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原笔名明轩公子,生于无锡,长于苏州,90后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吴江融媒体驻站嘉宾,对春秋、六朝、十国等乱世纷争的中国历史有独到研究,已出版《玉树流光:南陈帝国兴亡录》、《十国春秋之乱世圣主徐知诰》等6部通俗说史作品。自由音乐词作家,原创歌曲《日落晋陵渡》被酷狗和百度云音乐收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闲暇之余喜欢旅游,将诗和远方定为生活的追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你不了解的十国春秋:马楚、南平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水龙吟 |
出版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水龙吟,原笔名明轩公子,生于无锡,长于苏州,90后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吴江融媒体驻站嘉宾,对春秋、六朝、十国等乱世纷争的中国历史有独到研究,已出版《玉树流光:南陈帝国兴亡录》、《十国春秋之乱世圣主徐知诰》等6部通俗说史作品。自由音乐词作家,原创歌曲《日落晋陵渡》被酷狗和百度云音乐收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闲暇之余喜欢旅游,将诗和远方定为生活的追求。 后记 网上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最初被冠名为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说的,而后则被更多的人用来讽刺美国历史的短暂。然而,好奇心驱使之下,我特地去查证了这句话。 经过查证,这句话出自一位名叫克罗齐的意大利人,而由于翻译方面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脱离语境的直译,导致将这句话的意思变得相对浅薄了。那么,这句话的原意是如何的,我这边引用另一位外籍人士科林伍德的论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并非在这个词的通常意义上,即当代史意味着为期较近的过去的历史,而是在严格的意义上,即人们实际上完成某种活动时对自己的活动的意识。因此,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 虽然已经进行了扩展性的解释,但通读之下我们还是会觉得思想有些绕,为了更便于大家理解,我还是决定用举例法让大家去理解。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在汉初出现过一次历史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思想触碰。而这个争端便是“今文经古文经”之争,秦始皇“焚书坑儒”,让中华的文化界遭到了一场浩劫。然而,浩劫之下仍有漏网之鱼,比如孔家后人就将一些经典书籍藏于墙中,躲过了这次浩劫。 秦朝统治匆匆而过,汉初整个中华文化的氛围开始变得宽松,可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相当尴尬的局面。部分儒生口耳相传的儒家经典竟然和藏于孔家墙中的经典著作发生了出入,矛盾由此爆发,双方各执一词,都认为自己这边的经典是权威。按理说,藏于墙中的经典应当属于第一手资料,应该更具科学性,可历史很吊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那些口耳相传的经典反倒成为社会的主流。 那么,回归话题,开头的那句话恰恰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我们的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所构成的,而历史就是这些人的轨迹,这轨迹既是人生活的轨迹,又是其思想的轨迹。但只要是人,那他就是一个个变量,是变量就不可能是加减乘除、化合分解、定律原理这些能固定解释的东西。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数学计算出一个个函数,求证出一个个公理,也可以通过化学周期率去发现一个个新的元素。但是,我们却无法通过任何方式,去推算一个政权的具体存在时间,也无法去预测一个历史大事件的爆发时间。 在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候,不会有人知道,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而又曲折的,它并不如启蒙思想家们所规划的那般顺利和美好。