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珞珈漫笔/珞珈之子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陈美兰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珞珈漫笔》系“珞珈之子文库”之一,收录了作者近二三十年来的文学评论、随笔、访谈与对话等。该书内容丰富,既有对文学创作现象的考察,也有对文学思潮和文学史的研究,既有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析,也有针对文化现象的反思,以及灵性的抒发,具有史家的宏阔视野与深刻洞见。作者将这些思考汇集于此,是希望这些思想的碎片能为读者了解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长篇小说提供一点小参考,或者说,是提供观察问题的一个个人视角。
作者简介
陈美兰,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及研究工作。曾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我的思考——在当代文学研究路上》等。
目录
第一部分 阅读与思考
“文学新时期”的意味
价值重建:面对当下中国文学思考
创作主体的精神性转换
行走的斜线
《古船》阅读笔记
《白鹿原》阅读笔记
从《圣天门口》的创作引发的思考
阅读《我是太阳》引发的思考
《尘埃落定》:在陌生化场景中诠释历史
《活着》:一篇关于“活着”的寓言
《务虚笔记》:在精神王国里漫游与探秘
《狼图腾》:被丰繁的艺术细节充盈的思想空间
《平凡的世界》阅读笔记
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
第二部分 历史的潮汐
中国长篇小说演进的历史步履
晚清小说的“现代”辨析
历史的跨越:长篇小说“蹒跚”迈步
“奠基性”年代:长篇小说在熔铸中的创建
第三部分 访谈与对话
珍惜作家精神劳动的成果
历史理解与历史发现
“我以我血荐轩辕”
关于女性精神存在的思考
第四部分 珞珈杂忆
东湖,我心中的湖
我的56级“情缘”
难忘在香山昭庙五十天
“给我一个支点……”
木兰湖畔的思考
历史的足音在我心中回响
寻找古蓬坑
无尽的思念
第五部分 感受异域风情
莱茵河,你好!
穿过“尼格拉”大门
快乐的欧洲自由行
艺术智慧的永恒
庞贝:定格在公元79年的城市
迷人的圣托里尼岛
人性的光辉在闪耀
威尼斯:拮据冲走了浪漫
我们到了诺曼底
巴黎的“地上”和“地下”
遥望英吉利
“他乡遇故知”
感受俄罗斯
二访欧洲日记
英伦自由行点点滴滴
序言
在20世纪80年代,借
助解放思想的强大动力,
武汉大学率先揭开了教学
制度改革的序幕。为了营
造自由民主的学风,我们
首创了一系列新的教学制
度,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
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和创造性,因而从他们之
中涌现出了各学科领域的
大批杰出人才。
十五年前,我写过一
本书,名叫《大学的名片
——我的人才理念与实践
》。我认为,一所名牌大
学,固然不能光有名楼,
但光有名师也还不够。归
根结底,最终还得培养出
一批优秀学生,成为国家
栋梁、社会精英。这样的
学生,也可以叫作名生。
所以名师、名生、名楼,
是一所名牌大学的三宝。
武汉大学自创建以来
,名师云集,名生辈出,
名楼日兴,可谓集三宝于
一身。尤其是新中国成立
以后,自20世纪50年代以
来,武汉大学培养的人才
,遍布祖国各地,各行各
业,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作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
更因为锐意革新,砥砺精
进,而使学校的发展和人
才培养,上了一个新的台
阶。我担任副校长和校长
的十五年间,正是武汉大
学革故鼎新、励精图治的
蜕变时期。我倡导和主持
的各项改革措施,集中到
一点,就是既出人才又出
成果,着力把武汉大学建
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学
研究中心,二者是相辅相
成的辩证关系。
归根到底,人才兴校
是至关重要的,没有高水
平的人才,何以有高水平
的科研成果呢?同理,如
果学生只是死读书,而不
善于从科学研究中学习,
那也绝对不可能成为杰出
的人才。因此,我在任职
期间,秉持“不拘一格降
人才”的思想,把发现人
才,选拔人才,培育人才
,保护人才作为学校改革
和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
抓。所幸的是,我们的这
些努力都没有白费。如今
,我们培养的这些人才,
有些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
哲学家、经济学家、文学
