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草木光阴(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华诚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十二秒鸟鸣

四日,清明之日。六时许,被声音叫醒,晨曦从窗帘上洒进屋,鸟群在遥远的树梢上啼叫,却仿佛就在窗外。各种鸟鸣,丰富极了。它们是如此亲切与熟悉。不请自来,如晤旧友。在乡下住着,夜的眠床舒适,贴合人的神经,常常是一夜无梦到天明。天明了,叫醒我的可能是母亲在厨房里生火腾起的炊烟,可能是来去纷繁的鸟鸣,可能是山谷里的伐木声,唯一不可能的,是梦想。

旧时堂前燕,年年到春天,吃早饭时,就会飞进屋来,不避人地在楼板下啼叫。啼叫的话语,据舅舅说是:不要你的油,不要你的盐,只借你一处墙壁住住。春燕年年衔泥来筑,老屋里筑起十几个燕窝,错落有致。雏燕新出,大鸟小鸟叽叽喳喳欢叫,过些日子,鹅黄的小嘴探出窝外,接取归来的大鸟嘴中衔着的小虫,这一幕,让小孩子伸长脖子,在楼板底下看得有趣。再过些时日,小燕学飞,跌跌撞撞,再过些时日,来去自如,早出晚归,春去也。

早饭过后,友人从日本奈良发来一张图片,是那里的梯田,题目写的是“飞鸟稻渊”。飞鸟是地名,也是时间,不是我在屋外看到的飞鸟。稻渊就是梯田吧——图片上,梯田层层叠叠,前景是一片油菜花,这却与我的故乡是一样的。此时,屋前田野,油菜花开得浪漫,却并不是连绵不断,而是这里一块,那里一撩,又间杂一些紫云英。紫云英这些年没有人种了,只有我们还在稻田里撒一些种,蓬勃地长出来,做绿肥。这样的种田法,是墨守成规,然而也无妨。便是屋前的鸟鸣也是墨守成规的样子,它们就那样叫着,仿佛从来也没有变过——

啾——啾——啾。

清明——归啾。

清明——归啾。

鸟的品种确实非常多,音色混杂,各有不同。大太阳,我坐在门前桂花树下,喝明前的奉化曲毫茶。阳光洒在大地上,我却落了一肩的油菜花粉。其实也不只是油菜花粉,更有蓬蘩花粉、紫花地丁花粉、梨花粉、李花粉、海棠花粉,甚至是青菜花粉。青菜花,我摘了一小把,插在空啤酒瓶里,搁在桌上,喝茶的时候顺便看花。

我忘了带望远镜回来——这会儿,几只小小的雀,头褐腹白,轻灵小巧地站在菜园的篱笆上腾挪跳跃。一只粗嗓子的大鸟站在高高的栗子树梢上叫。两只喜鹊一前一后地掠过菜园。那个小菜园里已经种了十六棵辣椒苗与四棵番茄苗。那是父亲从县城买的,一元一棵,他已经把它们安顿在了土地里。

两只母鸡咕咕咕,在菜园篱笆外边啄食雷公竹的笋壳。前一天我与父亲一起上山挖笋,挖的是大笋,泥里白。今日中午便吃雪菜炒笋片,昨日中午是吃咸肉炖笋块,都好极了。笋是春天的妙物,其滋味鲜美,鲜得不可方物。  父亲拎了一桶水,去菜园里浇辣椒苗与番茄苗。我安静下来,听着五十米开外那棵栗子树梢上的鸟鸣,觉得清晰,如在耳边。于是打开手机上的录音软件,录了一段鸟鸣。这样随意地录了十二秒,重听时发现,居然澄澈得像是黑胶唱片里淌出来的一样!

我一遍遍重听,并思想着,能把这十二秒的鸟鸣用邮件分享给谁。呆坐了一会儿,手机屏幕上就又渐渐地落了一层黄色的花粉。

P2-5

作者简介
周华诚,作家,影像记录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理事。文创品牌“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浙江省作协“新荷人才”实力作家。出版作品有:散文集《一饭一世界》《西湖时光:遇见24节气》《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等,中短篇小说集《我有一座城》《没人知道你在寻找什么》,影像书《小世界》《爱比技巧更重要》等十余种,有作品被翻译成韩文、英文、阿拉伯文。作品《父亲的水稻田》入选黄山靠前摄影节。新作品《草木滋味》《造物之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
后记

我是有故乡的人,故乡是一个人的身份证,不管你走得多远,不管你做什么,故乡都会在你心里占据一片天空。

我从故乡远远地离开,许多年后,我又重新靠近它,亲近它。

这些年,常听见有人说,故乡在荒芜,故乡在沦陷。但大家只是限于感叹,鲜有人真去为它做一点什么。我想,如果大家能重新回到故乡,大约故乡也不会是这样的空虚着了。然而现实的悖论也正在于此:从前的故乡,我们还回得去吗?

好在,我的父亲母亲还在故乡。

我的根,也还在故乡。

在乡下种田之后,我出版了《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和《草木滋味》两本跟村庄有关的书,也有朋友建议,是不是可以为孩子们出一本绘本书。通过这样一个绘本,把故乡的风景、四时的劳作都呈现出来,让很少接触到土地的孩子们,能从中获知关于田野的秘密。

那么,找谁来画是个问题。直到有一天,很意外地看到金雪的作品,我一愣,就是她了!

