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花生米之恋
那天,一位朋友让大家猜最有特色的下酒菜是什么。一时真把人难住,朋友揭晓谜底:水煮花生米。
这确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朋友说,别小看一份水煮花生米,其实最考验功力。一定要头一天配好各种香料调料(如王守义十三香),与花生米一起煮,然后放一晚上,等味道浸入,第二天再卖,这样吃起来才有味道。北京的很多饭店,嫌这样做费事,一般只会上油炸花生米。一家饭店的服务和水平,从水煮花生米上就能看出端倪。
我爱吃水煮花生米,因为水煮花生米是所有酒友的百搭下酒菜、救急菜,什么时候想喝酒,只要端上盘水煮花生米,就算齐活了。因此,它还有个诨名叫“耐叨”。一盘花生米总够“叨”上个上百次,若换其他菜肴,早就盘空碗净了。
花生是明代才从美洲传入我国的,应该跟烟草是一路来的,所以在古诗文中见不到花生的名字。虽是一路来的朋友,却渐行渐远,贫富差距很悬殊,烟草赚了大钱,花生至今还是穷草根。但近来考古,从汉代遗址中发掘出了疑似花生的炭化植物果粒,未知确否。
那日翻《诗草木今释》,不死心,总觉得应该能找到花生,找到了黍、稷、柜、轾、粟、栗、稻、菽、葵、粱、禾、稂、莠,就是没有找到类似花生的植物。翻阅劳费尔《中国伊朗编》、谢弗(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也没有花生的踪影,连豌豆、蚕豆都是元代从伊朗传入中国的。
花生,原名落花生,似有“赖好是块地,落下就能生”之意,可见它的生命力之顽强。“落花生”还是作家许地山的笔名,他写过一篇同名散文,自从被收进中学课本后,就变得很无趣了。中学生最痛恨的就是“中心思想”,比如我们上学时的那篇《荔枝蜜》,到最后大家都变成了“为祖国辛勤劳作的小蜜蜂”,有意思吗?再好的文章这样处理,也会失去美感,变成解剖课上用的骨骼,变得如此教条,如此千篇一律,如此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前年,我体检时发现血压有点儿高,一次吃饭,有朋友说了个秘方,用红酒泡洋葱,每天饮用。我上网一查,敢情这秘方国际有名,海内外都在喝。但洋葱味儿大,坚持没多久,我还是改成了醋泡花生。一则泡多久都不会坏,越泡越入味;二则拿它当佐餐小菜,早晚吃几粒不费事。花生能软化血管,对心脑血管有益,此点可与红酒泡洋葱有一拼。
开封有种“兴盛德”罐装麻辣花生,很有名的小吃,花生是脱皮的,埋在油炸红辣椒和花椒粒中,吃起来辣爽可口。一次,我们本来是拿它做下酒菜的,谁知大家你一粒我一粒,没等喝酒就吃完了。我试过几次,的确让人上瘾,只要打开一罐,根本停不下来,直到吃完而后快。
还有花生糕,把花生仁打碎后用饴糖粘连在一起,再切成薄片,极其酥脆,吃一口能掉落一片碎渣儿,吃毕满口生香。
但遗憾的是花生糕不比切糕,一车卖不了十六万块钱,这是我为花生糕引为不平的。我虽好之,却无法帮它提高身价。
小时候,我们会猜的第一个谜语几乎都是“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冬日全家围坐炉边,边烤火边剥花生吃,直吃得口中生津,把壳儿丢进火膛,陡然亮了起来,其乐融融。
春节之际,哪家桌上不摆上几盘干果?原来花生是主打,近年逐渐有被腰果取代之势。所以人称腰果是“美国花生米”,特点是个儿大。美国来的巴旦杏仁也是,因为个儿大,灭了国产杏仁。
奇怪。
难道,美国什么都大?