家、艺术家、科学家、发
明家。另外,从各系的毕
业生中,涌现出了诸如田
源、陈东升、毛振华、雷
军、阎志、艾路明等享誉
全球的著名企业家群体。
在2020年武汉遭遇新冠肺
炎的肆虐中,他们挺身而
出,一人捐建十所医院者
有,竞相捐赠亿万之资者
有,武大企业家联谊会从
韩国购买一百八十一吨防
疫用品和医疗设备,租用
四架专机运抵武汉,捐给
武汉抗疫指挥部,充分体
现了他们赤子之心和奉献
精神。
同样,在这次罕见的
疫情中,毕业于武大医学
院的学子挺身而出,其中
有最早发出疫情预警的艾
芬、李文亮,第一个确诊
新冠肺炎并报告院领导的
张继先;更有多位医生献
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
李文亮、刘智明、肖俊、
黄文军、徐友明……毕业
于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
学子或直逼现场,实情播
报,或联袂发声,建言献
策;毕业于武大其他院系
的学子无论身在海内外,
万众一心,英勇无畏,纷
纷在自己的专业、专长和
岗位上倾心尽力。
大学是思想启蒙之地
,是一个人的人格和精神
的养成之所,是一个社会
的智识和思想的孵化器。
大学培养的人才,不光要
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还要
有高尚的人格,深邃的智
慧。武汉大学培养的人才
,不是那种书呆子式的人
才,而是要有求异、求变
和求新的创新精神,在人
格方面有道义担当,在思
想方面有独立思考的人才
。从武汉大学毕业的学生
,走出校门以后,在各自
的专业领域戛戛独造,在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门
,都有独特建树。他们都
在各自的星座上闪烁着耀
眼的光亮。他们都是武大
一张张亮丽的名片,是武
大的光荣和骄傲!
编撰“珞珈之子文库”,
目的在于以文字的形式反
映这些杰出校友们的成就
。这套文库是一项巨大的
文字工程,其编撰的指导
思想是,要有真实性、思
想性和前瞻性,为后人留
下一笔思想财富。文库收
入的范围,主要集中展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七
十年间武大优秀毕业生的
人生经历、精神旅程和事
业成就。“珞珈之子文库”
由这些优秀毕业生“夫子
自道”,或随笔精品,或
选辑佳作,或记录人生感
悟,或接受采访,或自述
经历,或总结经验,或集
合演讲,总之都是他们人
生全部的直接展示。
“珞珈之子文库”将分为
五辑,即“哲学·教育”“文
学·艺术”“史学·法律”“经
济·企业”“科学·技术”。鉴
于出版、发行和读者的面
向,这套文库暂时不包括
专深的科学与技术学术论
著或论文集,此类学术成
果,将会以其他形式奉献
给读者,也一定要载入武
汉大学的史册。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
代新人胜旧人。时代在前
进,科学教育日新月异,
相信武汉大学未来将会培
养出更多杰出人才。因此
,“珞珈之子文库”是一项
滚动计划,希望一代又一
代地传承下去,使她成为
母校的一个品牌,将历届
毕业的优秀珞珈学子的成
就收入这套文库,通过这
种直接的展示,我们不但
能得见其人,而且能得闻
其事,能领略其思想人格
和精神风貌,实在是一件
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也许,五十年甚至一
百年以后,当我们再回望
她的意义时,她将会是一
部记录人才成长的史料库
,一部表现独立思考的思
导语
《珞珈之子文库》是一部记录人才成长的史料库,一部表现独立思考的思想库,一部具有前瞻性的信息库,充分展现“珞珈之子”的精神风采,是一座熠熠生辉的文字丰碑。
本书为该系列的其中一册,收录的文章分为五个部分,是作者人生全部的直接展示。
精彩页
“文学新时期”的意味
——对行进中的中国文学几个问题的思考
十八年前那个难忘的十月,当人们用震撼大地的鞭炮,结束一场整整十年的噩梦时,也许谁也不曾意识到我们即将迎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黎明。那时是诅咒多于憧憬,激情多于沉思。尽管两三年后,我们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国家大政宏图的总体设计,在文学领域中,我们也有了以第四次文代会为转折标志的一个拓新性的文艺指针的确立,可是,当初我们兴奋地接受这一切时,恐怕更多的是因为受创伤的精神得到慰抚,被压抑的心灵得到舒伸,而并不真正理解由此而开始的一段历史行程,将意味着什么。
到今天,我们仍然行进着,历史尚未到让我们停下来细细总结的时刻。然而,十八年来所展开的过程,却又不能不时时触发我们去思考、去品味那些不断出现的令人感到陌生、感到新异的一切。因此,关注“文学新时期”的话题,十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热衷。80年代初,我们很快就拥有一大批质量相当的探讨新时期文学新特征的研究成果,敏锐地反映了人们对中国文学历史新变的最早认识;80年代中,随着一系列新的文学事件和一些新的创作形态的出现,关于新时期开端的“时限”问题,一时引起人们的热烈争议;及至八九十年代之交,当文坛还沉湎于“以1985年为开端”的新时期文学所带来的新异的喜悦时,一种所谓“后新时期”之说又悄然兴起。各家之言如此活跃,恰恰说明置身于并行进于这个文学旅程的人们是多么想竭力认清这段行程的特点和意义。
