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余秋雨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秋雨散文风靡华人世界,且多年不衰,本书撷取了余秋雨二十余部名作精华,分为六个部分:史识、斯文、翰墨、此生、行旅、修行。
深厚的人文学养叠加过人的语言才华,兼具辞彩之胜与思想之美,集中展现了余秋雨独有的人文创见,亦方便读者一览余秋雨读行四十年感悟精粹。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革”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极端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唯一的权威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作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目录
一·史识
二·斯文
三·翰墨
四·此生
五·行旅
六·修行
序言
十多年前阅读台湾出
版的《倾听秋雨》一书时
,便萌生了他日若得机缘
编撰一本余先生嘉言妙语
的构想。起因是收录在书
后的桑庚楚先生撰写的《
平易中的语言魅力》一文
。在这篇评论中,桑先生
解读了秋雨散文风靡华人
世界且多年不衰、代有读
者的缘由。他认为,余先
生散文的巨大成功,不在
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典雅
畅达,而是“在感性叙事
、铺展场景过程中加入的
哲思,似乎是议论,却又
不尽然,而是突如其来的
思维灵感,如光石火电,
烛照前后。余秋雨先生笔
下的警句,都用口语方式
呈现,没有格言架势,也
没有布道模样,只是依据
感性场景自然流出。但一
旦出现,却显得凝练隽永
,与前后文句迥然不同,
让人反复吟诵,输入记忆
。这种以寻常方式呈现出
来的特殊高度,显得贵重
而优雅。贵重而不失随和
,优雅而更见亲近,这真
是遣词造句的化境”。这
段话也真是知人识文的高
论。余先生无意于格言体
的雕砌,却留下了堪比蒙
田、培根格言的珍馐。
余先生说过,“读书是
找寻和自己心理同构的作
家的过程”。也许正是这
样的心理同构,我们对余
先生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浓
厚的阅读兴趣。二十多年
来,几乎遍览了其所有著
作,包括可能搜罗到的序
言、碑文、题额,细细品
咂,慢慢思忖,捧读愈多
,体悟愈深,把当年的构
想付诸行动的冲动也愈加
强烈。
对余先生的历史史观
、美学趣味乃至学术裁断
,或许会见仁见智,而他
散文中闪现的高超语言天
赋,则是大家都折服的。
余先生遣词造句,神乎其
技,已臻化境,就像女娲
补天的五彩石,既石破天
惊又五色斑斓。他的散文
语言典雅畅达,潇洒飘逸
,恣肆汪洋,豁达大气,
或抒情,或冥思,或言志
,或状景,或怀人,忽而
有黄钟大吕之响与惊涛裂
岸之势,忽而有婉转曲折
之至和柔肠百结之时,无
不恰到好处,曲尽其妙。
写文明写历史,他纵横四
海,驰骋古今,下笔有干
钧之重;写童年写故乡,
又情意切切,婉约缱绻,
天然而质厚淳朴。这样的
“文字饕餮”,对读者而言
,是感情上不由自主的裹
挟和阅读上的至高语言享
受。
当然,如果没有思想
内涵和人文底蕴的支撑,
仅靠辞采华美,虽能博得
一时之喝彩,但未必具有
长盛不衰的持久生命力和
广泛的社会渗透力。余先
生散文的魅力在于,不仅
擅辞采之胜,更具思想之
美。他的散文视野开阔、
命题宏大、内容深刻、角
度新颖,有着巨大的思想
容量,绝不是曾一度流行
的“小女人散文”和“小男
人散文”,写一些小痛小
痒、小悲小欢。他站在时
代精神的高度,揭示当代
人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心理
,深情专注于中国文化的
沉重脚步和苦难命运、中
国文人的精神基因和文化
良知、中国文明的血脉经
络和灵魂秘谛。他还跨越
了中西文化的藩篱,立足
于环球视野,探秘世界古
文明的起源,进行中西文
明的比较。在其笔下,宇
宙洪荒、人类本原、世界
历史、社会万象、家国情
仇、命运浮沉,一齐奔涌
眼底,使你在深厚博大的
心灵与苍茫旷远的历史和
自然对话中,立刻感受到
大胸襟、大气度、大手笔
的炽热气息。余先生凭着
自己广阔的历史视野、深
厚的文化功底、独到的文
化感悟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
所未思,其散文闪烁着独
特的理性和哲理之光。
更难能可贵的是,余
先生将哲思与文采二者浑
然一体、不动声色地完美
结合,深厚的人文学养叠
加过人的语言才华,使其
散文在当代达到一个令人
仰视的高峰。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白先勇先生盛赞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
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
次唤醒了”。适逢《秋雨
合集》出版,收集了余先
生绝大部分著作,我们以
之为基础,同时参照其他
版本及散见于报刊未收入
《秋雨合集》的文章,以
思想性、艺术性、文情俱
佳为标准,选编了这本余
秋雨文摘,内容分为史识
、斯文、翰墨、此生、行
旅、修行六个部分,分别
涵盖余先生对史识(含哲
学、美学、思想、政治、
历史、宗教)、斯文(含
文明、文化、学术、教育
、读书、写作)、翰墨(
含文学、艺术、戏剧、书
法)、此生(含社会、人
生、家庭、爱情、友情、
乡情)、行旅(含城市、
建筑、旅行、风景)、修
行(含思想、此生、宗教
、哲学)六个方面的思索
。我们希冀能够方便读者
在较短的篇幅和有限的时
间里,撷珠选粹,一叶知
秋,欣赏余先生的散文风
采和思想洞见于万一。以
上为编者自白,迹近后台
喝彩,但有美在前,理当
共享,我们不揣浅陋,献
芹于同好。眼高手低之处
,还请余先生见谅,请读
者批评。
尹卫东 程天龙 谨识
导语
