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回忆了十几位文化界的北京老人儿,“老人儿”是北京话,指老资格的人。书写这些老人儿的人生,也是为历史积累宝贵的文化财富。
单弦艺人常澍田,书画宗师李苦禅,评书演员马增锟,相声名家李文华、常宝华,“京城叫卖大王”臧鸿,音乐家白奉霖,话剧导演班赞,文化名人钱亚东……他们都是各行业的翘楚,是各种北京文化的代表者和传承者。
这些北京胡同里的大爷们,已经跟胡同一起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但是在作者徐德亮的生花妙笔之下,他们的形象再次生动、鲜活地跃入读者眼帘。他们的精彩故事,读来或令人捧腹,或令人扼腕,或平和,或激烈……而且有着徐氏特有的相声韵味。让我们通过本书,了解这些北京老人儿文化生涯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并向他们代表的北京文化致敬。
徐德亮,原名徐亮,著名演员,作家,书画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中国曲协会员,北京作协会员。
出版音频作品《徐德亮、王文林相声选》、长篇评书《济公传》、曲艺作品《八旗遗声:徐德亮北京小曲选》等。获第七届国际戏剧“学院奖”(表演奖)。
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讲多部长篇小说、评书。主持北京交通广播十年品牌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好声音”称号。
出版杂文集《新鲜猫屎》《人间喜剧》、小说集《把灵魂卖给猫》、专著《脸谱中的丝绸之路》《清中叶至民国北京地区俗曲研究》、艺术史对话录《李燕聊齐白石》《李燕聊李苦禅》等十余部著作。
话剧、保安、导演及第一次热搜 / 001
常宝华访谈 / 008
单弦名家常澍田逸事 / 029
凤翔天外麟已逝 世间何处觅高贤 / 035
老西单商场的“茗园” / 068
白五爷聊典故 / 073
纪念蔡芳先生 / 088
纪念师爷李苦禅 / 092
我和李文华先生的两面之缘 / 099
李文华遗稿 / 101
托遗响于悲风——写马增锟先生 / 115
聊聊齐白石老人 / 145
“集贤承韵”和钱亚东老人 / 149
“傻子”和胖子 / 171
田占义的相声、评书一世缘 / 187
回忆徐炳寿大爷 / 200
怀念可爱的臧老爷子 / 214
当过国军少校的相声演员 / 226
余悲与长歌——纪念张振元、杜三宝二位先生 / 248
访谈赵玉明先生 / 255
清代北京旗人如何卡拉OK / 268
《老炮儿》,跟北京无关 / 274
北大故人 / 284
后 记 / 307
故人·北京·生死间
落日故人情。
落日虽然也有温暖,
也有一份尚在挣扎的鲜红
,但更含有一丝悲凉。
故人本就是跟时间作
战的盟友,当你用故人称
呼他时,你们都已经一起
被时间打败了。
故人是故旧之人,可
以存,可以亡。
故人如尚在,若别来
三五春,当问故人近况如
何?他应被酒消磨,而你
则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
诗。人生战场,有人念,
有人忆,有人因你醉,便
是三生石上所定的今世盟
友。
青云忽得故人书,可
令你白日放歌须纵酒;若
到江湖夜雨十年灯,便是
最难风雨故人来。
灯如豆,酒如水,故
人别来鬓成丝。故人非旧
容,你更非旧容,和时间
的战争,你们打一阵败一
阵,败一阵退一阵,但有
彼此,就还能重整旗鼓,
举杯时,便是突奔猛进。
当故人已逝,他就从
和时间作战的战场上撤下
来了,回到了大后方的安
全高地,远远地注视着你
,给你力量,看着你挥舞
着长矛,冲向一派虚无。
这场战争,你毫无胜
算,但又非打不可。
这本书里写的故人,
都是故去的人,都已经撤
了,远远相望。
这些故人,都不是功
臣名将、大德名贤,若是
官修正史,恐怕少有他们
的名字。但他们的人生都
该写,并不因他们的人生
有多精彩,而是因他们的
人生都独特。
谁的人生绝对精彩?
谁的人生又不独特呢?
并非只有梅花是故人
,却是故人磊落似梅花。
这些故人,大多都是
我的长辈,极少部分是平
辈——以我的岁数,还没
到写大量怀念平辈人的文
章的时候。
但这些长辈,我都看
成老朋友,当年他们也都
拿我当个小朋友。忘年之
交,其交弥久。
故人生死各千秋,冢
已累然,不用赋招魂。
但每每忆及当年,总
是不胜今昔之感,以至于
喟然长叹。就为这一叹,
仍要提笔,写我的感念,
写他们的人生,写中国文
化里一些重要的东西。
我能感于心的,大概
少数读者能感于心;我觉
得重要的,大概没几个人
觉得重要。但我还是要写
,我本以为是自己要写,
后来发现,是他们给了我
强烈的写作欲望。
故人折简索新诗,安
能不写?
