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安娜·卡列宁娜(上下)(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堪称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托翁是一位多产作家,也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托尔斯泰出身于名门贵族,享受着优越的家庭条件。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抚养长大。 托尔斯泰自幼就开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是他并不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将全部精力与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多描写俄国革命时期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等。 目录 译本序 陈燊 上册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下册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第八部 序言 《安娜·卡列宁娜》是俄 国文学中稀世的瑰宝,也是 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 明珠。 小说中有两条平行的线 索,当时有人说它没有“建 筑术”,有人说它是“两部小 说”。作者委婉地拒绝了这 些批评。他说,该书结构之 妙正在于圆拱衔接得天衣无 缝——两条线索有“内在的 联系”。对此众说纷纭。依 我看,指的是有一个统一的 主题,即当时俄国资本主义 迅猛发展带来的、作者所认 为的灾难性的后果:一方面 是贵族受资产阶级思想侵蚀 ,在家庭、婚姻等道德伦理 观念方面发生激烈变化,卷 首“奥布隆斯基家里一切都 混乱了”一语有象征意义; 另一方面是农业受资本主义 破坏,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 道路问题,也就是列文说的 :“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 切都刚刚开始安排。”以安 娜为中心的线索(包括奥布 隆斯基、卡列宁、弗龙斯基 以至谢尔巴茨基等家族)和 列文的线索,分别表现了这 两方面的问题。 限于篇幅,下面只简单 地谈谈男女两位主人公以及 有关创作艺术的点滴看法。 小说以安娜·卡列宁娜命 名,她的形象在小说中确实 居于中心的位置。安娜不仅 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 纯真、诚实、端庄、聪慧, 还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 内心世界”。可是她遇人不 淑,年轻时由姑母做主,嫁 给一个头脑僵化、思想保守 、虚伪成性并且没有活人感 情的官僚卡列宁。在婚后八 年间,她曾努力去爱丈夫和 儿子。而现在由于“世风日 变”,婚姻自由的思想激起 了这个古井之水的波澜。与 弗龙斯基的邂逅,重新唤醒 了她对生活的追求。她要“ 生活”,也就是要爱情。她 终于跨越了礼教的樊篱。作 为已婚的端庄的妇女,要跨 出这一步,需要有很大的决 心和勇气,虽则在当时上流 社会私通已司空见惯了。但 她的勇气主要在于,不愿与 淫荡无耻的贵族妇女同流合 污,不愿像她们那样长期欺 骗丈夫,毅然把暧昧的关系 公开。这不啻向上流社会挑 战,从而不见容于上流社会 ,同时也受到卡列宁的残酷 报复:既不答应她离婚,又 不让她亲近爱子。她徒然挣 扎,曾为爱情而牺牲母爱, 可这爱情又成了镜花水月。 她终于越来越深地陷入悲剧 的命运。 不过,虽说造成她的悲 剧的是包括卡列宁、弗龙斯 基在内的上流社会,安娜作 为悲剧人物,本身也不是没 有“过错”;再说她的性格后 来还发生了令人惋惜的变化 。这位留里克王室的后裔, 受时代的洗礼而敢于为“生 活”而同社会抗争,但她自 己却未能完全挣脱旧思想意 识的桎梏,她不仅一再对卡 列宁怀有负罪感,而且也不 能割断同上流社会的血缘关 系,因此以见逐于它而感到 无地自容。实际上她也没有 真正学会爱。同弗龙斯基的 一见钟情,似乎因他慷慨好 施,主要却是倾心于他的仪 表、风度,出于自己旺盛的 生命力的自发要求,并不基 于共同的思想感情。这种爱 情是盲目的,实际上几乎全 是情欲,而情欲是难以持久 的。弗龙斯基初时为了虚荣 心而猎逐她,一度因安娜的 真挚的爱而变得严肃专一, 但不久就因功名之心的蠕动 而厌弃她。而安娜把爱情当 做整个生活,沉溺其中,要 弗龙斯基与她朝夕厮守在一 起,甚至甘为他的“无条件 的奴隶”。于是她的精神品 质渐渐失去了光彩。为了重 新唤起弗龙斯基的爱,竟不 惜以姿色的魅力编织“爱情 的网”,并且逐渐习惯于“虚 伪和欺骗的精神”。最后, 她的爱越来越自私,以致在 “不满足”时变成了恨。不过 ,我们不能因此而责备安娜 ,须知她生活在历史的转折 时期。如果说她同社会的外 在矛盾,是由于新事物受旧 事物压制,那么,她自身的 矛盾,则是新萌发的意识未 能战胜根深蒂固的旧意识。 何况当时能代替旧的道德观 念的新观念尚未形成。因此 可以说,她身上集中了时代 的各种矛盾。她的自杀,从 主观上说是寻求解脱,也是 对弗龙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 社会的抗议;客观上则是由 于集中了各种时代的矛盾而 无法克服,从而无可避免地 成为这个转折时期祭坛的牺 牲。