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吾淳,祖籍浙江衢州,1955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大学,1996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跨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思维与哲学发生和范型问题研究,兼涉科学、伦理、宗教以及艺术。著作包括: 《中国思维形态》《古代中国科学范型――从文化、思维和哲学的角度考察》《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巫术与伦理的对立和共存》《对话哲学与艺术》《西方古典绘画入门》《西方古典音乐入门》等。 目录 序言 一、张光直“连续性”与“突破性”理论的要义、贡献及问题 二、张光直“连续性”理论得失再探 三、雅斯贝斯“轴心期”理论与张光直“连续性”“突破性”理论的比较:差异、交集与互补 四、马克斯?韦伯理论中的“连续”与“突破”问题 五、马克斯?韦伯比较儒教与犹太教:未彻底祛魅的理性主义与彻底祛魅的理性主义 六、阿尔弗雷德?韦伯和卡尔?雅斯贝斯论“连续”“突破”问题 七、影响古代中国发生期科学技术的若干因素 八、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差异性 九、“连续性”视野中的中国思维 十、“连续性”视野中的印度宗教 十一、“突破性”视野中的犹太教(上):论一神宗教的起源 十二、“突破性”视野中的犹太教(下):再论一神宗教的起源 十三、“突破性”视野中的希腊文明(上):古代希腊“突破”的初始因素及主要方向 十四、“突破性”视野中的希腊文明(下):古代希腊精神层面的“突破”问题 Abstract(英文提要) 后记 内容推荐 “连续”与“突破”作为一个完整的架构性理论是张光直提出的,其意义在于对文明类型做合理的区分。其实,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宗教社会学研究中早已关注过“连续”与“突破”的问题,只是他用诸如“革命”“传统”这样的语词来加以概括,之后,其胞弟阿尔弗雷德·韦伯在文化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