而根据马克思的推论,社会主义革命应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发生,可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英国,不是美国,不是德国,而是当时相对落后的沙皇俄国。这,就是历史的变量。 在华夏先民口中,蚩尤是以一个胡作非为的恶徒而存在的。但是,在如今的苗族、瑶族口耳相传的民谣中,蚩尤却成了一位英雄人物。作为商朝末代王子受,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以“无道昏君纣王”形象而闻名,但也不乏有人认为他是背了黑锅,前有孔子门徒,后有共和国学者。这,也是历史的变量。 希特勒上台伊始,德国的经济得到了全面复苏,日耳曼人一度将其视为带领德国重振雄风的伟人。然而,今天,在德国行纳粹礼已经构成了犯罪。“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这,还是历史的变量。 历史是复杂的,而造成这种复杂恰恰就是这些变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更是加剧了历史的变量。昨天我们也许还在念叨“五胡乱华”,今天我们却发现课本将其改称为“少数民族南下”了。昨天我们还在听老一辈说着岳武穆精忠报国,可现在却为“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而争论不休。言及此处,大家是否真正明白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的含义了呢? 在此,我引用一段同为“九〇后”历史爱好者南国游子(王富民先生)对五代十国的一个认知: 近代史家吕思勉在其著作《中国通史》里曾说:“在中国,受世界交通影响最早的是南部。和旧文化关系最浅的,亦是南部,受旧文化的影响较浅,正是迎受新文化的预备条件。所以近代改革的原动力,全出于南方;南方始终代表着一个开明的势力。”这确实可谓是真知灼见,即以当代历史为例,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就是首先开启于南方的几个经济特区。我也相信,南部作为中国经济组织的龙头,在往后的岁月里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时人也就有必要了解下南方的往事。 在大学的时候,我曾迷上南唐二主的诗词,对其留有深刻的印象。“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这样的句子自足以流传千古,即使相隔时代的差异,依然在读者面前熠熠生辉。 南唐二主能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一定的地位,除了李氏家族优良的传统,当然也与整个中国南部的历史息息相关。十世纪前半期,我国历史出现了一次大分裂的局面,这就是五代十国时代。五代中除后梁朱氏、后周郭氏外都不是汉族。自农民军的叛徒朱全忠起,他们在唐帝国的政权瓦解后相继统治了中国北部五十三年。这五十三年中,他们经常进行大混战,到处焚掠屠杀,弄得整个中原大地都被战争与死亡的气氛笼罩着,农业生产与工商业城市都遭到惨重破坏。 这时南方割据的九国都是汉人建立的国家,未受西北各强悍部落的侵扰,诸国间的战争也少,因而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特别是西蜀和南唐两国,吸收了关中一带和中原一带的逃亡人口,使劳动力不断增加,而当时如李昇的个别统治者还积极提倡生产、务农桑、兴水利等,因此这两国的生产力发展尤其,呈现出经济繁荣的景象,成为当时的两个经济中心地区。 兵火的消弭自然带来文治的修缮,因而词人的创作也集中在这两个国度。西蜀的词备见于《花间集》,南唐词的集子,流传下来的只有冯延巳的《阳春集》和李璟、李煜父子的《南唐二主词》。 过去的论史者,大多着眼于帝王的“功业”,抑或旧贵族风花雪月的烂事。但是,在累累白骨筑成的“不世功勋”,万人苦泪博得的妃子一笑外,我们是否应该转移一下自己的视线呢?所谓“历史”,不仅仅是大人物的传记,而真正承载其重的还是那千万在黑暗中挣扎的灵魂。而人民所真正需求的,不过是稳定的生活,而非什么开疆拓土,更遑论奇观与万国来朝了。读史者能明白这个道理,就会理解梁武帝治平江表四十余年和徐氏父子经营南吴、南唐两朝是多么了不起的功绩!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南朝的旧事也好,十国的残梦也罢,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不过惊鸿一瞥,终究要沉落于黑暗。但历史学习者,却不能只在乎那些“伟大”的东西,而忽略了更多的“渺小”事物。 撰述此文,仅希望广大历史爱好者,能于传统的观点之外,多开阔视野,去领略更多的历史光景。不一定历史讨论的就只有那些固定的内容。 在这里,网友南国游子分别从三个角度谈了他的见解:1.他对十国的见解——一条有别于五代杀戮的文化延续之路。