,我不但去北京在他家
中采访详谈,还曾几次陪他
从无锡去江阴,并到要塞黄
山炮台旧址,聆听其实地讲
述当年如何秘密发展地下党
员,掌控要塞几处重点实力
,如何化装秘密过江,向中
共华中工委汇报工作,领受
任务,最后如何举行战场起
义,活捉敌要塞司令的故事
。还几次陪他去苏州、盐城
、射阳、建湖等地,从而使
我对华中工委的了解有了进
一步的提高,同时也更坚定
了创作这一题材文艺作品的
信心和决心。
   当年中共华中工委的革
命功绩彪炳千秋,但遗憾的
是至今尚无一部反映这一题
材的图书、电影、电视剧等
文艺作品(除部分党史资料
及一些零星的革命回忆录外
)面世,多年以来,随着许
多当年亲历的老同志渐行渐
远,大量珍贵史料也将湮没
不传,不少生动的革命斗争
事迹亦将无以面世。为了把
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以实际行动弥补这一缺憾,
填补这一空白,便成了一名
从故乡走出来的作家的天地
良心和使命担当。
   本书采用一种叙事性的
文学体裁,通过对人物形象
的塑造和历史事件自然环境
的描述,借以达到纪事、纪
史、纪实之目的。遵循“大
事不虚、史出有据、小事不
拘,编创适度”的原则,书
中主要人物都为真名实姓,
但许多细节和环境的描写,
包括人物的对话等则都属于
艺术创作。特此说明。
   本书在编创过程中,曾
先后得到中共江苏省委党史
办公室、盐城市委党史办公
室、无锡市委党史办公室、
射阳县委党史办公室、射阳
县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阜
宁县中共华中局旧址纪念馆
、益林战役纪念馆、江阴市
渡江战役纪念馆、射阳县档
案局等单位提供的所藏权威
性文字、图片史料,特此向
上述单位表示深切的感谢!
   衷心感谢中共江苏省委
党史办公室赵一心主任、盐
城市委党史办公室刘小青主
任、吴建新副主任、盐城市
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薛
万昌主席、无锡市文联领导
、南京大学文学院杨俊、关
卫东教授、中共射阳县委常
委、宣传部董光威部长(前
任)、徐旭东部长(现任)
等领导、专家学者和陈小津
(陈丕显之子)、管新凯(
管文蔚之子)、曹嘉杨(曹
荻秋之子)、姬军(姬鹏飞
之子)等同志对这一题材的
电影剧本及长篇纪实文学的
编创所给予的热情关怀和指
导。
   射阳县档案局陆军副局
长、县委宣传部林冀科长、
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仲煜馆
长、李小玲、陆永霞、张楠
以及戴亚

精彩页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苏北平原,江淮大地,当年隶属华中地区。
   苏北平原亦称黄淮平原,乃为华北平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南起长江北岸,北沿淮河流域,西由津浦铁路贯通全线,而东面那曲折漫长的海岸线上广袤的沿海滩涂,则是干百年来,浩荡的长江与奔腾的黄河在黄海边冲刷而形成的一片神奇的海岸湿地。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产生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既有别于长江以南水作农业形成的柔绵的吴越文化,又区别于黄河两岸由旱作农业形成的刚毅的齐鲁文化,而是由里下河水网地带的维扬文化与沿海滩涂造就的湿地文化的有机结合。这里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都是博采众家所长,似南似北似东似西,而又非南非北非东非西。她以“温和、忠贞、坚韧、勤劳”等行为特征构成“多元一体,包容兼蓄”的风格;以博取众家之长,包容了儒家文化的理智与积极,道家文化的豁达与明朗;包容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取各家之长,熔多种文化于一炉,从而形成了自身既英武豪放又风流倜傥的特色。于是,历代从这里走出来的既有诗画惊世的骚人墨客,又有震撼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企业家……
   华中,更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英雄辈出的战略要地,土地革命时期,这里诞生了红十四军;抗日战争时期,这里重建了新四军军部,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局;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在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后,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简称华中工委)又演绎了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第一章
   临危受命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然而,中华民族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却又面临着一场中国向何处去的全新的两种命运的抉择:
   国民党声称要建国,但却坚持仍以所谓“统一政令、军令”为基调,实质上它所建立的仍然是独裁、专制法西斯式、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
   共产党也宣布说要建国,则公开表明“在决不放松武装自卫的条件下,想用和平的方法实现建立新中国的目的——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当时,饱受多年战争劫难的神州大地,早已满目疮痍,一片萧条,生灵涂炭,百废待兴。因此举国上下渴望和平,各党各派发出呼吁,更有众多社会贤达,为之奔走调停,力促国共双方进行谈判,消弭内战。
   为进一步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毛泽东亲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了40多天的谈判。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正式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
   经过谈判,国民党当局曾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同意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召开有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出席的政治协商会议,承认人民的某些民主权利;同意“积极推行地方自治,实行由下而上的普选”,等等。
   然而,已经达成的协议,还只不过是纸上的条文,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所以,内战的魔影,依然笼罩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1946年,中国遭遇了大范围的自然灾害,上海在这年夏季遭遇水灾,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均是先旱后涝;广东灾民达500万人,而广西则高达1300万人。在湖南,因饥饿、病疾而死亡者达400万人以上,就连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长江三角洲一带,居然也有300多万名难民涌向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沪宁沿线的各大城市。
   但是国民党当局却违背全国人民意志,在灾民的哀号声中完成战争准备后,立刻翻过脸来,公然撕毁墨迹未干的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946年6月26日拂晓,以国民党军分多路围攻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的我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意在夺取中原,染指全国。
   全国性的内战终于爆发。我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击,一场两种命运的生死决战——全国解放战争拉开了帷幕。
   于是,国内短暂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和平”局面,顿时变成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残酷现实。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