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以具体的案例和会谈作为例证,将系统式心理治疗中一项重要的访谈技术——循环提问——的各种不同的提问技术勾画出来并进行分析讲解。通过对治疗会谈的再现,本书为读者清晰地呈现了会谈中的每一个独立的环节;借助附带的评论,本书还展现了治疗师针对不同会谈环节所做的理论上的思考。 作者简介 弗里茨·B.西蒙,医学博士,大学教授,主修医学和社会学,精神科医生及精神分析师,系统式家庭治疗师及组织顾问,海德堡系统式治疗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撰写了约210篇专业论文以及2l部专著,被翻译成10种语言,其中主要有:《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1984)、《家庭治疗的语言》(1984)、《生活的系统》(1988)、《造成差异的差异》(1988)、《我的精神病、我的自行车和我》(1990)、《“极端的”市场经济》(1992)、《健康的另一面》(1995)、《不学习的艺术》(1997)、《循环提问》(1999)、《致命的冲突》(2001)、《家族企业的家庭》(2002)、《我们一起犯傻!?》(2004)、《数代的家族企业》(2005)、《系统论及构成主义导论》(2006)、《系统式组织论导论》(2007)。 目录 1.前言 Ⅰ.访谈 2.治疗的意义/澄清背景/治疗师的中立(施耐德一家) 3.治疗的目标(巴斯蒂安一家,第一部分) 4.解释/解构和建构/“负面思考的积极力量”(巴斯蒂安一家,第二部分) 5.互相制约/“黑色的想象”/作为权力工具的症状(格拉赫一家,第一部分) 6.问题的外部化和拟人化/对改变保持中立(卢卡斯一家,第一部分) 7.过错的分解/具体化/“奇特的结”(迪茨一家) 8.精神病院的角色/机构的帮助导致的慢性化(弗洛林先生) 9.个别治疗的问题/治疗师的帮助导致的慢性化(比格女士) 10.医生会诊/陷入僵局的个别治疗(福克斯女士) 11.夫妻治疗/症状行为对二人关系的影响(舍恩贝格先生和舍恩贝格太太,第一部分) Ⅱ.暂停 12.中期评语:干预或交谈? Ⅲ.结尾干预 13.改释/针对问题模式的治疗处方(格拉赫一家,第二部分) 14.“关心的围攻”(卢卡斯一家,第二部分) 15.仪式(巴斯蒂安一家,第三部分) 16.“我的酸奶,你的酸奶”(舍恩贝格先生和舍恩贝格太太,第二部分) Ⅳ.指导帮助——工具 17.治疗会谈的理想流程 18.提问原则和提问类型 19.干预的原则和形式 20.后续说明(施耐德一家,第二部分/迪茨一家,第二部分/弗洛林先生,第二部分/比格女士,第二部分) 译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