2.他对历史影响现今的见解——今天南方各个层面的变化与十国的存在究竟产生了怎样的联系。3.今天我们怎么样看待历史——跳出固有模式,用更人性的目光看懂历史。 诚然,我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孩提时代,父辈和长辈给我们最初普及的历史都是来自于评书演义,而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东西竟然是杀人。“李逵提将板斧砍下这厮脑袋”,“只见赵子龙杀入曹营,枪挑数十员战将”。难道,我们热衷的历史都是来自于杀人的快感?当我们渐渐明辨是非后,才知道这种潜移默化影响的可怕。 今天,我们该怎么样看历史,网友南国游子为我们给出了他的答案,然而,我却不会明确给出我的答案。而当你将整本书都通读完毕后,你会知道我在文中给出的答案。因为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看历史都是不同的,但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是相同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所接触的历史和所认知的历史也必然大抵相同。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十国春秋之乱世圣主徐知诰》的开篇我和大家讨论了该如何审视历史人物,今天,我又和大家提了提该如何审视历史。在下一本书中,也许我还会和大家讨论其他话题,但唯一不变的是,我讲历史,不会强制让你相信什么,而会告诉你方法,如何正确思考什么。最后,感谢一路陪伴的朋友,从陈朝、梁朝、东晋、刘宋,到南唐、马楚…… 目录 前言 序言 笔者不过一闲人,受邀写序,实是不解。然明轩公子轻描淡写道:“我从不以名气为标准衡量谁‘够格’与否,我只希望你有所感触,迸发出一些别样的思路。”遂释然展卷。行文的明快恰如他为人之潇洒,我看见,当代人轻逸的笔尖掠过神州千年烽火,停留在晚唐最为深暗的血污之中。紫绶、绿酒、白骨、赤地铺陈为巨大的棋盘,或起于草莽、或冲破王廷的节度使们竞力角逐——云霄一羽翩然降落至古文明腹地,有千钧之重。 明轩从似乎波澜不惊的852年说起。李忱在位,杜牧辞世,破碎河川似乎在平静里苏生。然而,正是这一年,却有分割帝国的四个煞星相继降世,自然包括主人公马殷。这位日后的南楚国主,世称“霸图公”,此刻尚在秦宗权、杨行密等人的阴影之下,无从登上割据的舞台。耐心的作者却能以这些知名配角为引,徐徐铺开马殷其人的乱世功业。作者开篇立论,马殷“扭转了整个湘江大地与中原之间的定位”,也值得我们细细琢磨。第一章《千里西行》,开嗓便已吊起了历史地理学的韵味,可见作者的知识储备。多维度的历史体验相互重叠,将战事、政斗烘托得深入浅出,想是对读者极友好的。 说来惭愧,我虽是历史学出身,对马楚王朝却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更遑论所谓“五代十国”。每逢闲话,我说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南唐、吴越、马楚等十国后便立刻闭嘴,只求不深入细节探讨。若哪天的对谈兴致较高,我则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挪来相关唐史,支支吾吾——错综复杂的时间线与支离纵横的各方势力,足以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但连基本的史实和重要时间点都无法掌握,又何以探讨这承唐启宋、在中古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七十余年? 此时,明轩以一个较轻松的方式,为我们理顺了十国的尸山血海。他明朗的笔调,也在读者与历史之间寻求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不是隔岸观火,也不至于殃及池鱼,而是任我们的目光受文思牵引,巧妙地穿行在五代山岳、十国河川之间。马殷、朱温、钱镠……你方唱罢我登场,南北战役,尽数奉上。于是,唐廷在遥望里崩塌,霸主的旌旗于身旁猎猎。今朝起、明日落,盖世霸图有几时?唯生民哀泣,唱彻古今。 终是“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 旧时谈笑,明轩曾分享其词作一首,看来是篇言简意长、史料丰厚的湖南游记,题为《沁园春·湘水》,附于斯。 漫步潭州,朝云印染,南风立轴。拾岳麓而上,亭阁列座,苍岩翠色,涧溢古幽。 松坡立冢,竞武埋骨,碑林皑皑俱高丘。凌巅峦,观湘水波状,萦绕沙洲。 舜妃哭竹何处?叹楚绝中原不服周。昔秦殁汉立,吴芮裂土。黄巾猖乱,八骏筹谋。 铅刀易折,九锡无获,荆扬争衡未曾休。凡擅命,尽开门节度,闭户王侯。 ——宁波大学历史系在读生张翼遥 导语 市场上相关的历史书都是将“五代”和“十国”放在一起进行讲述,成为“五代十国”,因为他们的历史短暂且相关。其实“十国”中有很多有趣的历史和耐人寻味的故事,需要人们的开拓。