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塞罕劲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树珊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几代人,梦在沙关。
这是一部纪实性中篇小说。作者通过塑造不畏艰苦、敢于较真、责任心强的技术员赵雨庶专心造林育苗治理荒沙的艰难历程,抒发了一种大无畏的创业情怀和延续使命的责任担当。因为治理沙荒比荒山荒原更艰难,没有志向、不坚持较真、不深入调查和潜心研究,主人公就不会脚踏“沙”地数十年。他将一腔热血洒荒滩,最终实现了樟子松苗展青翠、沙关劲锁换新颜的绿化之梦。
作者简介
张树珊,1950年生,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1969年至1972年为原围场县第三乡公社莫里莫大队知青。1974年毕业于原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分配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先后从事育苗、沙荒造林、森林经营和气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近40年,林业正高级工程师。2011年退休。
在职期间,独立撰写林场《林业史料》《科技志》;1989—1991年,利用业余时间独立编纂了林场《场志(1951—1991)》,作为主编入选《中国地方史志主编名录》。曾参与《塞罕坝植物志》《塞罕坝林业生产技术管理》(副主编)等书籍的编写。发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技论文30余篇,其中1篇为国际级别论文(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届国际干旱半干旱地区防护林会议《专刊》)。
退休后继续创作,旨在记述、宣传塞罕坝精神。
目录
锁沙
引子
西进
荒景
报到
机械造林
逛游
生活
转窝子
钻研
拿苗子
调运苗木
效果低微的造林
笤帚疙瘩
闯路
官不在“家”
技术事故风波
会议中断
整地
樟子松造林
工程造林
老领导来
“无冕之王”来访
新征程
尾声
塞罕坝小故事
生产小故事
生活小故事
廉洁小故事
护林小故事
艰难小故事
启发性小故事
纯真的爱情
生活小乐趣
附:建设者的追忆
部长唱了“落马湖”
他在坝上冻掉双腿
回忆在塞罕坝创业
付出年华的往事
创业在塞罕坝
一调动走了个瘪约“6”
野外调查趣事两则
回忆当投苗员时
父辈的创业往事
受访过年吃忆苦思甜饭
后记
序言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从1962年建场,到2017年
已经走过55年的光辉历程。
55个春夏秋冬,55年砥砺
奋进,塞罕坝人坚持牢记使
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把颓废的木兰围场(其中林
场约占17个狩猎围场)建设
成京津水源卫士,风沙屏障
;120万亩森林瞩目于世,
效益是多方面的,塞罕坝精
神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塞
罕坝的成长和建设,始终受
到党和国家的关注、支持。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
对林场建设者感人的事迹作
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的建设者
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
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
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
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
间奇迹,用实际诠释了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
、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此后,中央新闻采访团来场
采访后,形成了宣传学习塞
罕坝精神的活动高潮。
我为啥要自己写点东西

第一,我作为一个亲历
塞罕坝建设的已经退休的建
设者,不止一次受到记者采
访,之后产生一个想法:所
有的建设者都有值得学习宣
传之处,而且关于林场建设
,我了解得比较多,积累的
素材也比较多,应该能写点
东西。自参加工作后,我一
直有做笔记的习惯,曾经也
因为这事挨了整,那是
1975年冬天的事情了,当
时被罗列问题达200条之多
,但我只牢记“就是不交本
子”!现在想来这不只是留
下了一份工作笔记,更是保
存了一笔历史的财富。
