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断章式分为家事、情事、往事、逸事和老去五个章节,讲述了张爱玲与祖父、祖母、父母、继母、初恋、丈夫、朋友、闺蜜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此外,还原了一些关于张爱玲的传闻背后的故事,展现了她的天才绘画天赋,美食和穿衣品位等。最后梳理了张爱玲最有代表性的10部作品,并讲述了作品背后张爱玲创作的来龙去脉。
多年来,作者翻阅250万字文献资料,考证与张爱玲有关的人和事,深度研读张爱玲的作品,提炼出张爱玲一生的关键词。可以说,这是一部全面、讲究、深刻的张爱玲传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张爱玲(我站在原点只等你一人张爱玲诞辰100周年纪念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林希言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断章式分为家事、情事、往事、逸事和老去五个章节,讲述了张爱玲与祖父、祖母、父母、继母、初恋、丈夫、朋友、闺蜜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此外,还原了一些关于张爱玲的传闻背后的故事,展现了她的天才绘画天赋,美食和穿衣品位等。最后梳理了张爱玲最有代表性的10部作品,并讲述了作品背后张爱玲创作的来龙去脉。 多年来,作者翻阅250万字文献资料,考证与张爱玲有关的人和事,深度研读张爱玲的作品,提炼出张爱玲一生的关键词。可以说,这是一部全面、讲究、深刻的张爱玲传记。 目录 第一章 家事·煊赫旧家声,蹉跎暮容色 祖父张佩纶:天下翰林幼樵第一 祖母李菊藕:李菊耦的小姐楼 母亲黄逸梵:一双三寸金莲,横跨万水千山 父亲张志沂:清末遗少的浮世梦 姑姑张茂源:七十八岁的新娘,终究嫁给了爱情 继母孙用蕃: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弟弟张子静:他活成了姐姐的影子 第二章 情事·倾城之恋,情深不寿 佛朗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胡兰成:与君倾城恋,痴嗔半生缘 桑弧:雨是悲欢离合,是一生错过 赖雅:孤岛相逢伴余生 第三章 往事·滚滚红尘中的不期而遇 张如瑾:谢谢你来过我的青春 炎樱:渐行渐远渐无书 苏青:民国双姝,终成陌路 邝文美: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胡适:一生只见过三次,却成为忘年之交 潘柳黛:民国毒舌女作家,因讽刺张爱玲而出名 亦舒:由粉转黑,终究与偶像分道扬镳 周瘦鹃:我爱此花最孤洁,一生低首紫罗兰 柯灵:平沙落雁斜阳,故人别来无恙 汪宏声:那段难忘的师生情 夏志清: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 傅雷:曾经多少恩怨,终究随风而逝 第四章 逸事·出名要趁早 衣:乱世奇女奇装行 食:她是临水照花人,亦是人间烟火客 城:从上海到香港,飘走天涯 画:她是天才插画师 第五章 老去·浮华世间态,人生小团圆 庄信正:与张爱玲通信28年,他陪伴着她的后半生 林式同:他是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却几乎没读过她的作品 戴文采:她与张爱玲为邻,从垃圾袋里窥探隐私 《对照记》:怅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小团圆》:人生是美梦与热望,梦里依稀有泪光 附录 张爱玲作品简析 《沉香屑:第一炉香》:飞蛾扑火的爱情,在时代熔炉中焚毁 《封锁》:张爱玲与胡兰成因这篇小说而相爱 《留情》:读懂了《留情》,也就读懂了婚姻 《金锁记》: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恨 《倾城之恋》:倾覆一座城市,成全一场爱情 《红玫瑰与白玫瑰》:窗前明月光,心口朱砂痣 《异乡记》:异乡如梦,梦断异乡 《半生缘》:此情只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红楼梦靥》: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海上花列传》:译稿零落天涯,海上花开花落 张爱玲年表 参考文献 序言 前言:说不尽的张爱 玲 2020,谐音“爱玲爱玲 ”,恰逢张爱玲诞辰100周 年纪念,所以被很多张迷 称为“爱玲爱玲年”。 王德威说:“现代中国 文学禁得起细读的作家不 多,张爱玲是其中之一。 ” 夏志清说:“凡是中国 人都应该读张爱玲。” 贾平凹说:“与张爱玲同 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 ,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 张爱玲传奇一生,流 言一世,她早已成为中国 文坛一颗璀璨的星,永远 闪耀。 记得初中的时候,老 师常劝我们多读课外书。 