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主人公菌儿是千千万万细菌中的一员,全书以菌儿自述的方式展开。在作者笔下,菌儿时而在呼吸道里探险,时而在肠腔里开会……通过菌儿的活动把细菌对人类的危害和预防表现得淋漓尽致。全书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妙趣横生的比喻来向人们传播医学科学与公共卫生的知识、思想和精神。
谈的虽然是些生物细微琐屑的事,但是却都和人生有关。《菌儿自传》揭开了细胞不死、生命起源的秘密。细胞为什么会永远长大,永远不死?由细胞组成的人却得不到永生,会逐渐衰老、死亡呢?本书从生命的起源等说起,揭开了细胞的不死之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菌儿自传(典藏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高士其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书中的主人公菌儿是千千万万细菌中的一员,全书以菌儿自述的方式展开。在作者笔下,菌儿时而在呼吸道里探险,时而在肠腔里开会……通过菌儿的活动把细菌对人类的危害和预防表现得淋漓尽致。全书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妙趣横生的比喻来向人们传播医学科学与公共卫生的知识、思想和精神。 谈的虽然是些生物细微琐屑的事,但是却都和人生有关。《菌儿自传》揭开了细胞不死、生命起源的秘密。细胞为什么会永远长大,永远不死?由细胞组成的人却得不到永生,会逐渐衰老、死亡呢?本书从生命的起源等说起,揭开了细胞的不死之谜。 作者简介 高士其(1905-1988),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人。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硕士,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1918年,高士其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获得多个科目的优等奖章。1925年被保送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27年毕业,留校攻读医学博士课程。在研究脑炎病毒时,染上脑炎,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最后全身瘫痪。1930年回国后历任南京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顾问等职。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半个世纪中,他在轮椅和病床上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主要著作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菌儿自传》《我们的土壤妈妈》等。他的作品融科学、文学与政论为一体,夹叙夹议,既通俗浅显,又生动形象,并富有见地,别具一格,为中国科普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录 科学童话:菌儿自传 我的名称 我的籍贯 我的家庭生活 无情的火 水国纪游 生计问题 呼吸道的探险 肺港之役 吃血的经验 乳峰的回顾 食道的占领 肠腔里的会议 清除腐物 土壤革命 经济关系 科学小品:细菌与人 人生七期 人身三流 色——谈色盲 声——爆竹声中话耳鼓 香——谈气味 味——说吃苦 触——清洁的标准 细菌的衣食住行 细菌的大菜馆 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祖宗——生物的三元论 清水和浊水 地球的繁荣与土壤的劳动者 细菌学的第一课 毒菌战争的问题 凶手在哪儿 科学趣谈:细胞的不死精神 细胞的不死精神 单细胞生物的性生活 新陈代谢中蛋白质的三种使命 民主的纤毛细胞 纸的故事 漫谈粗粮和细粮 炼铁的故事 谈眼镜 “天石” 灰尘的旅行 电的眼睛 镜子的故事 摩擦 热的旅行 序言 打开“科学阅读”这扇 窗 成长中不能没有书香 ,就像生活里不能没有阳 光。 阅读滋以心灵深层的 营养,让生命充盈智慧的 能量。 伴随着阅读和成长, 充满好奇心的小读者,常 常能够从提出的问题及所 获得的解答中洞悉万物、 了解世界,在汲取知识、 增长智慧、激发想象力的 同时,也得以发掘科学趣 味、增强创新意识、提升 理性思维,获得心智的启 迪和精神的享受。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 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 费曼晚年时曾深情地回忆 起父亲给予他的科学启蒙 :孩提时,父亲常让费曼 坐在他腿上,听他读《大 不列颠百科全书》。一次 ,在读到对恐龙的身高尺 寸和脑袋大小的描述时, 父亲突然停了下来,说: “我们来看看这句话是什 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 ,它是那么高,高到足以 把头从窗户伸进来。不过 呢,它也可能遇到点麻烦 ,因为它的脑袋比窗户稍 微宽了些,要是它伸进头 来,会挤破窗户的。” 