这种必然性表明了安娜 悲剧的深度。 列文也是深刻矛盾的人 物。他鄙视彼得堡的宫廷贵 族,却以出身世袭贵族而自 豪;他不满于上流社会的荒 淫和虚伪,却认为奢侈是贵 族的本分;他反对以农奴制 的“棍子”压制农民,却又向 往于贵族的古风旧习;他厌 恶资本主义并否定资本主义 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但他 自己的农业经营显然是资本 主义方式;他断言资产阶级 所得的是“不义之财”,而自 己却和劳动者进行“残酷的” 斗争。这些正是这位“有心 灵”、有道德感情的贵族在 历史转折时期面对历史发展 所必然产生的思想矛盾。 与安娜不同,列文可以 说是获得了真正的爱情和家 庭的幸福。然而,良心的痛 苦在折磨着他,在自己富裕 同人民贫困对比下,他深深 抱有负罪感。只是他不同于 一般的忏悔贵族,他积极探 索同人民接近的道路,并探 索通过“不流血的革命”以达 到与农民合作、共同富裕的 道路。这种历史唯心主义的 幻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 了。他转而怀疑自己生存的 意义,从社会经济 导语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精彩页 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奥布隆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妻子发觉丈夫和他们家从前的法国女家庭教师有暧昧关系,她向丈夫声明她不能和他再在一个屋子里住下去了。这样的状态已经继续了三天,不仅他们夫妻两个,连全家和仆人都为此感到痛苦。家里的每个人都觉得他们住在一起没有意思,而且觉得就是在任何客店里萍水相逢的人也都比他们——奥布隆斯基全家和仆人更情投意合。妻子没有离开自己的房间一步,丈夫三天不在家了,小孩们像失了管教一样在家里到处乱跑。英国女家庭教师和女管家吵架,给朋友写了信,请替她找一个新的位置。厨师昨天恰好在晚餐时走掉了,厨娘和车夫辞了工。 在吵架后的第三天,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奥布隆斯基公爵——他在社交场合叫斯季瓦——在照例的时间,早晨八点钟醒来,不在他妻子的寝室,却在他书房里的鞣皮沙发上。他在富于弹性的沙发上把自己肥胖的、保养得很好的身体翻转,好像要再睡一大觉似的,他使劲抱住一个枕头,把脸紧紧地偎着它;但是他突然跳起来,坐在沙发上,睁开眼睛。 “哦,哦,怎么回事?”他想,重温着他的梦境,“怎么回事,对啦!阿拉宾在达姆施塔特达姆施塔特,现今德国的一个城市。请客;不,不是达姆施塔特,而是在美国什么地方。不错,达姆施塔特是在美国。不错,阿拉宾在玻璃桌上请客,在座的人都唱我的宝贝原文为意大利语。,但也不是我的宝贝,而是比那更好的;桌上还有些小酒瓶,那都是女人。”他回想着。 斯捷潘·阿尔卡季奇的眼睛快乐地闪耀着,他含着微笑沉思。“哦,真是有趣极了。有味的事情还多得很,可惜醒了说不出来,连意思都表达不出来。”他看到从一幅罗纱窗帷边上射入的一线日光,愉快地把脚沿着沙发边伸下去,用脚去搜索他的拖鞋,那双拖鞋是金色鞣皮的,上面有他妻子绣的花,是他去年生日时她送给他的礼物;照他九年来的习惯,每天他没有起来,就向寝室里常挂晨衣的地方伸出手去。他这才突然记起了他为什么没有睡在妻子的房间而睡在自己的书房里。微笑从他的脸上消失,他皱起眉来。 “唉,唉,唉!”他叹息,回想着发生的一切事情。他和妻子吵架的每个细节,他那无法摆脱的处境以及最糟糕的他自己的过错,又一齐涌上他的心头。 “是的,她不会饶恕我,她也不能饶恕我!而最糟的是这都是我的过错——都是我的过错;但也不能怪我。悲剧就在这里!”他沉思着,“唉,唉,唉!”他记起这场吵闹所给予他的极端痛苦的感觉,绝望地自悲自叹。 最不愉快的是最初一瞬间,当他从剧场回来的时候,兴高采烈的,手里拿着一只预备给他妻子的大梨,在客厅里却没有找到他妻子,使他大为吃惊的是,在书房里也没有找到,最后终于发现她在寝室里,手里拿着那封泄漏了一切的倒霉的信。 她——那个老是忙忙碌碌和忧虑不安,而且依他看来,头脑简单的多莉多莉,斯捷潘的妻子达里娅的英文名字。,动也不动地坐在那里,手里拿着那封信,带着恐怖、绝望和愤怒的表情望着他。 “这是什么?这?”她问,指着那封信。 回想起来,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像常有的情形一样,觉得事情本身还没有他回答妻子的话的态度那么使他苦恼。 那一瞬间,在他身上发生了一般人在自己极不名誉的行为被突然揭发时所常发生的现象。他没有能够使自己的脸色适应自己的过失被揭穿时在妻子面前所应有的表情。他没有感到受了冤枉,矢口否认,替自己辩护,请求饶恕,甚至也没有索性不在乎——随便什么都比他所做的好——他的面孔完全不由自主地(斯捷潘·阿尔卡季奇是喜欢生理学的,他认为这是脑神经的反射作用在《安娜·卡列宁娜》写成之前不久,在俄国的一份杂志上,《脑神经的反射作用》的作者谢切诺夫教授正和其他的科学家进行着激烈的论战。对于这种事情一知半解的奥布隆斯基都轻而易举地想起这个术语,可见这场论战曾引起了当时公众的充分注意。)——完全不由自主地突然浮现出他平常惯有的、善良的,因而愚痴的微笑。 为了这种愚痴的微笑,他不能饶恕自己。看见那微笑,多莉好像感到肉体上的痛苦一样战栗起来,以她特有的火气脱口说出了一连串残酷的话,就冲出了房间。从此以后,她就不愿见她丈夫了。 “这都要怪那愚痴的微笑。”斯捷潘·阿尔卡季奇想。 “但是怎么办呢?怎么办呢?”他绝望地自言自语,找不出答案来。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