于是,同学们人人手 捧一本自己最爱的课外书 。其中最受女孩子欢迎的 ,便是张爱玲的作品。 我初读张爱玲的小说 时,并不觉得惊艳。十几 岁的年纪,难免心浮气躁 ,每次看到大段的环境描 写,便跳过去,直奔故事 结局而去。现在回想起来 ,这种阅读方式颇有猪八 戒吃人参果的荒唐之感。 错过张爱玲小说中的 景致和意象,无异于买椟 还珠。所谓“一切景语皆 情语”,张爱玲的小说每 到精彩时刻,节奏反而慢 了下来。她会不徐不疾描 摹起周边景致来,吊足了 读者的好奇心。不管是《 金锁记》中瘆人的月光, 还是《倾城之恋》中迷离 的香港,抑或《异乡记》 中萧条的农村,再普通的 事物,到了张爱玲笔下, 都别有一番滋味。 读张爱玲的小说,会 让人上瘾,欲罢不能。至 今仍记得读完《倾城之恋 》时内心的震撼,一座城 的幻灭,成就了一段惊世 骇俗的爱情,恰如她和胡 兰成那段风花雪月的往事 。 以前,总喜欢摘抄张 爱玲的金句,再配上几张 好看的图片,兴致勃勃地 发在QQ空间,等着朋友 们夸自己有才华。如今翻 手机看到当年的幼稚行为 ,竟有种恍若隔世之感,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 渐读懂了张爱玲文字中的 悲欢离合,看透了人性和 人心。那些文字穿过层叠 的时光,仿佛醇香的酿酒 ,历久弥新。 少时的张爱玲,恣意 飞扬,留下无数惊叹。晚 年的张爱玲,隐于异乡, 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她这 一生,就像一座掘之不尽 的深井,供后人欣赏开采 。 如今,重读张爱玲的 作品,从她的童年读到老 年,发现正是那些或美好 或悲伤的经历,成就了独 一无二的张爱玲。 张爱玲生于上海,2岁 时全家搬到天津,4岁时 母亲出国,8岁时重返上 海。她一开始接受的是私 塾教育,后来跟着母亲学 画画、钢琴和英文, 1931年就读于上海圣玛 利亚女校,毕业后又赴香 港大学读书。可惜,港大 的读书生涯因战火而中断 ,回到上海后,她开始以 文谋生,随着《第一炉香 》的冉冉升起,她在文坛 横空出世,红遍上海滩。 1944年,是张爱玲一 生的分界线。 这一年,她与胡兰成 结识,开启了一段浪漫的 恋情。然而,这段感情并 没有维持太久,两人很快 陌路。1952年,敏感的 张爱玲嗅到大环境的异常 ,以去港大复学为由,重 回香港,这一去,便再也 没有回来。1955年,她 申请前往美国,在文艺营 邂逅赖雅,两人相濡以沫 。赖雅去世后,张爱玲过 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 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 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 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张爱玲的一生,犹如 万花筒般复杂而多面。对 她的评论,素来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有人说她慈 悲,一只妙笔,洞察人心 ;也有人说她刻薄,离群 索居,不近人情。 很早以前,我就决心 写一本与众不同的张爱玲 传记,通过她的作品和朋 友圈,把最真实的张爱玲 展现给大家。 事实上,我们这些没 有和张爱玲亲身接触过的 人,很难将她这一生状态 形容得足够准确,妄加揣 测势必有失偏颇。唯有那 些与她来往过的人,才足 够了解她、懂得她、珍惜 她。 因此,我在这本书中 ,没有按照一般传记的思 路,记录张爱玲从出生到 去世的经历,而是采用了 断章式结构,从爱情、亲 情、友情等不同维度,通 过张爱玲身边人的视角, 完整呈现张爱玲一生的经 历。 在这本书中,张爱玲 既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 女,也不是一些人眼中性 格孤僻的女子,她和寻常 人一样世俗,因为衣服不 合身而生气,因为写作出 名而欢欣,因为用丈夫的 钱而快乐……她聪明早慧 ,她遇人不淑,她漂泊半 生,她深居简出......她的 华丽与苍凉,她的世故与 惘然,她的欢喜与悲伤, 全都化为她笔下一字一句 。 关于张爱玲的传记数 不胜数,而这一本,为力 求客观,我用半年时间参 考了几百万资料,包括张 爱玲遗留的作品,以及她 与宋淇、庄信正、夏志清 等朋友的通信。我还研读 了李欧梵、陈子善、许子 东、万燕等专家的学术成 果。所有这些,只为将最 真实的张爱玲还原给大家 。 许子东教授曾说:“在 张爱玲的作品面前,任何 细读,都是粗枝大叶。” 可即便“粗枝大叶”, 我们仍要读张爱玲。她的 文字百转千回,每一次重 读,都有新的收获。因为 懂得,所以慈悲。无数个 深夜,静静阅读着张爱玲 的文字,噼里啪啦敲击着 键盘,看着一行行文字流 淌出来,我满心欢喜 导语 1.中国才子才女经典传记系列作品之一。 2.翻阅考证250万字文献资料,采用电影剧本的书写手法,全方位、多角度,讲述奇女子张爱玲的一生。对张爱玲的相关人物祖父、姑姑、继母、邝文美、夏志清等10多人也做了深入挖掘,使读者能够从历史角度理解张爱玲的传奇和命运。 3.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结合张爱玲作品的创作背景,深挖背后的人文历史渊源。 