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濯缨何必向沧浪(报人读史札记八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田东江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的特点,首先是“用历史解读新闻”或“为新闻注入历史内涵”。表现为新闻先行,史料跟着新闻走,“六经皆我注脚”。用历史解读新闻,首先要关注新闻,作者作为报人,把注意力放在了贴近社会生活,呈现人间百态的那些新闻上。这一类新闻虽然多是身边事、平常事,但未必没有新闻价值,其新闻内涵也未必表浅,关键在于发现和挖掘。这种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的特质,体现在每一篇读史文章中。其次,本书篇章“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有助于唤醒国人的“文化记忆”。本书的篇章追求打通时间空间的隔阂,古今相通,四海相接,正如前人所形容写作之神思,“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通过追源溯流,因今及古,让现实照亮历史。由当下触发记忆,激发古典的活性。所谓“今古齐观”是历史的启示,而非现实的影射。这正是本书通俗而能脱俗之处。第三,作者的文字属于当代中国社会尤为短缺的公共史学写作。公共史学不是人们印象中“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传统史学,而是“公共领域中的史学”。“报人读史札记”系列著作从时事新闻入手,引出相关的历史事相,加深了公众对时事的历史纵向理解,让公众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穿越时空,进而激活了公众的历史意识与文化传统意识,因而是典型的公共史学写作。
作者简介
田东江,笔名潮白。河北三河人。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成长于京郊潮白河畔。1978年初中毕业考入技工学校,读铸造专业,两年后进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当工人。1985年自该厂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92年起供职广东省政协机关。1997年起供职南方日报社,现任该报编委、理论评论部主任,高级编辑。2010年获得广东新闻“金枪奖”。
著有新闻时评精选系列:《讲“文化”的时代一潮白新闻时评精选》《那点儿政事——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二》《鸡毛蒜皮——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三》《前庭草——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四》《都是随人说短长——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五》;另有报人读史札记系列:《意外或偶然——报人读史札记》《历史如此年轻——报人读史札记二集》《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无雨无风春亦归——报人读史札记四集》《了无痕——报人读史札记五集》。
目录
序(吴承学)
大雁塔
腊肉,臘肉
老赖
玉器
柑与橘
扫除
门神
戊戌年
马尾巴
杜鹃
风筝
看花人
枇杷
瘦马
皮影戏
踏青
工夫茶
药酒
道士做法
汶川
禹(续)
梦兆
梦兆(续)
家具
公主

艾草
辟谷
手信·贽
歌手
药神·药
公筷
书香(续)
豆腐(续)
医师
处暑
无赖
白马
正当防卫
秋分
丰收
滥竽充数
守时

武侠小说
铸造
凤爪·鸡
剁手
神枪手·神射手
城墙
蟋蟀
灯光秀
唐僧
揭阳
手稿

世仇
数九
熊(续)
书“福”
己亥年
灯谜
雨水
耳朵
茶博士
英歌舞·水浒戏
失眠
蒙汗药
年号
三月三
秋千
大火(续)
排座次
继位
座右铭
托梦
六一居士
芒种
雄黄酒
押题
成人礼
离婚
木屐
牡丹
龙骨水车
呵呵-哂笑
鸿蒙
大夫

巡视
上上签