若到天涯思故人,京
师故人不可见。故人不可
见,京师亦不可见,其实
京师亦是故人,且是已逝
之故人。
不但1949年以前之北
平不可见,1949年以后之
北京亦不可见,20世纪80
年代之北京亦不可见,甚
至昨天之北京亦不可见。
山水曾游是故人,生
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大城
又怎能说不是故人?
它早变了。
当然有些事情变得好
太多了,也或许有些事情
变得不那么好了,总之是
变了。变了就是没有了。
我们怀念它,并不是
因为它变得好了或变得坏
了,更不是因为复古,我
们怀念它,仅仅是因为它
变了。
它当然会变,人都会
变,它怎么不会变?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
道故人心易变。
以其不变者观之,皆
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是
这么安慰我自己的。
所以我写北京故人,
写故人,更写北京,北京
就是离我最近、感情最深
的故人。我拦不住它变,
它也拦不住我老。
我寄愁心与明月,故
人听我自江湖。
故人已逝,隔绝生死
。
说到生死,有个故事
。
十四年前,有一晚,
我和某才女聊QQ,聊到
网上新出现的“作诗机”的
事。此是网上的一个软件
,她出个上联:挑灯莫语
身前事,结果作诗机出来
一堆不是人话的七个字,
而且全是用“世上”对“身前
”的,我也对了一个:
挑灯莫语身前事
盖棺才知世上人
对完之后,我忽然发
现,这仿佛是两只鬼在对
对联,而且还很沧桑,很
慨叹。我当时还说:“鬼
联啊鬼联,鬼气森然啊。
可以写诗话了,呵呵。”
那几天我一直和某才
女比临帖,主要是楷书,
兼有行书,话说这一天的
夜里,我在QQ上把偶尔
临的《曹全碑》给某才女
发了过去。某才女说:“
啊?改隶书了?你别打击
我啊,我可脆弱……别逼
我啊……等我写个遗书投
缳去……”
于是她就真写了一个
,是《卜算子》,道是:
挽万丈青丝,绞白绢
一络。结束纤魂束不牢,
还做飞花朵。
……
说实话,这小辙的还
真不好写,得是成词中固
有的带儿音的词。比如,
“端脸盆儿”可以带儿音,“
迈火盆”就不能带;如果
硬拉,为凑辙非把“火盆”
说成“火盆儿”,就没意思
了。
某才女看了之后,说
:“哈哈哈,太可爱了,
太可爱了,这应该是一个
死亡终结曲哈。我也攒一
个去,死得美好点儿。”
她写道:
月是蜜糖黄,夜做深
蓝久。谁唱玫瑰与百合?
我的摇篮旧。
摇到外婆桥,人事飘
零后。摆椅悠悠似儿时,
缓缓星光扣。
(《卜算子》)
我此刻的心情啊,就
像湘云因自己的“寒塘渡
鹤影”而逼出了黛玉的“冷
月葬花魂”之后的心情一
样,没想到又做成了她的
一首好词。摇到外婆桥,
我的摇篮旧,绝命后再忆
出世时,老极人而出稚极
语,惨绝,亦清绝。
话剧、保安、导演及第一次热搜
如果拿京剧和话剧相比较来做文章,能写厚厚一本大书。话剧从京剧中吸取营养,从而成为中国的演剧学派,相关学术文章和史料已经很多。京剧从话剧中吸取营养,有价值的学术文章,我还没有看到,但新编的京剧大多会得到“话剧加唱”的评论。如果抛出一个“京剧观众多还是话剧观众多”的话题,大概也会引起讨论或争论,因为虽然都属小众,但各有一批“死忠”的粉丝……但我个人认为,不可否认的是,京剧和话剧,都已经式微了。
其实我挺爱看话剧的,大约三十年前,我妈就带我去看过人艺的《李白》,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可能是第一次进首都剧场看话剧,所以印象中很多情节都模糊了。记得非常清楚的,一个是李白那句“王八蛋”——带起了剧场里的第一次热烈的掌声;一个是李白最后在白月光的后边摆个姿势,表示死去——让“艺术处理”这四个字咣当一下撞在我的脑袋上,那时候,我只知道李白是赴水捞月而死的;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节目单上印的(当然剧里也有)四句诗:“举头青冥天,低头绿水澜,有酒邀庄子,无诗赠屈原。”当时我觉得写得真好,过目感于心则成诵,直到现在还记得清楚,后来看李白的诗集,才知道是编剧改的,或者说叫化用李白自己的诗,当然也化用得非常妙。
