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文献研究总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及分类,从国冢视角、地方视角以及产业演进视角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指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评价不清、选择盲目、经验欠缺和路径不明等问题;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地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为线索搭建研究理论分析框架;运用主观分析与客观评价、系统集成与分解、比较分析、归纳与仿真、计量分析等方法,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体系,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布局,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逻辑;从企业的微观经济主体视角出发,根据2008—2013年中国大数据产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度和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分解项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实证检验研发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溢出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作者简介 李勃昕,男,1982年出生,陕西定边人,武汉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兼任陕西省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咨询专家、银川市创新发展智库专家等社会工作。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研究梳理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基本问题 2.2 国家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2.3 地方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2.4 产业演进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2.5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影响研究 2.6 总结性述评 第3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演化 3.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历史发展概况 3.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的基本特征 3.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4章 国家、地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家意志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地方主导性 4.3 多因素影响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分析 4.4 国家、地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演化关系 4.5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的双线逻辑框架 第5章 基于AHP的时空双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体系 5.1 基于时空双维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解读 5.2 基于空间维度的战略性评价模型 5.3 基于时间维度的新兴性评价标准 5.4 例证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灰度关联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布局 6.1 提出问题 6.2 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选择测评指标体系 6.3 研究方法 6.4 测评步骤 6.5 实证测度: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 6.6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 6.7 小结 第7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分析 7.1 研究出发点 7.2 研究方法和研究线路 7.3 系统分析与集成 7.4 模型构建 7.5 系统仿真模拟 7.6 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7.7 政策实验 7.8 关键因素检验 7.9 小结 第8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测算 8.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8.2 中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分解 8.3 中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8.4 小结 第9章 研发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溢出效应 9.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与研发投入的溢出影响 9.2 研究变量设置与数据选择 9.3 计量模型 9.4 实证结果与分析 9.5 小结 第10章 非线性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政策启示 10.1 孕育期 10.2 成长期 10.3 成熟期 10.4 小结 第11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