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1 现金在手,想买啥股票就买啥股票
“现金+勇气”是无价的
如果需要资金,不妨找我试试,不过条件可能很苛刻。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
巴菲特认为,当股市到达底部时,只要有现金在手,想买啥股票就能买啥股票,这时候的“现金+勇气”是无价的。从历史上看,每当股市最疯狂时,巴菲特就会提早备足现金,多看少动,等待机会,以便能在合适时机出手,捕捉自己原来看好的股票,把它收入囊中。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1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提到,当年伯克希尔公司“在满足业务需要之后,有大量的剩余现金……买方占据有利地位,如同在由众多男孩子参加的聚会上那名唯一的女孩子。这种不平衡的情况将对女孩子有利,对男孩子来说却有些恐怖”。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手中持有大量的现金,那么在看到好的收购目标时就能主动出击,这时候你就如同是“聚会上那名唯一的女孩子”一样受人追捧,“一家有女百家求”嘛。他说:“我们在资本配置上的灵活性,能够很好地解释我们迄今为止所取得的大多数成就的原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巴菲特频频出手抄底股市。他说,如果需要资金,不妨找他试试,不过条件可能很苛刻。后来,这句话在美国华尔街上流传开来,变成了一句格言——“如果需要资金,不妨找巴菲特试试,不过条件可能很苛刻”。
据巴菲特传记《滚雪球》介绍,在这之前的2007年年末,伯克希尔公司已经拥有现金与准现金377亿美元,固定收益证券285亿美元,两项合计高达662亿美元。只要需要,巴菲特一声令下,随时都可以把这些“子弹”射向投资目标,这在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做不到的。
伯克希尔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的申报资料表明,自己当季买人股票39.4亿美元,卖出股票3亿美元。这表明,这些“子弹”正在一批批射向目标,这正是巴菲特平时拥有充足现金、逢低吸纳的结果。
众多对巴菲特的研究目光,从来都聚焦在他如何选股和如何赚钱方面。其实换个角度看,巴菲特运用现金的手段也是很高明的。正如他所说,“勇气+现金”是无价的,如果手中没有大量的现金,他在看到具有巨大投资价值的项目出现时,就不会如此出手大方;反过来,正是因为他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手中才会始终保持充裕的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巴菲特手中的现金,主要依靠其控股的伯克希尔公司的保险业务所产生的保险浮存金。关于这一秘诀,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只能从巴菲特每年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抽丝剥茧般地提炼出来。
巴菲特从保险业务中获得资金时,采取的方式与美国财产保险资金主流模式的配置策略完全不同。他以现金等价物以及国债等流动性高的资产来覆盖保险业务负债,以便在需要时能够确保债务偿付。从这一点上看,他用于股票投资的资金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自由资金,有时候有成本,有时候没有成本,甚至是负成本。
伯克希尔公司大约有一半收益来自保险业务。而保险业务的现金流转过程大致是,首先由投保人给保险公司支付保费,然后由保险公司把收到的这些现金用于投资;当有索赔业务发生时,保险公司再把这些现金中的一部分用于保费赔偿。
从中不难看出,源源不断的投保业务,为巴菲特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由于保险业务的索赔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巴菲特投资的证券流动性都比较强,其中主要是股票和债券,而这正是巴菲特的投资特长。
自从巴菲特1965年入主伯克希尔公司后,他就一直关注并热衷于收购保险公司。1967年3月,伯克希尔公司投入860万美元,买入奥马哈当地2家最大的保险公司的全部股份,一家是国民赔偿公司,一家是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从此,巴菲特就开始了保险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的良性互动。
巴菲特对保险公司及保险业务的偏爱,与他在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研究生时实地考察过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对这家公司有好感,对保险公司业务熟悉有关,但保险公司业务能够产生浮存金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要知道,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了国民赔偿公司后,1967年收取的保险费就高达1680万美元,税后利润160万美元;1968年收取的保险费更是增长到2000万美元,税后利润220万美元。这让巴菲特惊喜异常。
因为有了这样一笔巨额现金,巴菲特有如神助,在股票投资方面底气十足。1967年,巴菲特通过国民赔偿公司、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购买了720万美元的股票、2470万美元的债券,这些股票和债券2年后就升值到4200万美元,增值了32%。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巴菲特又购买了3家,组建了5家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开展的保险业务源源不断地为巴菲特提供保险浮存金,巴菲特就以这些浮存金为依托,进行理性投资,很好地实现了良性循环。
P1-3
