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20世纪40年代走进西北地区的美术家们对新中国美术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通过从共性到个性的分析类比,证明他们选择在40年代走进西北地区是一种民族文化内省的自觉行为,是萌发于特定历史年代的一种集体意识,是产生于民族救亡运动中的一种民族自信心,驱使他们到西北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汲取传统民族文化的营养,进行艺术上的自我修正。他们对西北地区的美术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西部美术的拓荒者们,他们的行为也产生了持续而广泛的影响。 作者简介 董菲菲,1983年出生,汉族。美术学博士,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致力于美术史、民族民间美术研究及油画创作,发表论文多篇,并有多幅油画作品获奖并被收藏。 目录 绪论 1.本书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2.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可行性分析 4.本书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1 40年代油画家走进甘新地区的历史、文化原因 1.1 民初美术界萌发的寻根意识 1.1.1 欧化思想 1.1.2 国粹思潮 1.1.3 融合思想 1.2 民族自立背景下的西画运动 1.3 抗日救亡背景下的西部大迁徙 1.3.1 文化中心的西迁趋势 1.3.2 抗战时期三个主要区域的油画发展空间 1.3.3 抗战巾艺术的大众化引发的写实诉求 2 走进甘新地区的油画家共同的教育背景 2.1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 2.2 共同的中西融合艺术追求 2.3 各自的中西融合方式 2.4 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例 2.5 走进甘新地区的油画家多为留法学生的原因 2.5.1 西行油画家的共同留学背景 2.5.2 欧、日两派异同点分析 3 40年代美术实践者的西部艺术考古 3.1 敦煌——作为“走进西部”文化寻根的内质原因 3.1.1 重续“汉唐传统” 3.1.2 敦煌壁画中“汉唐精神”与写实主义精神的契合 3.1.3 敦煌艺术——中西文化融合的原点 3.2 西部美术考古的开拓者——王子云 3.2.1 王子云与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 3.2.2 敦煌石窟的考察与保护工作 3.2.3 针对临摹敦煌壁画提出的“以旧临旧”原则 3.2.4 王子云及考察团在西北美术考古的成果 3.3 西北美术考古的殉道者——韩乐然 3.3.1 韩乐然在西北地区的统战工作 3.3.2 韩乐然与克孜尔千佛洞的保护与研究 3.3.3 韩乐然临摹壁画的新角度 3.4 敦煌艺术的坚守者——常书鸿 3.4.1 常书鸿与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 3.4.2 常书鸿在敦煌期间的艺术探索 3.5 以油画实践对敦煌艺术进行推广——董希文 4 40年代油画家在甘新地区的风情写生与风格探索 4.1 王子云的西部写生长卷 4.2 韩乐然的西北风情写生 4.3 常书鸿油画的装饰化倾向 4.4 吴作人对油画民族风格的态度 4.5 董希文油画的民族风格倾向 5 40年代走进甘新地区现象的后期影响 5.1 40年代对敦煌艺术考察引发对敦煌的研究热潮 5.2 油画民族化的全面展开 5.2.1 40年代在西部时的萌芽状态 5.2.2 新中国成立后引发“油画民族化”的热议 5.2.3 今日重看“油画民族化” 5.3 西北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5.4 甘新地区的油画发展 5.4.1 甘肃地区的油画发展 5.4.2 新疆地区的美术发展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附表 40年代走进甘新地区的油画家共同经历一览表 导语 学社林立、思潮迭起,形成了那个时代最为错综复杂的文化生态圈。但在荒凉的大西北,却走来了几位西装革履的文化人,他们是王子云、常书鸿、韩乐然、吴作人以及后来的董希文等。这几位有着留法背景的油画家,曾先后走进中国西北的甘肃新疆地区寻找原点。他们接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却以民族文化自省者的身份掠过荒凉。他们或发掘和整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遗存,或倾其一生守护敦煌,或为克孜尔石窟献出生命,或用手中的画笔叩问西部,寻找民族美术的精神和灵魂。他们是一支非常时期的非常人群。 本书的作者以这五位油画先驱案例作为综合的研究对象,从历史背景、艺术理想、艺术实践和历史贡献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横向的分析、比较,旨在寻找西方油画在中国生根、发芽和橘枳之变的历史渊源与理论根系,很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