一、关于文学的多元格局
从“五四”开始的将近大半个世纪的文学行程所形成的文学格局,基本上是从多元走向一元的文学格局,而从70年代末开始的新时期,到今天已比较明显地形成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趋向。
所谓“元”,有“本源”之意。我们说文学的多元格局,亦即是指在一定哲学观念支配下对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功能的多种解释,并由此而形成多种文学主张和文学形态。新时期文学格局的多元趋向,固然与今天我国社会新的经济结构有关,与人类社会多元走向的现实影响也有关,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与历史所形成的这个时期的哲学接受特点有关。我们都知道,西方哲学发展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后,到19世纪中叶开始发生巨大的逆转,出现了两种走向:一方面经过费尔巴哈通向马克思主义,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而另一方面则走到了现代主观唯心主义,其理论核心是用“自我”以对抗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理论源头则是叔本华的与人的“情欲”相连接的自我的生存意志和克尔凯戈尔与“恐惧”相联系的“孤独个体”。这两大走向,也就构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的基本脉络。当19世纪末中国封闭的封建帝国受到维新思潮的冲击,最终被民主共和所代替后,特别是当一个以开放姿态“接纳新潮”的思想文化运动在20世纪初掀起后,西方这两大思想潮流几乎同时涌进。但历史的情势使中国思想界更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并在它的支配下逐步完善了一整套文学观念,而在现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下出现的种种艺术派别,如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新感觉派等则逐渐失去存在的位置。到了现在的新时期,对“新潮”的接纳和引进,看来更多是前七十年所排拒、所冷落的西方另一哲学思想走向,即现代主观唯心主义,包括属于这一思想脉络而稍后出现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这种“接纳”的特点,似乎是对上一历史阶段的合理延伸,同时也具有一种“反拨”意义,即对上一历史阶段“唯物化”的极端发展而造成人的主观性、人的自我、人的生命动力的失落所作的反拨。
正是这种“延伸性”和“反拨性”的接纳特点,使这十多年的思想领域除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哲学观外,主观唯心主义的各种理论派别也得到了介绍和传播并在许多范围内产生了影响。新时期以来的文学领域,在关于文学的本质这个带本源性问题的认识,以及由此而生发的关于文学的特征、功能等问题的认识上,都出现了歧异之说。特别是80年代以来,各种主张都得到了较充分的表述,如关于文学的本质,除了认为“文学的本质是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反映说”以外,还重提了“自我表现”说,主张文学的本质在于“表现他自己异于他人的个性棱角”“表现自己一个赤条条的我”;与此相联系的还有“心灵源泉说”和“精神源泉说”,即认为文学是“个人直觉和心理再加工”的产物,认为“生活是不真实的”“对于任何个体来说,真实存在的只能是他的精神”,也就是艺术的关键来自作家的精神。此外还有“双源泉说”,认为除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外,“文艺家的主观世界也是构成文艺源泉的因素之一”。关于文学的特征,除一贯流行的“形象说”外,最主要的又出现了“情感说”,即认为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情感。至于文艺功能问题,各种观念显得更为复杂,有坚持文艺的认识功能、教化功能,也有强调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商品功能,还有的则更注重于文学的情感宣泄功能,等等。(《文学研究参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