南唐是了解“十国”的切入点,进而可以将别的九个国家的故事逐一展开,呈现在大众的面前。马楚和南平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已经有很多喜欢历史的读者有这方面的需求了。 文摘 852年是唐宣宗李忱大中六年,此时的大唐王朝虽经安史之乱后威风不再,但通过这位号称“小太宗”的有为之君的努力,竟然也迸发出一丝生机。于他眼中,似乎这只不过是他执政生涯中很稀松平常的一年,除了大诗人杜牧的离世略有一些遗憾外,一切都显得波澜不惊。 然而大风起于青之末,就是在这稀松平常的一年中,诞生了四个日后一举分割唐帝国的煞星,他们分别是吴越国君钱镠、马楚国主马殷、淮南霸主杨行密以及李唐的历史终结者——后梁太祖朱温。而本书的主人公之一马殷,在这四人中当数最不起眼的一位,论霸业自然不如朱温、杨行密,就单论后世的知名度,也要比钱镠差很多。但是,也恰恰是因为他,扭转了整个湘江大地与中原之间的定位,直至今天。 作为一个开国之君,其履历表(本纪)上一般都会在关于他出生时的种种天上异象抑或是幼年时的奇遇上大书特书一笔,可马殷是个例外;无论是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新旧五代史”还是说以南方国度为中心的《十国春秋》,甚至说是主讲荆湘大地的《三楚新录》,都对马殷从出生到青年时期这段语焉不详,甚至可以说是只字不提。只是提到马殷字霸图,连出生地都出现了三个版本——许州鄢陵说、许州扶沟说、蔡州上蔡说。而论及祖上,更是以一句“自云伏波将军马援后”一笔带过。当然,一本正经地讲这也实属正常,年轻时候的马殷只是一个木匠,按照古代士农工商的顺序,作为一个手工业者的地位还是很低的。而且,从马殷后来弃木工而参军来看,他这个木匠当得估计也不入流。 好啦,既然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也无从挖掘,倒不如从历史上已有的记载中去发掘出有价值的东西。而翻看史料,马殷的第一次登场亮相就是作为秦宗权的部下,被编入孙儒集团军担起南下攻略江淮的重任。 秦宗权是谁?也许对于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不熟悉的朋友未必知道他,但是说起黄巢,那可就是妇孺皆知了。毕竟,“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是随便一个小学生都能朗朗上口背诵出来的。当然,课本只会教我们黄巢作为诗人的一面,作为起义军领袖的一面,但绝不会告诉我们他吃人的一面。 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 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传》 这段话寥寥数语,却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恐怖的吃人操作流程。问如何将活人加工成人肉,这其实和把大象放冰箱是一个道理——三步走,第一步将人投进大石臼或大磨盘,第二步捣碎或碾碎,第三步即是捞出来去骨后就可以吃了。 那么,有人要问了,黄巢吃人和秦宗权有什么联系?原来,在黄巢鏖战河南之际,秦宗权作为唐朝一方藩镇,竟然和黄巢合流了,甚至还将吃人肉的方法学了下来。更为恐怖的是,为了延长人肉的保存时间,他竟然用起了腌制模式,成了继黄巢之后又一个恐怖的食人魔王。 如果希特勒不发动战争,也许世界对其独裁之下的德国并不会大加批判,但当他将战火燃烧到德国之外时,人们对其的憎恶与诅咒便油然而生了。同样,作为节度使的秦宗权倘若只是关起门来自行做着食人的恐怖事情,也许不会让他的骂名远播,可他似乎并不屑于局促在小小的河南蔡州一隅,而是发起了对四面八方的侵袭,伴随着这些侵袭,蔡州军团食人魔的名声也便传去了四面八方…… 因为河南地区是黄巢部队撤离长安后的重灾区,所以周围各个节度使实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又因为秦宗权在这次大规模战斗中站在了黄巢一方,反而使得他的实力得以保留。当硝烟散去,秦宗权环顾四周,猛然发觉此刻的形势正如一句网络用语所说:能打的一个都没有。在那个力大为王的时代,这无疑是滋长了秦宗权攻略四方的野心,于是乎,一场波及整个华中地区的战争由此打响。 885年,秦宗权命弟秦宗言攻荆南(今湖北江陵一带);秦诰出山南,攻襄州(今湖北襄阳);孙儒破东都洛阳,围陕州;陈彦寇淮、肥;秦贤略江南;秦宗衡乱岳、鄂。 蔡州军团所到之处,屠老孺,焚屋庐,史书记载:“自关中至青、齐,南至荆、郢,北至卫、滑,皆麕骇雉伏,至千里无舍烟!” 在秦宗权这次四面放火的军事行动中,我们撇开一些闲杂人等,将目光聚焦到孙儒军团,因为此时的马殷恰巧就在这个军团中服役,而这个军团里的一些骨干日后将搅乱整个中国南部的格局。 作为军团的首脑人物,孙儒的战绩可谓是相当耀眼,我们先来看一组战绩—— 光启元年(885)六月,孙儒奔袭洛阳,数月间便攻克唐朝东都,并击退河阳节度使的援军。 光启元年(885)十二月,孙儒乘胜攻打郑州,攻克郑州后旋即东渡黄河,夺取了河阳节度使诸葛爽的地盘,兵锋直抵宣武节度使朱温辖区。 