蒸笼·甑
养猪

沙田
无花果
量子波动阅读·一目十行
黄鹤楼
铁券
长城
乌龙
孟姜女
司马温公
皲裂
写字
冼夫人
土地爷
后记
序言
吴承学
我与东江同是中大校友
,都喜欢读文史书籍,他著
述极为勤奋,经常赠我新著
,而我笔拙思缓,无可回赠
,常有亏欠之感。近其大著
《濯缨何必向沧浪》即将付
梓,嘱我作序,对我来说,
既是读书思考的机会,也是
减少歉疚的方式。
此前,我拜读过东江的
许多读史札记,此番结集,
又欣赏了一遍。看完书稿,
突然产生一个很奇怪的念头
:这是一本史学书还是文学
书呢?这种想法其实也不奇
怪,文心史识,自古以来,
都难以断然分清。
《濯缨何必向沧浪》每
一篇都是微形的历史。历史
的书写有多种方式,有很宏
大的叙事,比如二十四史,
但梁启超认为那只是帝王将
相的家谱;也可以是对细微
卑近事物的书写。孔子说,
道不远人。庄子认为,道无
所不在,蝼蚁、小草、砖瓦
乃至屎溺都有道的存在。佛
教认为翠竹黄花,尽具佛性
。仿此,我们也可以说,史
不远人,历史无所不在。任
何事物,无论巨细,有形无
形,都有其历史书写的意义
。古人有诗云:“书画琴棋
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字都变更,柴米油盐
酱醋茶。”日常生活中,无
论是“书画琴棋诗酒花”的雅
事,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的俗物,都可以书写成独具
意义的历史。比如,糖是日
常俗物,季羡林先生就写过
著名的《糖史》。《濯缨何
必向沧浪》书写的内容,雅
俗兼备,但大多是琐屑细微
的,主要是与日常生活密切
相关的微形历史。这点只要
翻看一下本书的目录就很清
楚了。
从日常微细生活入手进
入历史书写是此书的特点。
古今的“读史札记”很多,史
学家“读史札记”的题目主要
是从史籍中来的,如赵翼《
廿二史札记》、吕思勉《读
史札记》,都是从读史料入
手,所论是历史上的问题,
或考据,或发覆,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博闻强记,是
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所谓“
一事不知,以为深耻”。随
着近代以来学术分科,学者
各攻一个专业领域,专家多
而通家少。东江作为报人,
似乎更具博物学家的气质和
兴趣,虽然他并不是某个学
科的专家,但阅读面之广,
令我惊佩。其读史札记所涉
及的文献,有宗教、民俗、
名物、地理、建筑、动植物
、科技,衣食住行,帝王将
相、下层民众、文人雅士,
等等,包括各个学科与日常
生活的方方面面。每篇文章
的起承转合,谋篇布局,皆
用丰富的史料层层推进,自
然成文,不以虚言点缀,不
以套语敷衍。与传统史学家
不同的是,其读史札记的话
题与灵感主要来自亲历的现
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为背景
和触机,有很强随感性,更
近乎文学创作的感兴思维。
我们可以看看本书开头几篇
文章。《大雁塔》是由法国
总统马克龙首次访问西安景
点起兴的。《老赖》以临近
新年,各地打击赖账之徒的
新闻为缘起。《腊肉,臘肉
》则由网上一张照片引发。
《公主》是到北京参加培训
,住在公主坟附近引发的联
想。《杜鹃》是由华南植物
园看杜鹃花而说起的。他的
读史札记往往也具有日记的
性质,记录了作者生活轨迹
。故其取材是开放式的,在
日常生活中发现历史,如行
于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俯
拾皆是,目击道存。
由日常生活而激发的感
兴性思维这点颇值得注意。
一些介绍东江“读史札记”的
文章说其特点是“借古喻今”
。我读东江的文章多年,总
感觉到其读史札记主要特色
并不在此。“借古喻今”与“
借古讽今”虽有区别,方式
上是类似的,都有一个古为
今用的实用目的。作者先设
一个观点,然后在历史文献
中选择其所需的材料,为了
达到目的,有些材料可能被
遮蔽,被改写,甚至断章取
义,为我所用。东江的历史
书写,追求打通时间空间的
隔阂,古今相通,四海相接
。正如中国古人所形容写作
之神思,“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
通万里。”这是文学创作的
迁想妙得。西方学者李约瑟
认为,中国人的关联式思考
或联想式的概念结构,同欧
洲因果式或法则式的思考方
