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孔子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德育目标、内容、原则与方法,是新时代德育创新发展的宝贵思想资源。本书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依据文献典籍《论语》,遵循孔子重人、爱人的逻辑线索,厘清孔子德育的理论基础和显著特征,主要围绕“成人”的德育目标,为政以德、传道闻道、志道尚德的德育内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尚中贵和的德育原则,学、思、行的德育途径和循循善诱、以身作则、里仁为美、为仁由己的德育方法等方面,对孔子德育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求固德育之本,强德育之基,见德育之效。 作者简介 李丽娜,法学博士,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4项,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16余篇。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创新点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孔子德育理论界定 一、孔子德育的相关概念 (一)为政与从政 (二)教与教民 (三)现代语境下孔子德育理论的概念 二、孔子德育理论的基础 (一)天命观 (二)人性观 (三)中庸观 三、孔子德育理论的特征 (一)人文性与平等性相结合 (二)政治性与伦理性相结合 (三)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 第二章 孔子关于德育目标的论述 一、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一)时代发展的趋势 (二)对人的自觉反思 二、以培养“成人"为根本目标 (一)“成人"之提出 (二)“成人"之要求 (三)“成人"之特征 第三章 孔子关于德育内容的论述 一、以“为政以德"为核心的政治教育 (一)“为政以德"的治国路线教育 (二)惠民教民的民本观教育 (三)孝亲报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以“传道闻道"为根本的思想教育 (一)不论鬼神的世界观教育 (二)积极救世的人生观教育 (三)见利思义的价值观教育 三、以“志道尚德"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一)志于道据于德 (二)依于仁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四德"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孔子关于德育原则与方法的论述 一、孔子德育原则 (一)坚持有教无类原则 (二)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三)把握尚中贵和原则 二、孔子德育途径 (一)“学"是基本途径 (二)“思"是重要途径 (三)“行"是关键途径 三、孔子德育方法 (一)循循善诱的疏导教育法 (二)以身作则的榜样教育法 (三)里仁为美的环境教育法 (四)为仁由己的自我教育法 第五章 孔子德育理论的价值与启示 一、孔子德育理论的贡献 (一)确立德育至上地位 (二)奠定了德育理论基础 (三)形成了志士仁人的独特精神 二、孔子德育理论的局限 (一)维护等级观念 (二)混同公德私德 (三)轻视生产劳动 三、孔子德育理论的现实启示 (一)促进德育返本开新 (二)推动德育复归人本 (三)增强德育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新时代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孔子德育思想理论研究是促使思想道德教育“双创”的需要。孔子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培养“成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根本目标,在遵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尚中贵和的原则下,通过学、思、行三种途径展开对人的爱国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本书客观地分析孔子思想道德教育理论,肯定了他将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首创较为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历史贡献,理清了他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有维护等级观念、公私德不分、不够重视生产劳动的历史局限性。重点揭示孔子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在今天仍具有的现实启示,促进思想道德教育返本开新,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复归人本,增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