既然是秦宗权帐下的可塑之才,攻坚任务自然当仁不让,孙儒也再次接受新的指令:南下江淮,夺取淮南大地。当时的淮南基本包括了今天江苏中部、安徽北部及湖北部分,是唐王朝最为豪奢之地,天下赋税十之八九便取自于此。而坐镇淮南的是谁?淮南节度使、渤海郡王、名将高骈。 高骈可谓是大唐晚期体制里淬炼出来的最后帅才了,出身高门,长期奋战于西南一线,在对吐蕃、安南、南诏等西南政权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甚至可以说,南诏便是因其而亡。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被国家寄予厚望,期待着能够成为王朝中兴的得力干将,却在黄巢之乱中作壁上观,甚至上书朝廷,斥责当时的皇帝唐僖宗是个如汉更始帝一般的昏庸傀儡。李唐政权名望扫地的同时,也让他自身受到了各方诸侯的质疑。 而孙儒军团南下的时间点也是掐得相当好(不排除孙儒自身做了充足功课),当时高骈手下毕师铎反水,囚禁了高骈,淮南一带成了权力真空区。不光是淮南地区,就连和高骈防区毗邻的浙西地区也出现了类似事件,浙西地区一把手周宝同样遇到了手下反叛,自己被围困在了常州城中。 江南江北同时起火,这不得不说是老天给予孙儒的良机。当然,良机永远不会只垂青于一人,在江东这片土地上,又蹦出了孙儒的两个竞争者,而且这两人还并不好对付,分别是南吴国的实际奠基者杨行密以及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他俩分别打着为老上司高骈及周宝复仇的旗号,向扬州和常州杀奔而去。 先说杨行密,在十国乱世中,杨行密号称是“十国第一人”,那能征善战自然是不遑多让的,毕师铎虽然有高大的扬州城以及数量不输于杨行密的军队作倚仗,但在经年累月的攻防战中还是被迫退出了扬州城。 拿下扬州城的杨行密也许是过于喜悦,犯了两个致命性错误,直接让自己处于很被动的局面。其一是当时贮存在城西的粮草及攻城器械没有及时运入城内,其二就是没能追亡逐北,消灭毕师铎所部。 那么,没能运进城的器械钱粮孙儒给照单全收了,从扬州城逃出来的毕师铎所部也被孙儒给收编了,一箭没放就捡到了这么多尖端装备,这是妥妥要成为王者的节奏啊。当然,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幸福来得太突然也易乐极生悲。 就在孙儒准备顺势拿下扬州城之际,老上司秦宗权突然来信,邀其北归。原来,自从孙儒军团脱离后,秦宗权在与邻居朱温的摩擦中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孙儒北返,击败朱温,这是秦宗权迫切需要的。但问题来了,孙儒会放弃这唾手可得的淮南大地吗?当然不会!可形势似乎并不允许孙儒拿主意,因为当时孙儒不过是军团的副帅,而名义上的主帅是秦宗权的弟弟秦宗衡。作为弟弟,兄长有难岂能见死不救?于是乎,秦宗衡下达了北归指令。 领导脱离基层,但又喜欢瞎指挥,那作为下属应该如何?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做法。高骈选择了写信谩骂(斥责僖宗),毕师铎选择了以下犯上(囚禁高骈),而作为十国乱世中凶悍狡黠首屈一指的孙儒,自然更是不走寻常路。在假意听从秦宗衡意见北归,召集诸将的聚会上,孙儒手起刀落,于席间就击杀了这位毫无存在感的领导。 为什么说秦宗衡毫无存在感呢?因为孙儒摆了这么一出鸿门宴之后,居然也没见什么人出来闹腾,甚至说秦宗衡的族弟秦彦晖都默认了孙儒的上位。当然,凡事也会有例外,有一位名叫安仁义的沙陀人就在这次兵变后率部脱离了孙儒军团,投奔到敌对方杨行密的帐下。 沙陀人,是活跃于唐末和十国间的一个民族,他们原本是西突厥的一支,在唐朝末年的乱局中异军突起,甚至入主中原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政权。即使在其他政权里,也总能见到他们活跃的身影。安仁义是怎么在秦宗权手下任职的,史书也语焉不详,但从他这一举动来看,至少他和孙儒不对付。 广告语 让“十国”的历史成为专门史。不再是必须与“五代”搭配才能走进人们的视野。“十国”不是“五代”的附庸。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社科类通俗历史读物。讲述的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中的两个国马楚和南平所发生的相关历史事件。本书从孙儒之乱开始讲起,介绍了孙儒余部马殷在唐末乱世中千里跃进湖南,并以此为基地建立政权——楚,其间包含了马殷与江淮政权、岭南政权争霸的经过,以及他拜高郁为相,将湖南之地经济恢复和他后续的几位儿子争权并最终导致丧国的史实。因南平和马楚两个国家离得非常近,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无法分开的故事,故将这两个国家的历史穿插进行叙述。通过这本书将马楚、南平两个政权的历史交代清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