费曼说:“凡是我们读 到的东西,我们都尽量把 它转化成某种现实,从这 里我学到一种本领——凡 我所读的内容,我总设法 通过某种转换,弄明白它 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到底 在说什么……当然,我不 会害怕真的会有那么个大 家伙进到窗子里来,我不 会这么想。但是我会想, 它们竟然莫名其妙地灭绝 了,而且没有人知道其中 的原因,这真的非常、非 常有意思。”可以想见, 少年费曼的科学之思就是 在科学阅读之中、在父亲 的启发之下,融进了自己 的大脑。 DNA结构的发现者之 一、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 ·克里克的父母都没有科 学基础,他对于周围世界 的知识,是从父母给他买 的《阿森.米儿童百科全 书》获得的。这一系列出 版物在每一期中都包括艺 术、科学、历史、神话和 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并且 十分有趣。克里克最感兴 趣的是科学。他吸取了各 种知识,并为知道了超出 日常经验、出乎意料的答 案而洋洋得意,感慨“能 够发现它们是多么了不起 啊!” 所以,克里克小小年 纪就决心长大后要成为一 名科学家。可是,渐渐地 ,忧虑也萦绕在他心头: “等到我长大后(当时看 来这是很遥远的事),会 不会所有的东西都已经被 发现了呢?”他把这种担 心告诉了母亲,母亲安抚 他说:“别担心!宝贝儿 ,还会剩下许多东西等着 你去发现呢!”后来,克 里克果然在科学上获得了 重大发现,并且获得了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个人成长、发展的 素养,通常可以从多个方 面进行考量。我认为,最 核心的素养概略说来是两 种: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 前些年在新一轮的课 标修订中,突出强调了一 个新的概念——“核心素 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即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 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 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必 备品格、关键能力和立场 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不等同于对具体 知识的掌握,但又是在对 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中形成 和内化的,并可以在处理 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过程 中体现出来。 这里,我们不从学理 上去深究那些概念。我想 着重指出的是: 少年儿童接受科学启 蒙意义非凡。单就科学阅 读来说,这不仅事关语言 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而且也与科学素养的形成 与提升密切相连。特别是 ,通过科学阅读,少年儿 童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 和创造能力等都能得到滋 养和发展,可为未来的学 习打下良好的智力基础。 现代素质教育十分看 重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培育。国家领导人也发出 号召:要让孩子们的目光 看到人类进步的最前沿, 树立追求科学、追求进步 的志向;展开想象的翅膀 ,赞赏创意、贴近生活、 善于质疑,鼓励、触发、 启迪青少年的想象力,点 燃中华民族的科学梦想。 想象力、创造力的形 成和发展,又与科学思维 密切相关。早在一个世纪 之前的1909年,美国著 名教育家约翰·杜威就提 出,科学应该作为思维方 式和认知的态度,与科学 知识、过程和方法一道纳 入学校课程。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也希望孩子们不 仅要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 ,掌握科学方法,而且还 要内化科学精神和科学价 值观,理解和欣赏科学的 本质,形成良好的科学素 养。 在所有的课程领域中 ,科学可能是发现问题和 解决问题之重要性的最为 显而易见的一个领域。科 学对少年儿童来说具有其 特殊的作用,因为可以从 生活与自然中很巧妙地利 用孩子们内在的好奇心和 生活经历来了解周围世界 。 在今天的学校里,大 多都设置了科学课程,且 其重点和目标也由过去的 强调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转向了对科学研究 过程的了解、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以及科学素养的培 养,以期为孩子们后续的 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 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 发展打下基础。 除学校的科学课程之 外,孩子们了解科学,通 常主要是在家长的引导下 开展科学阅读。这无疑也 是培养少年儿童科学兴趣 并提升其科学素养的一条 有效途径,家长们应该予 以重视,不 导语 著名科普作家的经典科普著作。 