1.本书汇集了从《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千年一叹》到《北大授课》《行者无疆》《君子之道》等二十余部名作中的精华,是余秋雨读行四十年之感悟精粹,精华中的精华。
2.秋雨散文风靡华人世界且多年不衰,兼具辞彩之胜与思想之美,白先勇先生评价“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3.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史识、斯文、翰墨、此生、行旅、修行,分别涵盖余秋雨对历史、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戏剧、人生、旅行、修养等方面的思索,全方位展现余秋雨独有的人文创见。
4.与旧版相比,新增“修行”一章,整理余秋雨人生修行的归结性思索,以亲身经历讲述提升人格境界的实践方法。
5.本书制作精良,封面烫蓝金,内文精选三十六幅齐白石山水小品配图,四色全彩印刷。
精彩页
我一直把老子看成是一位伟大的清道夫,他用“做减法”的哲学把中国人的思维引向简约、质朴,使得中华文明长寿。其实,人的长寿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我们一生,常常为层层叠叠的虚设目标、虚设赛场所困。你们今后只要又一次被困,不妨抬起头来,看看云端之上那个白发老人的平静目光。
把中庸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天理、天命、天道,这与“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有关。中华文明的基础是农耕文明,紧紧地依赖着四季循环、日月阴晴,因此很清楚一切极端主义都不符合天道。夏日炎热到极端必起秋风,冬天寒冷到极端即来春天,构成一个否定极端主义的生态循环圈。
中国的古代哲人把中庸看成是存亡的关键,而事实证明,中华文明确实成了人类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或湮灭的幸存者。
据我本人对各大古文明遗址的实地考察、对比、研究,确认中庸之道是中华文明长寿的最重要原因。正是这种坚守中间态、寻常态、随和态的弹性存在,使中华文明避过了无数次断裂和崩塌。
我同意有些学者的说法,孔子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种迷人的“生命情调”——至善、宽厚、优雅、快乐,而且健康。他以自己的苦旅,让君子充满魅力。
君子之道在中国历史上难于实行,基于君子之道的治国之道更是坎坷重重,但是,远远望去,就在这个道那个道的起点上,那个高个儿的真君子,却让我们永远地感到温暖和真切。
作为遥远的后人,我们可以对儒、墨之间的争论做几句简单评述。在爱的问题上,儒家比较实际,利用了人人都有的私心,层层扩大,向外类推,因此也较为可行;墨家比较理想,认为在爱的问题上不能玩弄自私的儒术,但他们的“兼爱”难以实行。
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家。虽然难以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难以走出。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史残忍中,连儒家的仁爱也令人神往。
墨子以极其艰苦的生活方式、彻底忘我的牺牲精神,承担着无比沉重的社会责任,这使他的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他去世之后,这种感召力不仅没有消散,而且还表现得更加强烈。
据记载,有一次墨家一百多名弟子受某君委托守城,后来此君因受国君追究而逃走,墨家所接受的守城之托很难再坚持,一百多名弟子全部自杀。自杀前,墨家首领派出两位弟子离城远行去委任新的首领,两位弟子完成任务后仍然回城自杀。被委任的新首领阻止他们这样做,他们也没有听。按照墨家规则,这两位弟子虽然英勇,却又犯了规,因为他们没有接受新任首领的指令。
为什么集体自杀?为了一个“义”字。既被委托,就说话算话,一旦无法实行,宁肯以生命的代价保全信誉。
慷慨赴死,对墨家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这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大众中,而且在以后的漫长历史上,都开启了一种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
司马迁所说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的“任侠”精神,就从墨家渗透到中国民间。千年崇高,百代刚烈,不在朝廷兴废,更不在书生空谈,而在这里。
大概在宋朝建立一百年后,那些高水准的哲学派别开始出现。这个时间值得注意,表明一个朝代如果上上下下真心着力于文化建设,浅层次的成果二三十年后就能看到,而深层次的成果则要等到一百年之后才能初露端倪。准备的时间长一点,出来的成果也像样一点。文化的事,急不来。
像样的成果一旦露头,接下来必然林林总总接踵而至,挡也挡不住了。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黄金时代。宋代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延续了一百三十多年,其间真是名家辈出、不胜枚举: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李侗……终于,一个辉煌的平台出现了,朱熹、陆九渊、吕祖谦、张拭、陈亮、叶适等一众精神巨匠,相继现身。这中间还不包括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如此密集的高层智能大进发,只有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即中国的诸子百家时期和古希腊哲学的繁荣时期才能与之比肩。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