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组建的两个大学共同体,是为抗日救亡、民族复兴而进行的一次中外罕见的高校大迁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西北联大扎根西北,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保存高等教育精英,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将高等教育制度系统地转入西北,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凝聚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兴学强国的精神。 本书全面考察了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北平研究院等四校一院的前生,到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和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等国立西北五校,以及数十所相关子体院校的发生、发展与传承的历程。本书在梳理大量珍贵史料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较系统地讲述了西北联大的历史梗概,全面、真实、生动地再现西北联大的历史以及西北联大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贡献。 目录 导言 一、永留青史的西北联大 二、史无前例的西迁南渡 三、凤凰涅槃般化身西北 四、绝漠拓荒的学术贡献 壹|平津烽烟 一、平津发源 (一)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 (二)我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三)北伐胜利后南北一统的文化象征:国立北平大学 (四)中国近代最早的公立女子师范学堂: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 (五)我国现代国家科研建制化的开端之一:国立北平研究院 二、战火燃起 (一)流亡第一校 (二)全面抗战爆发后被毁的平津高校 (三)齐璧亭电台控诉和报告天津失陷经过 三、酝酿西迁 (一)在民国开发西北热潮中提出教育开发 (二)陕甘青争办西北大学 (三)北平研究院先期赴陕开展史学和植物学合作 (四)教育部令西北农专筹设国立西北大学理学院 贰|临大初创 一、连黉丰镐 (一)长沙、西安两个“临时大学”的孕育 (二)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的合组 (三)常委商决制虽有短暂波折但整体上有效运行 (四)河北女师、北平研究院与临大的合组、关联 (五)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正式开学 二、战时教育 (一)到校、分布与教育概况 (二)战时大学制度与战时管理 (三)6院23系的师资与教育活动 (四)学生生活 三、抗日救亡 (一)西安临大开课前夕西安遭日机轰炸 (二)西安临大抗日救亡概述 (三)首越秦岭的抗日宣传 四、翻越秦岭 (一)西安临大迁陕南经过 (二)西安临大南迁日记 叁|改称联大 一、播迁陕南 (一)改组概况 (二)组织系统 (三)开学典礼 (四)校训与校歌 (五)办学经费与交通困难 二、六大学院 (一)文理学院八系 (二)法商学院三系 (三)教育学院 (师范学院)三系 (四)工学院六系 (五)农学院三系 (六)医学院 (七)训导制的创造与发展 三、救亡图存 (一)中共地下党和进步社团活动 (二)西北联大其他抗日民主活动 (三)解聘与抗争 (四)“防共说”并未主导南迁和“一分为五” 四、苦乐生活 (一)“衣服无边疆”的教授生活 (二)化学系的科研乐趣 (三)“水煮白菜一口沙”的学生生活 (四)足蹬草鞋的医学生 (五)警报声中的武装考试 肆|五校合分 一、西工分合 (一)国立西北工学院概貌 (二)二次联合后的西工系科 (三)填补中国北方地区高等教育空白的工业管理学科 (四)传承和光大我国最早的工科研究生教育 二、西农分合 (一)合组后的国立西北农学院 (二)合组国立西北农学院的意义 (三)创建我国西北最早的现代科学研究机构 三、西大分合 (一)国立西北大学概况 (二)创立我国最早的两个考古学学科之一 (三)创立我国最早的两个边政学系之一 四、西医分合 (一)国立西北医学院的历史地位 (二)国立西北医学院概况 (三)附属医院 五、西师再迁 (一)独立设置后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二)西师迁兰 (三)开办我国最早的师范研究机构与研究生教育 (四)开展我国北方最早的电化教育 (五)创建陕南体育师范教育和体育文化重镇 六、五校岁月 (一)传承自西北联大的西大校训 (二)同出一源三校训 (三)李仪祉与西大、西农和西工 (四)抗战“三坝”与坝上长夜 (五)日机轰炸西工、西农与西医 (六)师生从军 (七)西医、西师的教授生活 (八)学生生活 (九)形成771名教授、副教授和3189名教职员工的师资队伍 (十)培养9 289名文理工农医师范各科学生 伍|今世传承 一、分而有合 (一)西工、西农、西大、西医的再联合 (二)西工、西大在两年间共有一位校长 (三)西大与西师合聘教授,共用校舍与设备 (四)西大、西工、西农三校联席会议 (五)西大、西师奉教育部令补发临大—联大毕业证 (六)仅过两年便有恢复联大模式的呼声 二、西渡东归 (一)平师复校北平 (二)北洋复校天津 (三)河师复校天津 (四)焦工复校洛阳 (五)东工复校沈阳 (六)“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再度结盟 (一)化身为西北永久的教育机关 (二)相聚长安再结盟 (三)母体或子体院校的进一步衍生 参考文献 后记 373导言 序言 总序 在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 义侵略取得胜利的背景下,我们筹划出版一套和 抗日战争密切相关的“发现西北联大丛书”,很 有必要,也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 化,展形象”的现实需要。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的张炜总编有乡土之 情,也很有政治眼光,而将乡土之情和政治眼光 两者结合起来,将学术研究与提振地方文化结合 起来,就更有意义。