第二,宣传塞罕坝是我
义不容辞的义务。作为一个
亲历者、见证者、建设者,
更应当主动宣传塞罕坝精神
,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发扬
光大,激励更多人。从
2017年7月16日开始,20天
左右完成了育苗、机械造林
、人工造林、经营、防火、
除虫系列报道,同年的11月
《中国林业》刊登了我关于
机械植苗造林的报道。我知
道自己的文学水平有限,但
还是想写一写创业小故事,
断断续续到今年8月完成。
附上其他塞罕坝建设者的追
忆故事,这些东西都应该是
塞罕坝的精神财富,不应随
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
2018年4月,《中国林业》
杂志又分两次连续登载;共
计刊登了近20个真实故事,
66岁的范凌霞女士在深圳绘
的插图。特别令人感动的是
,她平日里忙于绘画创作,
百忙中又帮我画了几张故事
插图。她是塞罕坝第一代创
业者的后代,上世纪七十年
代就参加创业了。这是对塞
罕坝事业的深厚情感。
第三,趁脑筋还好使,
继续挖掘精神财富。今年5
月初,俩事一起干,一个《
新木都忆昔》,试着写诗、
填词,有时自己读还激动了
。1974年就到林场工作的
我,深深知道沙荒绿化的艰
难,因此写了中篇小说《锁
沙》。也找人征求了意见。
一个人怕麻烦就进步不了。
知己的人提了建议,让我把
所写的文字整成一个东西。
我想就定名《塞罕劲风》吧
。现在回想起来,真像是在
碟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浅。
书稿可以作为历史性的
资料,教育和启迪后代。让
他们知晓第一代人是如何创
业的,塞罕坝是如何发展的

创作的原则。实事求是
也是塞罕坝的一种精神,我
想写的东西一定要实。在写
之前,定了三条原则:力戒
杜撰故事,甚至为塑造“诸
葛亮”形象移来“草船借箭”
;力求以真实的故事和情节
显示出塞罕坝精神;力图映
现本来的历史画面。作品来
源于生活和实践,不能高得
够不着边。
总场党委副书记、副场
长安长明同志、副场长崔同
祥同志明确给予支持,在此
致谢。原河北省林业厅厅长
李兴源同志两次给予历史性
技术事件(林场如何研制的
植苗锹等)内容提示;夏均
奎、刘文仕就有关史实给予
提示,在此深深致谢。尤其
总场机关党总支书记林树国
同志,在本书的策划和相关
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在
此致以真诚的感谢。还要向
冯小君、刘毅军、王雪峰、
王龙等同志致谢。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爱
人宣云霜给了我非常大的支
持,我们也会一起回忆当年
塞罕坝工作和生活的许多场
景和故事。从家人到领导、
同志们都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真是“一个老头众人帮”,
在此一并诚挚感谢。
张树珊
2018年12月
导语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从1962年建场,到2020年已经走过了58年的光辉历程。58年塞罕坝人坚持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奉献奋斗,把颓废的木兰围场建设成京津水源卫士和坚实的风沙屏障,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此书作者是当年的亲历者,在荒沙之地塞罕坝林场先后工作近40年,可谓熟悉那里的每一寸土地,以及每一段艰辛的发展历程。退休后他进行创作尝试,以小说的形式反映生活。本书塑造了一位责任心强、将全副身心投入沙勒当林场沙荒绿化的技术员赵雨庶的形象,人物非常生活化,细节丰富,情节感人。既是对塞罕坝防沙育林历史的追忆与记述,也是对塞罕坝精神的一种传扬与继承。内容独特,故事性强。歌颂了塞罕坝人创造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后记
《塞罕劲风》成书问世
了。我有点儿感慨。首先感
谢出版社的同志为这本书的
出版前后忙碌;其次,感谢
领导、同事和亲人的支持;
再次,乘了林业学塞罕坝精
神的船,这股风鼓足了我的
气儿,这也算退休后的一点
作为吧。
想来宣传塞罕坝精神,
我也有一份责任和义务,就
在键盘上敲!这一敲不要紧
,就敲出了这些文字,成了
回顾过程,更强化了我刚退
休时的一个想法。杨柳一定
能遇到春风。这毕竟是塞罕
坝的一份精神上的记忆呀。
慢慢来,我还真等着了。
《锁沙》的创作是从
2018年春季开始的,而实
际上《创业小故事》从
2017年8月就开始整理了,
那时已有30余个。到结束敲
键时,小故事已达96个,后
来又进行了多次精简,以《
附:建设者的追忆》形式呈
现。虽然内容上仍存在重复
之嫌,但也算了却一件心事
吧。用遮丑话说,这是个印
证。
我在林场工作了近40年
,可以说是熟悉各方面的情
况,尤其建场历程和艰苦创
业的精神是比较清楚的。敲
出来的文字,涉及负面的教
训或事,我尽量点到为止。