4.装帧精美,双色印刷,首发随书赠送精美明信片2张。 精彩页 祖父张佩纶:天下翰林幼樵第一 在华所见大臣,忠清无习气者惟佩纶一人而已。——杨约翰(美国驻华大使) 张爱玲,被人们称作“最后的贵族”。 这显赫的家世,还得从她祖父那辈说起。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光绪年间四大谏臣之一,也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女婿。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少年丧父到金榜题名,从红极一时的名臣到千夫所指的罪臣,尝尽人间酸甜苦辣。 张佩纶祖籍河北丰润,他出生那年,父亲张印塘已经51岁了,老来得子,自然无比宠溺,可惜世事无常,父亲在他7岁时便溘然辞世。 时值战乱,孤儿寡母辗转流离,最后定居苏州。 他们一家在苏州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张佩纶在《涧于集·诗》一书中曾写道:“我生时就百忧丛集,到处都是枪炮声,没有任何人扶持,奉母亲越过大江小河,荒年时以茅草野果充饥,在荒园中找到一些杂豆就很高兴。” 个过,生活的贫寒并未阻碍张佩纶出人头地。 张佩纶从小才智过人,写得一手好文章,22岁便高中举人,次年又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而后,张佩纶在翰林院大考中脱颖而出,被提拔为侍讲学士。仕途之路,可谓顺风顺水。 不过,张佩纶虽身居高位,但生活依旧清贫,经常粗茶淡饭,正如他在给姐夫宗德福的家书中所写:“长安居,颇不易。京秩无不高寒,而敝署尤为清苦,俸钱最薄。” 有一天,同僚洪钧登门拜访,家中竟然没有足够的米煮一锅干饭来招待客人,只能叫仆人拿棉袍去典当,再买些饭和菜回来。 按照清朝的规定,侍讲享有奏事权。就这样,张佩纶两袖清风,开始了漫长的谏臣生涯。 张佩纶以笔为刀,从1875年到1884年,一共上了127件奏章,其中三分之一是弹劾和直谏。上至朝廷重臣,下及地方小吏,他眼里容不得任何沙子,只要~有问题被他发现,便上书给皇上,毫无斡旋的余地。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张佩纶因为不畏权贵而名震一时,却也因此得罪了大量官员,为日后被夺职流放埋下隐患。 后来,曾朴在《孽海花》一书中,曾用‘‘庄仑樵,,这一人物来影射张佩纶,评价他说:“才大心细,有胆有谋,可以担当大事,可惜躁进些。” 成也谏言,败也谏言,张佩纶终因性格躁进而获祸。 1884年,法军入侵越南。当时,越南是清廷庇佑下的小国。面对外敌来袭,张佩纶在谏言中态度强硬,坚决主战。 见到此状,那些平日里痛恨张佩纶的官员将计就计,上书建议派张佩纶前往海防一线。皇上应允了这一提议,于是,张佩纶被派到福建,主持马尾战事。 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倘若凯旋,那是皇上用人得当;可一旦兵败,主将必定难辞其咎。 张佩纶乃一介文官,纸上谈兵尚可,若真要带兵打仗,胜负毫无定数。如今突然被委以军务,虽然心情沉重,却不得不南下赴任。 张佩纶抵达福州后,看到将士疏懒,装备失修,内心略有失望。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他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战事,在壶江嘴急修炮台,同时招募丁勇,并上报朝廷请求增援。 无奈书生意气,难敌国之颓势,朝廷对此充耳不闻。 同年8月23日,法国舰队冒雨来袭,在隆隆炮声中,清朝11艘军舰瞬间被击沉或遭重创,数百名官兵殉难,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战役后,张佩纶的政治生涯急流直下,屡遭磨难。37岁的他,因为指挥无方,被革职流放到张家口。 朝是青云,暮成逐臣。时运不济的张佩纶,就像政坛上一颗流星,虽一时耀眼无比,却很快陨落消失。 然而,张佩纶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重整旗鼓,潜心作文。 中国文人向来有低谷著书立说之传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张佩纶也不例外,他在谪戍苦旅中,先后完成了《管子注》二十四卷、《庄子古义》十卷,以及《涧于集》《涧于日记》等多卷著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张佩纶的学问之渊博,让很多人折服。袁世凯曾评价说:“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里只有三个半,张幼樵(张佩纶,字幼樵)、徐菊人、杨莲府,算三个全人,张季直算半个。”张幼樵,便是张佩纶。 四年后,张佩纶戍满释归。李鸿章因欣赏他的才华,于是将他引为心腹,让他做自己的幕僚,还把女儿李菊藕许配给他。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