入选八年级必读书目。 赠送一线教师的专业导读,得到名家的大力推荐。 《菌儿自传(典藏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不仅让青少年读者认识了细菌,也更加了解神秘的细胞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高士其的科学小品以 细菌学为主,但是常常广 征博引,涉及整个自然科 学。他的一篇科学小品只 千把字,读者花片刻时间 便可读完,然而在这片刻 之间,却领略了科学世界 的绮丽风光。 ——著名作家 叶永烈 《菌儿自传》可以说 是一篇洋洋大观的奇文。 通过这个小小的生物,画 出一幅上通云霄、下连江 海的宏伟图景。五六万字 的文章,势如破竹,一气 呵成,使人读了确实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 河落九天”的感觉。 ——著名医学家 黄树 则 高士其作为一个残疾 人,奋不顾身地为科学、 真理献身,无私、无保留 地为社会服务与贡献,是 令人十分感泣的。正因为 这样,高士其的名字在中 国人民和亿万青少年中具 有强烈的影响和感召力。 ——第九届全国政协 副主席 王文元 精彩页 我的名称 这一篇文章,是我老老实实的自述,请一位曾直接和我见过几面 的人笔记出来的。我自己不会写字,写出来,就是蚂蚁也看不见。 我也不曾说话,就有一点声音,恐怕苍蝇也听不到。 那么,这位笔记的人,怎样接收我心里所要说的话呢? 那是暂时的一种秘密,恕我不公开吧。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菌儿”。 我原想取名为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名字,而且 我嫌“子”字有点大人气,不如“儿”字谦卑。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这明明要挟老天爷的声名架子, 以号召群众,使小百姓们吓得不敢抬头。古来的圣贤名哲,又都好称为子,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真是“子”字未免太名贵了,太大模大样了,不如“儿”字来得小巧而逼真。 我的身躯,永远是那么幼小。人家由一粒“细胞”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细胞变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变成一条蚯蚓,一只蜜蜂,一头大狗,大牛,乃至于大象、大鲸,看得见,摸得着。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菌儿”。为“儿”的原因,是因为小。 至于“菌”字的来历,实在很复杂,很渺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杂申椒与菌桂兮,岂唯纫夫蕙茝。”这里的“菌”,是指一种香木。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来比喻贤者,以讽刺楚王。我的老祖宗,有没有那样清高,那样香气熏人,也无从查考。 不过,现代科学家都已承认,菌是生物中之一大类。菌族菌种,很多很杂,菌子菌孙,布满地球。你们人类所最熟识者,就是煮菜煮面所用的蘑菇香蕈之类,那些像小纸伞似的东西,黑圆圆的盖,硬短短的柄,实是我们菌族里的大汉。当心呀!勿因味美而忘毒,那大菌,有的很不好惹,会毒死你们贪吃的人呀。 至于我,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小得使你们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着重。 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传到现在,在生物界中,混了这几千万年,没有人知道有我。大的生物,都没有看见过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不知道也罢,我也乐得过着逍逍遥遥的生活,没有人来搅扰。天晓得,后来,偏有一位异想天开的人,把我发现了,我的秘密,就渐渐地泄露出来,从此多事了。 这消息一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大家都惊惶起来,觉得我比黑暗里的影子还可怕。然而始终没有和我对面会见过,仍然是莫名其妙,恐怖中,总带着半疑半信的态度。 “什么‘微生虫’?没有这回事,自己受了风,所以肚子痛了。” “哪里有什么病虫?这都是心火上冲,所以头上脸上生出疖子疔疮来了。” “寄生虫就说有,也没有那么凑巧,就爬到人身上来,我看,你的病总是湿气太重的缘故。” 这是我亲耳听见过三位中医,对于三位病家所说的话。我在旁暗暗地好笑。 他们的传统观念,病不是风生,就是火起,不是火起,就是水涌上来的,而不知冥冥之中还有我在把持活动。 因为冥冥之中,他们看不见我,所以又疑云疑雨地叫道:“有鬼,有鬼!有狐精,有妖怪!” 其实,哪里来的这些魔物,他们所指的,就是我,而我却不是鬼,也不是狐精,也不是妖怪。我是真真正正、活活现现、明明白白的一种生物,一种最小最小的生物。 既然也是生物,为什么和人类结下这样深的大仇,天天害人生病,时时暗杀人命呢? 说起来也话长,真是我有冤难申,在这一篇自述里面,当然要分辨个明白,那是后文,暂搁不提。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