离开抗战背景,就无法谈西 北联大,而离开陕南、汉中、城固这些地名,西 北联大也会成为不接地气之事物。战火燃起后, 在北平待不下去,北平大学、北平师大、北洋工 学院就迁到西安建校,虽然西安临大、西北联大 加在一起的时间仅有近三年时间,和西南联大在 昆明八年多有所不同,但西南联大合中有分,西 北联大分中有合,战后西南联大几乎全部北归, 西北联大却扎根西北,并留下文、理、工、农、 医、综合、师范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因此 二者各有特色。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其 意义就深刻得多。仅在2015年一年,我统计了一 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一共有 七次讲话,讲话中用的词:文化血脉、精神命脉 等等,过去我们不大用的词都用了,经过大家学 习、研讨、反复审视,今天我们对文化血脉、精 神命脉的理解加强了。和2012年在西北大学召开 首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相比,我 们脑子里积淀的理念多了,今天这个时候我们宣 传西北联大精神,出这样一套书,思维开阔得多 ,我觉得和党中央的步伐完全吻合。在这样的前 提下出这样一套书,有更强的生命力。总书记这 样讲:优秀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 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对一 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来说,它也有自身的文化血脉 、精神命脉,大而言之,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 西北联大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为民族的伟大复 兴而努力奋斗,这就是它的精神,最根本的精神 ;小而言之就是学校的校史,特别是这所学校在 民族生死存亡之时的校史,从这一意义上讲,西 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以及北京师 范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 学、东北大学等数十所院校和原来的西北联大都 有文化血脉的联系。在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 义侵略取得胜利74年之际,配合中央一系列部署 ,包含全国政协也在这一方面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研究西北联大和后来中国西北地区高等教育事 业发展的血脉联系,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而现今的研究肯定会比前几年对此研究在理论和 深度上会更上一层楼。 这套书和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整套书篇幅 不要太大,文字不要太多,文体不要太学术化, 不在非主要问题上多费笔墨,要让一般有初高中 水平的读者能看得懂。太学术化、引证太多太烦 琐,读者就少了,一本书拿出来没人看,起不到 任何作用。我曾在《光明日报》发表言论,就讲 我对写普及读物很有感情,如果对所研究的问题 没有很深刻的研究是写不出来的,如果身体允许 ,我还会继续写普及读物。我们的这套书,不在 于写一部几卷本的西北联大史,写出来没有人看 不行,必须有内容且深入浅出才有人看。定位为 普及读物我举双手赞成。普及读物没有很好的逻 辑思维、文字修养是写不好的。我所讲的和姚远 老师的选题策划、张炜总编所讲的策划不谋而合 ,每本书几十万字左右,篇幅不要过大,要有人 看,要打开读者面,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如果 一本书写出来,一出版几天就销声匿迹,那就毫 无意义。 这套丛书由《西序弦歌:西北联大简史》《 以学报国:西北联大名师》《融汇西东:西北联 大教育思想》三部书组成,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 角反映了西北联大接续民族文脉、奠定西北高等 教育基础的简要历史脉络,以及西北联大与其后 继院校扎根西北、融汇世界的教育思想等。同时 ,这套丛书也总结了自2012年以来举行的8届“ 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的研究成果 ,展示了西北联大辗转平津,西迁南渡,救亡图 存、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与之前已经出版的有 关著作相比较,它更接近于历史原貌,更紧扣于 历史本质,也第一次触及其战时教育思想,故具 有新的高度与深度,也具有新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 这的确是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作 为西北联大后继院校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 务做好西北联大精神的宣传和继承,讲好西北联 大故事,并借此展现我们的大学之道,展现我们 的文化自信,奔向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张岂之 2019年10月20日 导语 《发现西北联大》 丛书在挖掘、梳理大量珍贵史料和访谈的基础上,首次全面真实地再现西北联大的历史,完整呈现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传承和宏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兴学强国的联大精神。丛书以史实为基础,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西序弦歌:西北联大简史》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论述了西北联大的源头、办学特色、分立院校的发展状况等。 精彩页 —导 言— 并序连黉,卌载燕都迥。 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 汉江千里源嶓冢,天山万仞自卑隆。 