式在本质上根本不同(《中
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我
想借用“关联式”“联想式”概
念来形容东江札记的写作范
式。他的历史书写,重在寻
找古今之间的关联,有意无
意地消解实用的功利目的。
举例而言,《公筷》由广州
饭馆用公筷述及古代使用食
具历史,《豆腐》由贵阳花
溪的烤豆腐而述及古代与之
种种相关文献。此类文章,
如何借古喻今?就其书写的
逻辑和主旨而言,都不是出
于先行的政治、伦理目的,
给读者灌注一种观念,其目
的是追源溯流,寻觅真相;
其方式是因今及古,让现实
照亮历史;由当下触发记忆
,激发古典的活性。他追求
的是历史的启示,而非现实
的影射。这正是此书通俗而
能脱俗之处。
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在其
经典著作中提出“文化记忆”
的概念。他认为,文化经过
世代交替之后仍保持它的一
致性,能够形成“历时的身
份”,这种功能就是文化记
忆。文化记忆使得我们保持
自我,明天的我如同昨天和
今天的我。文化记忆的概念
超出了“传统”这个概念的范
围,它还涉及遗忘和隐
导语
本书是作者同类作品的第八部。前七部自出版以后,不仅在新闻界,而且在其他领域如学术界同样引起了良好反响。本集系作者2018、2019两年间写就的读史文字结集,共108篇。这些文字结集前以“今古齐观”栏目刊发在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该栏目获得了2018年度广东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
后记
本集收录了自己2018、
2019两年所撰写的读史札
记文字,共108篇,大多发
表在《南方日报》“今古齐
观”专栏上。该专栏问世已
十有余年,每年成十余万字
,终于在2019年7月摘得广
东新闻奖“新闻名专栏”,算
是本省新闻界的一个认可了

在本书尚未完成之际,
便惴惴焉恳请母校中文系吴
承学先生赐序。概此前对吴
先生若干著作曾认真拜读,
如《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
《晚明小品研究》等,景仰
不已。记得吴先生当即慨然
应允。书稿呈送未几,又越
洋传来大作,指出拙作“由
日常生活而激发的感兴性思
维这点颇值得注意”,又提
升到了“唤起你内心的文化
记忆”的高度。此皆拙作孜
孜不倦的努力方向,为吴先
生所一语道破。顺势披露,
为拙作《尽入渔樵闲话——
报人读史札记二集》赐序之
江艺平女士,即吴夫人。则
报人读史札记系列“集齐”了
吴先生伉俪的大作,荣幸之
至!
“但问尘埃能去否,濯缨
何必向沧浪。”白居易的句
子。应该是他读了“游于江
潭,行吟泽畔”的屈原与渔
父对谈之后,渔父所歌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令他生发别样的感慨吧
。的确,荡涤尘埃,岂唯沧
浪之水?
2020年7月于南方报业传
媒集团
精彩页
大雁塔
1月8日—10日,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首站选择的是到西安。一天内,他走访了包括大雁塔在内的四个中华文化积淀深厚的景点。对马克龙此举,分析人士指出是因为大雁塔与“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他希望借此传递出欧洲和中国将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框架内加强合作的信号。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大雁塔已于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岑参的诗,写的就是大雁塔。到过大雁塔的人可能以为太夸张了,哪有那么高啊。这是针对今天的高楼大厦说话,我们看历史照片不难发现,各地的塔往往都是鹤立鸡群的建筑物。广州的六榕塔当年正是这样,如今非走到近前已然不知道它的存在了。还有广州的“五层楼”——镇海楼也是,叶权在《贤博编》中说它“重檐叠槛,高逼霄汉”,站在上面“下瞰一城,万山北接,大海南开,长江如带,可谓伟观”。今天到现场看看,难免哑然失笑,而退回到明朝,必须承认叶权是写实的。