P20-23
前两年,因为编选一本古代美食小品,我查阅了许多历代笔记史料,辑录了两百多条与饮食相关的札记、史料,后来选入书中大约百条。剩余的觉得弃之可惜,就当成原材料,陆续写成了一些饮馔小札,算是编书的副产品吧。
翻检史料的过程,如同陪古人游,“取笋簟菘心与鳜相对,清水煮熟,用姜、芦服自然汁及酒三物等,入少盐,渐渐点洒之,过熟可食。不敢独味此,请依法作,与老嫂共之。呵呵”(苏东坡),“忽醒,渴甚,乘月中庭,见残雪中覆有齑盎。不暇呼童,掬雪盥手,满饮数缶。臣此时自谓上界仙厨,鸾脯凤脂,殆恐不及”(林洪),终日与如许妙人相对,是何等况味。我追慕着他们穿越秦汉、六朝、唐宋、明清,钩稽前朝饮食的神秘过往,捡拾雅人名士的俊馐余唾。这一过程,也一改我过去对古人多正经刻板的印象,他们渐渐在眼前变得鲜活、亲切起来。大概,吃是人们最易放松的时候,也最易露出本性。平素即使正襟危坐、端着架子的,吃饭时也会卸去盔甲。故而,此时的人性最本真,笑容最灿烂。
收在本书中的除了这类文章,还有一些是我对饮食的回忆和札记,既有过往,也有当下,算是对现实的关怀。朋友们喜欢我写的美食文章,不仅吃饭时常常喊上我,甚或专门有送螃蟹、赠竹笋之举,让我受宠若惊。我就权当这是撰写美食的福利吧。
朋友们以为我对饮食精通,吃饭时纷纷叫我点菜。我告诉他们,我主要是挖掘美食后面的历史和文化,并非像梁实秋、唐鲁孙那样吃遍天下无敌手,点菜真的不行。吃,是一种阅历,更是一种游历,固守一隅是无法享受到真正道地的各地美食的。这正是我的短板,除非把工作丢开。古人之食,与现今毕竟隔了一层。我感觉,我的文章只要涉笔当今美食,就会从旧影中走出,立时鲜活起来,引来共鸣无数、知音无数。有时我想,也许我更适合做一个背包美食客,走遍天下,当大家的美食导引者?
不管怎么说,眼前这本《四月春膳》,还是摹古多于状今,假以时日,我把二者比例反过来也未可知。这本小书的成形,端赖于程十八小姐的督促、翟德芳先生的青目、廉勇先生的斧削,在此一并谢过。当然,最感谢的,是上苍赐予我们丰富的食物。
曹亚瑟
二〇一六年四月十一日,小鲜馆
第一次见到李津先生的“饮食男女”系列,我惊呆了:画面里浓浓的人间烟火、艳俗的尘世狂欢、撩人情欲的各式菜肴,其间穿插密不透风的烹调要诀,让人心驰目骋、流连忘返。
李津笔下必少不了两样东西,或者说只有两样东西,就是食物和男女。食物最能引发情欲的联想,《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宜言饮酒,与子偕老”,是男女在一起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表达爱意的最佳馈赠。食物往往代表了最原始的欲望和最粗鄙的情欲。
李津的画有几分拙意,使我想起韩羽笔下的水墨戏曲人物,初看似三岁小儿的随意涂抹,细品则发现其精神和意趣,无三十年功力莫办。这里既有洞明世事的大彻大悟,又有繁华看尽的返璞归真。两个字:境界。这是任何技巧的操练都无法达到的。
李津画中,男人皆胡子拉碴,女人皆眼睛细小,这跟许多入爱画俊男美女大异其趣。这不是审美,而是审丑,但芸芸众生确实没有明星般的美貌,它真实地展现了凡人的生活状态。李津的男一号往往是穿着对襟大袄,目光迷离,面容臃肿,一双小眼似有恍惚之状,颇得李津自己的神韵。这也能表明他勇于自嘲的心态。
李津的画以腊肉、糟鱼、东坡肉、酱猪头、咸鸭蛋、烧乳鸽、冰糖葫芦、小葱茄子、西瓜萝卜、菊花火锅为主角,笔意憨拙,充满肉欲,无不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情趣。画中长幼成集,男女参差,其食香香,其乐融融,大快朵颐又带点儿暴饮暴食、不加节制。这是对世俗生活的一曲颂歌,对锅碗瓢盆的由衷礼赞,也是对人间飨宴快乐之源的泄密起底。
李津的画深得我心,觉得它的精神与《四月春膳》异曲同工。我想若能得到李津先生的授权,放上一组作为本书的插图,定能使《四月春膳》大为增色。感谢林东林、聂安全两位老兄居中联络,李津先生慨然应允,发来几组画作供我挑选,盛情可感。翻阅本书,你会感到,若没有李津先生的画,本书会比现在逊色许多。
乙未吉羊,时在惊蛰,曹亚瑟识于中州之小鲜馆
《四月春膳》是一本闲雅有趣的饮馔小札。作者曹亚瑟查阅过大量的笔记史料,辑录了上百条与饮食相关的诗文,在此基础上信笔成篇,谈春膳、品火锅、议厨娘、尝夜市,描摹古今各色风味,捡拾雅人名士馂馐,别出机杼,显示了不一样的眼光。书中还插入画家李津活色生香的美食画卷,相得益彰。
知名媒体人,翻阅笔记史料,辑录饮食诗文典故,以闲雅之笔,书写活色生香的饕餮故事。
《四月春膳》是作者曹亚瑟最新的饮食随笔。他查阅过大量的历代笔记史料,辑录了上百条与饮食相关的札记、史料,陆续写成了一些饮馔小札,旨在描摹古今各色风味,捡拾雅人名士馂馐,有故事,有温情,有趣味,为读者展现美食背后精彩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