只记不评,宜粗不宜细,总
结经验和教训,起到“鉴”的
作用最好。这就完成了我刚
退休时的想法,想整理关于
塞罕坝建设的更系统的文字
。我的想法获得了新一届党
委的鼓励,也算为塞罕坝的
历史和未来做点儿参考和奉
献吧。人当有“老牛有志自
抻套,不用扬鞭再奋蹄;辕
牛掌路边套劲,耕耘不辍精
史期”之精神。另外,我已
于2018年末,按史志结合
的形式整理出《1962~
2000年的塞罕坝林业建设
》,共5部分。
再说回来,《塞罕劲风
》毕竟是个尝试,遗漏、失
误难免,大家从事儿里看精
神吧。
张树珊
2020年3月于上海
精彩页
锁沙
这是一部纪实性中篇小说。作者通过书写主人公赵雨庶造林育苗治理荒沙的艰难历程,抒发了一种大无畏的创业情怀和延续使命的责任担当。因为治理沙荒比荒山荒原更艰难,如果没有志向、没有坚持和较真的劲头,不深入调查和潜心研究,主人公就不会脚踏“沙”地数十年。几代人,梦在沙关,真正实现了樟子松苗展青翠,沙关劲锁换新颜。
引子
2018年夏季,沙勒当林场的场长、副场长和工程师陪同一个人,在蔡木山顶轮转各个方向,眺望早已郁闭的樟子松人工林。
这个人个子不超过一米六五,穿的衣服不时髦,脚上蹬着一双几天没擦油的黑皮鞋。头发看上去已经稀疏了,没几根银发,跟年轻时一样还是有些卷,脑门上的皱纹深了,眼睛还算炯炯有神,眼袋比较大,面相还算白净,五官还算端正,可以看出年轻时的清秀。说话时露出还全的牙,不白,是吸烟熏的,白胡子茬能看出来多一些。说话清楚,看来记忆力还可以。虽然腰有病,还不弯,上坡时多少有点儿费劲。他曾在沙勒当林场绿化沙荒10年,如今转眼过去19年了,几乎再没到曾奋战过的地方看看。
他看到沙勒当林场樟子松的滚滚波涛,是林场43年坚持不懈努力绿化换来的,是激情燃烧岁月的回荡和优美绿意的回声。看到当年种植的希望,他很欣慰,这也是他和建设者们的期许。而环境的巨大改变,则是对他和建设者们的回馈与慰藉。
他叫赵雨庶。今天,他不止一次地环周眺望郁郁葱葱的樟子松林,内心的一阵阵欣喜,兴奋地勾起了他长长的回忆。
西进
1977年春末,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政工科发给千松柏林场一纸调令,将技术员赵雨庶调出;两纸发给了调入地沙勒当林场和木材加工厂。赵雨庶和妻子也同时接到通知。因由之一,他之前和林场靠在“文化大革命”中造反出身、学历低、工人身份出身的副场长吵了一次。因由之二,他和总场领导因对林场全面进行农业学大寨中的一些提法见解不同,也是不知天高地厚,从争论到顶撞,还是在会议上。他没有多想,去就去,不就往西七十里地吗?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是更差,但技术上多动点脑子,大不了多吃点苦。人也应该到更艰难的地方去历练一下。
此时,两个林场春季造林都已经快结束了,他主动联系调入林场,孟书记告诉他,后天林场的“东方红—54”从机械修配厂修理出厂,挂着拖车呢,正好搬家有车。今天就安排住房,派人进行清理。他心想,早报到能多几天参加造林。顺便又告诉了千松柏林场的董书记。
早晨,赵技术员的妻子做饭时连带灌了两小暖瓶锅烧的开水,顺便多烙些几乎没有油的普通面粉饼,烙饼时轻微的沙沙响声很温暖。她用一个深一点儿的小盆装了腌的咸菜,又多找出两双筷子,两个碗。除了必用的被褥和用品,其他的都已打好包。已经烤干的准备做家具用的落叶松板子不用捆,按锯口摞着,就等装好了车,再把必用的物品装入箱子,卷起炕席。按习惯,搬家要把墙上的年画撕掉或者撕坏,也有人告诉他,这样不给别人留“话”。
八点多,链轨车由远至近,隆隆声越来越响,绕个半圈儿,停在一茬儿山丁子杖子的大门外,驾驶员没灭车,心想着让它原地磨合一会儿吧。这是一台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场还是一个作业区的时候,在大面积落叶松机械植苗造林中常年用于整地、中耕除草,立下战功的机车,大修后还显得壮志不已。帮忙装车的人和赵雨庶已在门外等候和相迎。
驾驶员陈建国师傅下车了,后面跟着的是副驾驶,两人个子都在一米七以上,体型矫健。前者走过来热情地对赵雨庶说“赵技术员,孟书记让我们给你搬家来了。”赵雨庶说“谢谢,谢谢。”二人握了握手。副驾驶也微笑着说:“欢迎你。车不能走快,咱们装车吧。”回头乐呵地对来装车的人说:“大伙动手吧,刚修的车走不快,好赶道儿。”大约一个半小时,装完了车。赵雨庶在车下向帮忙的人一一握手致谢,驾驶员也向他们挥手告别:“再见!”技术员的妻子在车上抱着小被子包裹着的、才六七个月大的儿子,腾出一只手向他们致谢,道别。因为春季风天多,驾驶楼子机车的响动大,装车的人特意在书橱后面放了一个箱子,让他们能够背风坐着。技术员坐在妻子旁边,直到机车拐弯儿才放下扬起好长时间告别的手。
链轨车驾驶员按赵雨庶出发前告诉的,在供销社门前停下了车。赵雨庶下车拿着两个瓶口拧着玉米瓤的空瓶子走进去,一会儿就出来了。只见他一只手提着个马灯,一只手抱着四个瓶子,两瓶子煤油、两瓶酒,兜里鼓鼓囊囊。妻子把提灯、酒、煤油一个一个地拿上去后,赵雨庶到驾驶楼子前,从兜里掏出两盒香烟和一把糖递上去。在装车时,赵雨庶留意到副驾驶吸烟。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