文理导愚蒙; 政法倡忠勇; 师资树人表; 实业拯民穷; 健体明医弱者雄。 勤朴公诚校训崇。 华夏声威,神州文物, 原从西北,化被南东。 努力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 这首由黎锦熙教授和许寿裳教授所作的《西北联大校歌》与罗庸、冯友兰作词的《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构成了战时大学精神的最高表现,共同唱出了“原从西北,化被南东”和“驱除仇寇”“壮怀难折”的战时教育高歌。其中,尤其是“开秦陇”“导愚蒙”“倡忠勇”“树人表”“拯民穷”,“弱者雄”,唱出了平津四校一院“并序连黉”“联辉合耀”的高度文化自觉;“勤朴公诚”,唱出了天下为公、勤奋敬业、质朴务实、不诚无物,有深刻内涵的校训;“文理”“政法”“实业”“医”,唱出了以文理、法商、教育、农、工、医为学科架构,开发西北、建设西北和奠基西北高等教育的雄心壮志;“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则唱出了以学抗战,化被一方,立足西北,融汇世界,复兴“华夏声威”,创建西北新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 这就是我们要述说的话题——“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相继爆发之后在古都西安诞生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前世今生。 一、永留青史的西北联大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时任东北大学代理校长的宁恩承刚刚就寝,忽然一个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将临近北大营的东大校舍震得窗门动摇,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宁校长立即组织师生连夜躲避和撤离,东北大学遂成我国第一所流亡大学,并在张学良校长的鼎力支持下在西安城西南隅(今西北联大后继者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建起了校舍、礼堂,弦歌复起。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三周后的7月28日早晨,我国第一个国际篮球冠军队功勋队员、北平大学体育教师王耀东起得很早,照常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指导田径队练习。他走在半路上,发现街上行人稀少,一个个面露惊恐,一打听才知道守城的二十九军已经撤走,日军正在进城。王耀东急忙回家,稍后即告别妻女,化装逃出北平,复在徐州火车站遭遇日机低空扫射,再转乘陇海路火车,终于平安抵达西安,应聘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临大)教育学院体育系专任讲师,并常到与东北大学共处的西安临大(今西北大学太白校区)文理学院、工学院上课,复作为三个中队副之一带队南迁汉中,战后又作为复校交涉专员将西北大学迁回原东北大学西安校址。不成想,因为体育或救助黑龙江籍流亡学生而三见张学良的王耀东,在少帅一手建起的这所校园里,终身教授体育,直到107岁辞世,见证了我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和我国战时最大的大学联合体之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北联大)的分分合合。 如今,在西北联大后继者西北大学太白校区里,有一座“东北大学—西北大学礼堂”,已成为战时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办学遗址,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门前张学良将军勒石题刻的奠基碑,矗立堂前,向人们诉说着战时在此发生的一幕又一幕…… “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相继爆发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国族最根本的文脉所系——高等教育,也面临国破校亡、根基沦丧的空前灾难,尤其是大学数量接近全国半数、在校大学生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东北与平、津、沪三地,面临的危险最为严峻,遂先有东北大学自东北向北平、向西北的颠沛流离,再有平、津高校的空前浩劫。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7年9月复并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一部分)。由此,形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即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与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北联大”)。 西南联大以合而有分的形式在西南大后方、西北联大以分而有合的形式在西北大后方各自从1937年至1946年发展9年,分别为西南地域文化或西北地域文化,以及保存国族文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在1946年5月4日宣布结束,几乎全部北返平、津复校,仅为西南地区留下一个昆明师范学院。西北联大,虽在1939年8月8日奉教育部令改为国立西北大学(以下简称西大),但相继分出国立西北工学院(以下简称西工)、国立西北农学院(以下简称西农)、国立西北医学院(以下简称西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以下简称西师),为西北地区留下综合、师范、人文、理、工、农、医等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后来复归平津,但北平大学却整建制地永远留在西北。抗战时期由西北联大母体诞生的子体——国立西北五校——表现出明显的分而有合。比如:五校在西北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