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晓红,河南安阳人,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2014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要从事文凭社会、教育组织与制度、教育不平等、教育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等课题,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南京师大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文献述评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二章 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机会结构
第一节 文凭社会与中国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
第二节 转型社会与中产阶层的出现
第三节 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与教育出口需求
第四节 高等教育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第三章 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出现
第一节 中外合作办学的早期闯入者
第二节 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规范化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结构
第四章 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变迁
第一节 中外合作办学环境的改变
第二节 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再规范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场域的行动者结构变化
第五章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行机制和特征——以A大学国际学院为例
第一节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个案介绍
第二节 合作伙伴与合作模式
第三节 国家计划和市场自主混合招生制度
第四节 校聘和院聘的双轨人事制度
第五节 移植式课程与全外语教学
第六节 额外风险的签证
第七节 单学位和双学位的毕业
第六章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运行机制与特征——以中外合作办学高校N大学为例
第一节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发展
第二节 N大学的成立与合法性获得
第三节 N大学的资源聚集与组织运行
第四节 N大学的影响与未来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附录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跨国教育在中国的表现形式,是最近一次全球化钟摆进程中自由化运动的产物。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一个有着自己轮廓和鲜明特点的组织场域。该场域如何被国家形塑、有着怎样的结构性特征、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场域中的办学组织又遵循着什么样的行动逻辑,以及该场域在我国高等教育场域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如何理解其在我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场域中的意义,本书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