严行方,有名财经作家。擅长用简单的道理阐述复杂的话题,在我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出版著作130多部。相关著作有《小微企业融资一本通》《小微企业理财一本通》《小微企业避险一本通》《互联网+创业推荐阅读》《互联网+融资推荐阅读》《互联网+营销18法》等。
看巴菲特如何抄底股市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全球股市连连暴跌。就在其他投资者纷纷逃离股市之时,巴菲特却频频出手,累计投入280多亿美元,大量收购马尔蒙控股、箭牌、罗门哈斯、高盛、星座能源、泰珂洛、通用电气以及中国的比亚迪等股份。谁知,巴菲特投资上述股票后股价继续大跌,从而引发了全球对巴菲特产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质疑。
其实,股市潮起潮落,有大涨就必定有大跌。股市大涨时,各种投资策略孰优孰劣还不容易显现出来,遇到大跌时就立见分晓了。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是:股市大涨时勿贪,及早退出股市;股市大跌时勿恐,趁机抄底捞便宜;大跌大买,越跌越买,而不是割肉离场。他认为,投资者只要具备这样的定力,就一定会跑赢大市。事实上,越是熊市他越是光芒四射;而越是牛市,他的投资业绩反而乏善可陈。
仔细考察,巴菲特在股市暴跌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条:
一是精选投资行业。早期的巴菲特喜欢采用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分散投资法,无论行业、管理层好坏,也无论是否濒临破产,只要净资产远远超过股价就买。这种寻找烟蒂式的投资方式确实让他赚了钱,可是当后来大家都用这个策略时,他就不得不改用菲利普·费雪的集中投资法,专门投资少数超级明星企业了,到后来一出手就是几十亿美元完全控股目标企业。
二是做价值波段。就算做波段是你的拿手好戏,巴菲特的做法和你也不一样。他首先通过一家上市公司的整体价值计算出其每股内在价值,然后与其股价进行对比,如果内在价值大大高于股价就买,然后在股价高涨时卖出。例如他2003年投资5亿美元买人中石油H股,2007年全部抛出,主要就是依据该股内在价值而不是价格做波段的。
三是只用闲钱做投资。即使面对那些预期未来10年内能涨100倍的大牛股,巴菲特也坚持只用闲钱投资。亏了就等机会,一旦输光也不伤筋动骨;如果赌中了就必定大赚,后半辈子不用愁了。用闲钱做投资的好处是,即使面对持续两三年的股市阴跌也不必慌张。
巴菲特一生经历过4次股市暴跌,分别是1973年、1987年、2000年、2008年。每次股市暴跌前一两年,巴菲特就会提前退场,根本不参与最后一波行情,而是冷眼旁观其他人在股市中博傻。等股市跌透了,他再悠然自得地大规模进场,一一捡拾原先瞄准的股票。例如:
1984—1986年美国股市持续大涨,累计涨幅2.46倍。巴菲特从1985年起就大规模出货,明确表示只留3只股票,其他通通卖掉。当1988年股指跌到谷底时,他开始买入可口可乐股票,并于1989年补仓,一共投入10亿美元。同时,他还买了6亿美元吉列公司的可转换优先股。
2008年,巴菲特大规模买入280多亿美元的股票,分布在金融、消费品、医药、交通能源4大板块。巴菲特认为,这些行业发展稳定,容易出现超级明星股;有形资产少,赢利能力强,只需增加少量有形资产,就能扩大规模、提高盈利、克服通货膨胀;负债率低,不怕逼债。这些投资时机和策略的选择,对中国投资者不无参考作用。
容易看出,巴菲特的投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炒股。对他来说,买股票就是买企业,就是投资该企业的未来。
巴菲特宣称,值得他一生持有的股票只有4只,后来剔除了1只,只剩下《华盛顿邮报》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可口可乐公司3只股票。他把股票投资看作是马拉松长跑,只有跑完全程的运动员才可能获胜。意思是说,投资业绩不能只看一时一股,而要从长计议。
在我国,投资者遇到股市暴跌时总喜欢割肉。割肉无疑是疼的,更何况割的是自己的肉,这必定会坏了心态,导致接下来的投资操作情绪化。这种事先不根据内在价值选股、事中根据股价波动换股、事后根据小道消息割肉的做法,与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背道而驰。
看了这本《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或许会对你在股市中搏击大有帮助。
巴菲特是全球金融投资界最富传奇性人物,多次荣登全球首富宝座。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的投资业绩主要是在股市低迷时抄底股市获得的;相反,他在股市高涨的年份反而跑不赢大盘。
严行方著的《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在对原书进行完美修订的基础上,用一系列抄底行为论释了巴菲特是怎样“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并取得成功的。
严行方著的《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在对原书进行完美修订的基础上,用一系列抄底行为诠释了巴菲特是怎样“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并取得成功的。
巴菲特是全球金融投资界最富传奇性人物,多次荣登全球首富宝座,而他的投资业绩主要是在股市低迷时抄底股市获得的。
本书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写作背景,当时全球股市在金融海啸冲击下连连暴跌。这一时期,在其他投资者纷纷逃离股市时,巴菲特却投入280多亿美元,逆市进场。虽然短期内这些股票继续大跌,引发了全球对巴菲特的质疑;但大量事实证明,巴菲特获得了最后的成功,他的价值投资理念没有过时。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此时期巴菲特的一系列抄底行为,写了他如何在股市低迷时果断、理性出手,从而取得了长期意义上的投资成功,对全球投资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