雁塔,即佛塔。玄奘《大唐西域记》讲了个故事,说有个和尚在锻炼心念对身体控制时看见一群飞雁,便开了个玩笑:“今日众僧中食不充,摩诃萨埵宜知是时。”意思是中午饭没吃饱,大菩萨应该知道吧。谁知话音未落,“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殒”。和尚讲给众僧,大家悲感之余认为,这是“如来设法,导诱随机……此雁垂诫,诚为明导,宜旌厚德,传记终古”。于是建了这座塔,“以彼死雁瘗其下焉”。朱国祯《涌幢小品》沿袭另一种说法,以为“唐新进士同榜,题名于塔上,有行次之列。唐韦、杜、裴、柳之家,兄弟同登,亦有雁行之列,故名雁塔”,应该是想当然吧。
《唐两京城坊考》载,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初唯五层,崇一百九十尺”。大雁塔依傍慈恩寺,因而又名慈恩塔。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高宗在藩时建慈恩寺,是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所谓“年在未识,慈颜弃背。终身之忧,贯心滋甚”,因此寺名“慈恩”;玄奘建慈恩塔,则是为了“以置西域经像”,那是他西行五万里从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回的真经,虽然路途没有《西游记》所写的九九八十一难那么恐怖,历经艰辛是一定的。因此,建塔不仅是为了存储那些经像,而且玄奘及弟子还着手进行翻译,塔东“有翻经院,即玄奘为慈恩上座所居”。
“题名登塔喜,醵宴为花忙。”(郑谷)“杏园北寺题名日,数到如今四十年。”(朱庆余)“好是慈恩题了望,白云飞尽塔连空。”(徐夤)“名推颜柳题金塔,饮自燕秦索玉姝。”(黄滔)……当年进士及第再通过关试的唐人留下的诗句,都指向了大雁塔承载的另一项重要文化活动:雁塔题名。
《唐国史补》云,士子“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唐摭言》云:“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表明这种做法是从复辟后的中宗李显开始的,公元705年左右。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慈恩题名,起自张莒,本于寺中闲游而题其同年人,因为故事”。张莒,登肃宗大历九年(774)进士第,前后差了70年。莫衷一是。题名之时,“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如果后来有人飞黄腾达,成为将相,“则朱书之”,再重新描过一回。《刘宾客嘉话录》云:“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年及第,题名于慈恩塔。谈元茂秉笔。”由此则可窥知一些趣事,那就是“时不欲名字著彰”,并不想太显眼;还有种说法,以为“押缝版子上者率多不达,或即不久物故”,就是名字如果给写在板子接缝的地方,寓意官当不上去,或者即使当上去了也当不久。并且,“题名皆以姓望”,还要写上籍贯和身世。朱国祯说,明朝也有题名的做法,那是“中乡试者”,较唐朝降低了不少档次,中乡试的,举人而已。
不过,武宗会昌三年(843)李德裕为相时,雁塔题名遭到了重创,是否戛然而止不得而知。盖其时规定,进士及第“向后不得聚集参谒,及于有司宅置宴。其曲江大会朝官及题名、局席,并望勒停”,不仅如此,且“向之题名,各尽削去”。有人认为,这是李德裕以门荫入仕,“不由科第,故设法以排之”,看不惯这套做法。需要明确的是,不是进士及第就可以当官,还要经过吏部关试,取得出身文凭,即官资,才能成为吏部的选人,也才有资格参加吏部的冬集铨选而释褐。能够雁塔题名的,正是这样一些人。当然,其他人等也可以登塔。《唐国史补》记载了一件意外:“李氏子为千牛,与其侪类登慈恩寺塔。”可能是像今天一些自拍的人玩儿极限吧,小李“穷危极险,跃出槛外”,却“失身而坠,赖腰带挂钉,风摇久而未落”,吓得“同登者惊倒槛内,不能起”,惊动一寺院僧“皆出以救。连衣为绳,久乃取之下,经宿乃苏”。
大雁塔我只去过一次,翻出当时笔记,这样写的:2010年6月15日下午到西安,坐未定,即去大雁塔。是日西安摄氏37度,塔院有浓荫,徘徊、静坐两小时离去,其问努力遥想从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