我记得够清楚的无非就这三点;不过也差不多了,那会儿我才多大啊。
去年,我在首都剧场主持一个北青报主办的戏曲普及活动,濮存昕老师作为剧协主席讲话,大意是说“我们年轻时也是看了老艺术家们的表演才爱上戏剧的”,我接了一句:“二十多年前,我也是看了您演的《李白》而爱上话剧的!”当时是一个大“包袱”,观众都乐了,因为看上去我比濮哥岁数还大。其实我说的还真是实话。
大概在《李白》之前,我记得我妈还带我去人艺看过一次话剧,是写球迷的,韩善续主演,当时我更小,也不懂足球,所以对这个戏的印象就更加模糊了。不是戏不精彩,我记得是喜剧,观众一次次哈哈大笑。有一个桥段我记得很清楚:主角球迷的媳妇跟两个不认识的球迷聊天,就跟说三人相声似的。说到球赛胜利了球员把球衣扔向观众,媳妇说:“上次我爱人抢了一件几号的球衣……”两边两个人立刻眼都瞪圆了。媳妇接着说:“说是谁谁谁的。”两个人都露出了“贪婪”的表情,嘴里说着:“对对对。”媳妇说:“就给拿家来了。”两个人一左一右立刻拉住了媳妇的手,激动得上下晃动,一齐说:“祝贺你呀!”媳妇有点不知所措,接着说:“我一看,汗味挺大的,也挺脏的,就给洗了……”两人一齐做出万分失望的表情,一齐把手一摔,“嗨!”了一声,失望地说:“洗了就不是原装的了。”
后来再大一点,我就不爱看了,主要是觉得有的话剧说话的味道太酸。上大学期间,我加入了我至今热爱的北京大学京剧昆曲爱好者协会,自称“京昆社的”,经常对北大剧社的同学们表示鄙视,管他们叫“话剧队儿的”——这个儿化音真是加得出神人化,让那些成天酸了吧唧、自以为是、神神经经的哥们姐们很郁闷。当然,这还是开玩笑的成分占大多数,就像每次见着清华的哥们儿,我都要对他们做出鄙视——就为让他们骂我一顿。
再往后,我又对话剧文学进行了一些深入的学习,包括我学萨特都是从学他的戏开始的,于是,对话剧又有了兴趣,再后来,看了于是之的书,对话剧尤其是人艺的话剧,颇为高看一眼。
没想到的是,我们京昆社的社长女朋友,后来升为社长夫人,也是话剧队儿死忠成员的孙丹进入人艺工作,还高升为人艺宣传处的处长。而且就是她,介绍了她的同事——宣传组画画的郭娜跟我认识,从而成就了我们这一段好姻缘。我也成了人艺女婿,我和人艺的缘分也就接续上了。
班赞和我是怎么加上微信好友的我已经忘了,大概也就是在我去我媳妇办公室玩的时候认识的,他头大如斗,长相幽默,若论言谈,要多轻松就有多轻松,但要多深刻也能多深刻。加上之后,他看到我们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个共同的好友,李燕先生的女儿李欣磬,这才聊起来。他才知道我是李燕先生的人室弟子,是李欣磬的师弟;我才知道他是李欣磬中央戏剧学院的同学。
我们虽然加了好友,平时聊得也并不多,有一段时间,我苦练书法,写各体的楷书,常在朋友圈晒,收获了不少赞。班赞有一天忽然给我回复:还是要叠格儿。
我从小学书法,练了三十多年,虽然说实话自己非常不满意,但被别人说还是有点儿不痛快。尤其是,叠格儿这种事往往是跟初学者说的,跟我说这个,我就觉得他没看出我是行家来。后来仔细想想,他说得非常对,而且一针见血。
我写字,从大学以后就基本不叠格儿了,但确实不工整,后来不怎么写楷书了,就更不叠格儿了。这回重头再练楷体,当然应该在弱项上下功夫——而且叠了格儿之后再练,果然有很大的进步。我想,这位班赞兄在书法上也是内行啊。
后来看了他在人艺后台小黑板上写的字,果然,果然!
班赞是1978年生人,比我大点儿,当过兵,1999年考人中央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