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深爱之章/政协委员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山东省政协常委、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张炜的散文集。全书共分七辑。其中“深爱之章”“望海手记”“犄角,人事与地理”是三组带有片断性质的叙事散文,它们是作家私密情感的一角,源于作家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和阅历。在这样的文字中,我们得以窥见作家一些长篇小说的缘起和端倪。书中其余四辑如“春天的阅读”等所收文章,主要是对名人名作与文友作品的感悟和点评,以及作家多年来的读书、写作和鉴赏艺术的心得体会。这些文章共同构成了作家“无可隐匿的心史”。
作者简介
张炜,山东省栖霞市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第十一届政协常委。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二十一部;诗学专著《也说李白与杜甫》《陶渊明的遗产》《楚辞笔记》《读诗经》等多部。2020年出版《张炜文集》五十卷。作品被译为英、日、法、韩、德、塞、西、瑞典、俄、阿、土、罗、意、越、波等数十种文字。
曾获优秀长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别奖、南方传媒杰出作家奖、京东文学奖等。作品入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等。近作《寻找鱼王》《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书获多种奖项。新作《我的原野盛宴》反响热烈。
目录
第一辑
语言:品格与魅力
纯粹的人与艺术
说“虚无”
冬月访谈
珍品荐:《手》
守望的意义
感谢
朋友与书与出版社
心上的痕迹
诗人
我喜欢的小说
伟大而自由的民间文学
“多元”与学习鲁迅
昨日里程
关于重复
第二辑
望海手记
小路
叹息
野椿与丁香
老渔眼
约会
妈妈·父与子
目击者
小妖精
谋杀
彩色三角
控告
天上的果园
同学·失眠之母
思念
河岸·医院
哀伤
歌声
根须相接
活着
一起歌唱
太阳的嘶叫
环形街道
树与花
走开了
会仇恨
马兰花
城市地理
青蛙
毒蛇
第三辑
春天的阅读(上篇)
对美追求不倦
精神的芳邻
水上仙子
满目新鲜
喜欢他们
奇迹发生之地
拽它不动
滋生诗情
猫是经典动物
为吟唱而生
深深地爱着
丹心谱和风情录
原汁原味的民间艺人
有了好的开端
倏然闪过的一念
农事诗
来自区邑的作品
感情和心愫
回忆的芬芳
鲜凉的潮水
生活纪事
在海滨吟诵不息
平原的吟咏
长路吟
自己上路
第四辑
春天的阅读(下篇)
诗章引领抵达
半生心事
琐碎隐秘的生活
自然温婉的叙说
艰辛流转于苦难大地
日久功圆
小小一帧
书是什么
山石之爱
源于文心
出走与归来
不同凡俗的质地
马拉松的胜者
看水浒绣像书
本土诗章
心吟手写的气度
一支坚韧的理性之笔
游走和顾盼之间
被希望之手轻轻叩击
文学的村庄
随海风流传
无可隐匿的心史
一条界线
花鸟
心蕾的怒放
第五辑
学习马一浮
作家讲故事
批评的个人情境
智者之诗
有书的长旅
走出梦呓
自画像
窗前
兼谈
怀旧与反思
文学讨论会
第六辑
深爱之章
依偎
想起了年轻的时候
精致、脆弱、一尘不染
每年都有四季
时刻等待
哭泣刚刚开始
沧桑巨变
我愿做一只小羊
一朵萱草花
整个展厅被它照亮
辨认她的过去
腊梅
那是俗事一段
这样一对夫妻
像一只卧地羔羊
第七辑
犄角:人事与地理
黑松林
夜哭
两个岛屿
蓝眼老人
大写家
南山四月
水怪
高山水库

地有三分
月主
半岛
昔日花
农民诗人
失冬雪
祷告
导语
张炜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写作不受风尚与潮流的裹挟,他遵从的只是自己的内心,专注于书写的主要是那片“邮票大的故土”,作为敏锐的时代观察者,张炜紧扣时代脉动,感知世道人心,始终是一位大声疾呼的警醒者,被论者称之为“大地守夜人”。他的写作始终秉持人道主义立场探究人性的复杂,同时,张炜又是一个具有古典风格,能够正面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先锋作家。总之,很难在当代文坛找到一个与之类似的作家。
本书便是他的一部散文集。
精彩页
语言:品格与魅力
由于过分地宣传了“语言大师”的某些特征,尽管这特征在他们那儿也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还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来者。一个热衷于文学艺术的人有时首先会在语言上迷失。
人们都坚信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于是千方百计抓住自己的语言,做了艰辛的努力。谁能怀疑这种努力?
