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朴,经济学博士,研究员。2005年和2011年分别获第十一届、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首届“黄达一蒙代尔经济学奖”(Mundell Huang Prize)。获中国金融学会第六屑全国很好金融论文评比一等奖(优选奖)。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量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智能引领未来
第一章 完美的技术风暴
大数据——未来金融的动力源
移动互联——未来金融的赛道
云计算——未来金融的装备箱
人工智能——未来金融的无限可能
区块链技术——未来金融的信任机制
第二章 科技发展下的未来银行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
从互联化到去中心化
未来的未来
第二部分 互联网银行:未来银行的现在进行时
第三章 互联网银行:智能时代的金融机构
蝶变
如何定义这一切
第四章 得账户者得天下
“刷脸”时代来临
迥异的监管态度
良好原则及现实因素
第五章 互联网银行的当下:以体验与场景为基础
组织架构
品牌战略
客户服务
产品设计
渠道策略
赢利模式
资源禀赋
第六章 大数据风控:社交模型、水文模型与滴灌模型
突出的信息技术风险
特有的操作风险:远程账户风险
新模型下的大数据风控:信用风险管理
更敏感的声誉风险
更严峻的流动性风险
更隐蔽和复杂的反洗钱风险
第七章 挑战、竞合与估值
互联网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银行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与合作
互联网银行独特的估值优势
第八章 互联网银行案例
前海微众银行
浙江网商银行
中信百信银行
荷兰国际集团直销银行:以精简产品线攻占海外零售市场
波兰mBank:“倒逼”母体变革的互联网银行
第三部分 新业态,新监管
第九章 监管的基本出发点
互联网银行对监管的挑战
监管的必要性
第十章 主要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银行监管现状
主要国家和地区网络银行监管模式
主要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具体内容
第十一章 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基本考量
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箭的现状
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具体内容
国内外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异同
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银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变革的创新史。当前大
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基础技术迅猛发展,“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给金融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从1989年第一家直销银行英国米特兰银行成立,到当前的移动银行和数字银行,互联网银行发展方兴未艾。特别是以“数据”和“连接”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正在引领银行未来的变革方向。
张晓朴、姚勇等著的《未来智能银行(金融科技与银行新生态)/新金融书系》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互联网银行:未来的银行”的研究成果,研究对象为互联网银行,即以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作为账户开立、风险管理、业务流程构建等关键方面的主导因素,在线为客户提供存贷款、支付、结算、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的新型银行机构或服务模式。本书以新技术、新服务模式和新用户体验为出发点,试图从技术驱动、远程账户、经营模式、风险管理、新监管及未来方向等方面来抓住互联网银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当前的互联网银行只是未来银行的现在进行时,正处于快速动态发展之中,对未来银行理论的研究应持开放态度,主动拥抱扑面而来的技术变革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变化。
张晓朴、姚勇等著的《未来智能银行(金融科技与银行新生态)/新金融书系》属经济类读物。银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技术不断变革的创新史。伴随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业态的变革也已拉开序幕。时下金融科技蓬勃发展,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与移动支付技术逐渐被应用到银行体系中。新技术让银行服务模式与银行形态产生变化。智能客服与智能理财顾问已经成为一些银行的重点发展项目。区块链银行、智能线下银行、互联网银行等未来银行形态层出不穷。其中,互联网银行的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已经成为未来银行的代表形象。 作者以互联网银行为例,从互联网银行基本形态、互联网银行的服务模式、互联网银行的风险管控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当下富有代表性的三家互联网银行,中信百信银行、前海微众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的实际经营情况,探讨未来银行的机遇。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以互联网银行为代表的未来银行形态对传统银行业界与监管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对各国政府而言,如何应对互联网银行对监管体系的挑战,成为政策制定者们的重要议题。对传统银行业界而言,如何取互联网银行之所长、补自身之所短,则成为传统银行业界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