为了使语言深重地打上自己的烙印,一个人是可以不择手段的,比如公然胡说八道,藐视当代语言习惯,杜撰甚至强加一些“群众语言”……这样做的结果当然并不妙。
那些过分机智的或极具特异色彩的语言诚然容易被记住、被流传和津津乐道,但它们在一个好的艺术家那里大概只是适时而至、适可而止的。他们不会把精力用在追求这样的语言上。
语言的功用即便在一部精妙绝伦的文学作品那儿,也没有太大的例外,它不过是更清晰更简洁准确地表达了意思而已。那种“意思”无论怎样特别、怎样难以表述,也仍然要由相应的文字去体现。寻找“相应”的、准确的,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朴素。所以我们常常有理由这样说:最好的语言总是最朴素的。 一个人的性质会从语言上自然而然地体现,所以一个人不必使用全部心力制造出一份“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只能是虚幻的、莫名其妙的。
人老了会发出苍老的声音;人还幼小,就有所谓的“童声”。心灵当然规定着语言的色泽。语言的品格与人的品格互为表里,人如果真实、较少装饰、诚恳,他的语言也会简洁明了、朴实可亲。
有人喜欢在语言上缠绕,以为“艺术”都是绕出来的;其实有话直说还会感到表述的繁琐和困难,怎么能再绕?世上纷纭复杂的事件、意绪,总是苦于不好传递,也苦于难以理解。绕来绕去的语言总是误事,当然也误了艺术。
如果注意一下那些优秀的、作品有内容的作家,会发现他们更乐于使用,也更有效地使用名词和动词,对它们格外珍视。这两种词语是语言中最坚硬的构筑物质,是骨骼。不必使用太多的装饰去改变和遮掩它们,这会影响它们的质地。
现在市面上的文章不必说了,即便是相当成熟的作家,在使用华而不实的装饰性词语方面,也变得相当不节制了。
把简单的意思和事物说得复杂化,这绝不是良好的习惯。这一倾向越来越严重,以致难于收拾。这大概是时代的特征。在逐渐商业化的社会中,装饰是一种必须。舍弃了装饰的虚幻,会丢失现实的物质利益。
但语言艺术与商业活动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如果有谁试图在二者之间达成某种妥协,就必然损伤自己的艺术。
语言的魅力是内在的、长久的,说到底是操持语言者的魅力。不少人试图让自己努力追求的文学语言独立化,这是做不到的。一个人的性质、境界不会如此直接地传达而出,而往往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段中缓缓地体现。他难以用语言本身证明“我就是我”,而只能靠长期朴实无华的劳动、求真求实的过程去逐渐明晰地显现。
急于用语言本身证明自己是“不同的”,不仅会流俗,而且将在操作上变得尖声辣气。
不仅不能如此,还要做得恰恰相反,即让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变得“普通”:它应该是最不陌生的,没有怪气和异味的,即彻头彻尾的“时代的”和“大众的”。
语言会随着时间演进。我们每个个体都是这演进过程中的一分子。
服从这种演进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减少传递中的损失,减少理解上的障碍。我们必须承认,在文字制成品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部分障碍仍然是语言本身造成的。行文中总有一部分语言失却了表达和传递的功用。
有人偏偏喜欢这种障碍。他为了在障碍中变得神秘和有深度。这当然是个小小诡计,不会得逞的。
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扫除障碍,自己动手扫除。
任何语言,无论它多么生动和准确,实际上仍然只能近似地表达人的思绪意念。意绪的曲线是由词语的直线组成的,词语的直线再短,也仍然具有长度。所以语言对于纷纭复杂、无限柔软曲折的意绪而言,总显得生硬。
这就是我们面对语言一再为难、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的原因。
语言中的“我”会很自然地消失,这是正常的。“我”到底在哪里?在文字的栅栏之后,在内容上,在任其消失的气度和过程之中。
那样的个性之“我”才是魅力长存的。
二十世纪之后的文学不同程度地走入了单纯的语言竞赛。这对于文学的本质而言是个严重的伤害。文学任何时候不能降格至语言的游戏。
我们到了抑制自己浮泛的激情、脚踏实地的时刻了。我们必须学会在质朴的语言的泥土上消融自己——消融得不留痕迹。
但语言外部的浓烈色彩极大地诱惑着。这种诱惑有时会促发创造的激动,更多的却是让人不自觉地陷于误失。兴奋会是短暂的,空荡荡的感觉倒要慢慢袭来。我们不得不意识到,语言与“我”是会发生分离的,这种分离不能不让人痛苦。
生命的色彩只存在于没有发生分离的那一小部分语言上,其他部分只在起相反的作用:遮盖个性之光。那种分离出的语言越是具有色彩,就越是有害。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