金雪并未到过我的村庄,但是她常常会借美妙的笔触,描绘下我们在稻田劳作的场景。很多画面,真是美。那些作品,也使我重新审视我的村庄,以及草木与光阴。

现在,这本书完成了。

我想把它献给我的父亲母亲,也献给每一位离开了故乡的人。因为,它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故乡,不管你走得多远,你永远是故乡的孩子。

目录

 十二秒鸟鸣

 斜风细兩

 安静的春天

 开耕

 耙田

 一幅水墨画

 牛的暗号

 黄牛呀,水牛呀

 铁牛

 布秧

 田荡

 秧盆

 旱地育秋

 分秧

 插秧

 孩子,别怕

 脚下一滑

 插秧歌

 落在后面

 一个人,在田间

 稻田静谧

 乡下的日子

 从清晨到黄昏

 一袭烟雨

 田埂上的父亲

 和草木在一起

 村庄从草叶尖上醒来

 童年

 隐身入禾苗

 乡下的哲学

 水车

 农人的四季

 穿过稻田

 稻田的小旅行

 仿佛跟世界捉了一个迷藏

 那时我们多么向往长大

 温暖的稻草垛

 收割

 掼桶脱粒

 孤独的农人

 稻草

 土地的回报

 拾稻穗的人

 满載而归

 总是会想起那样一些黄昏

 跟怎样的人打交道,就会慢慢变成怎样的人

 晾晒谷子,就像翻阅一本书

 收割后的田野

 暧暧远人村

 蹑手蹑脚的人

 太阳落山,露水还没有冒出来

 月亮地里

 好天气求之不得

 风车的秘密

 称稻谷

 乡下的童

 悠远的歌

 静静地吃一碗饭

 晨霜

 板桥上的冬天

 土地的秘密

 温暖的稻草

 田野里

 门外的风景

 秋水已瘦

 渐渐地离开了村庄

 村庄的黄昏

后记

附录

 一、《耕织图·耕图》

 二、《瑞谷图》

序言

劳作的意义

故乡不只是用来怀念的

孩子们成群结队满村子乱跑的情景不见了。

哪怕是周末,村庄也是静悄悄的。

没有摇着拨浪鼓卖小玩意儿的货担郎,没有走村串户的木匠、箍桶匠与赶公猪的人,没有抬着嫁妆吹吹打打的长长队伍,也没有人穿着蓑衣赶着牛从细雨中走来。

村庄寂静得可疑。显而易见,我们的村庄正在发生着深深的变化。房子变得高大,道路变得平坦。新农村建设使得村庄变得新起来,但是这仍无法阻止村庄里的人越来越少的趋势。

这就是现在的村庄,每一次回到我的村庄里去,我都觉得眼前景象可疑。

同样可疑的还有春节—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到处都是衣着光鲜、面容陌生的返乡人。

明明都是这个村庄的村民,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会消失,像一滴水消失在大海中。

我在浙西衙州常山县天马街道一个叫作五联村的地方长大。

每天上学要从广阔的田野间穿过,闻着稻花和油菜花的芳香,农忙时和父母一样挽起裤脚下田,一个暑假下来整个人晒得黝黑。

当我因为插秧、割稻而腰酸背痛、苦不堪言之时,父母的告诫就在耳边响起:“你看,如果不好好读书,就只有一辈子种田。”

好啊,那就咬牙,努力读书。

十六岁,我终于离开村庄,考上了省城的学校,后来又留在了城市工作,从此不用当农民。

后来,每一次回到村庄,我都发现村庄在变得陌生。

我们以前读书,看到古诗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牧童遥指杏花村”,“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觉得这是中国的农村,江南的农村。

现在,这样的情景已经没有了。

村民们离开祖祖辈辈熟悉的土地,转向陌生的城市和工厂谋生。土地似乎一夜之间被他们抛弃。可是如果死守土地,洒下无数汗水换回的收获,根本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

农民是自卑的,我的父亲当了一辈子农民,从来没有为自己是个农民而感到骄傲过。他和别人一样挥汗如雨,他能种出很好吃的水稻与青菜,但是他从来没有为此而自豪。

他们是被时代的列车抛弃的群体。这个社会不需要他们当农民了。但是,我们的村庄真的就应该变成这样吗?中国传统乡村延续数千年的生活方式,就要这样消逝了吗?

每一滴汗水,理应配得上那份骄傲

谁的故乡不在沦陷?但除了感叹,还应该做点儿什么。哪怕力量微小,改变不了世界,或许可以改变身边一点点。

乡村也不只是用来怀念的,需要大家一起去建设。

从二○一四年开始,我发起了“父亲的水稻田”活动,重新回到乡下老家,与父亲一起种一片水稻田。同时,我也用文字和图片来记录水稻的耕作与生长,记录一个村庄的变化。

因为下田,我和父亲之间的共同话题多了起来,我开始慢慢懂得父亲。

父亲高中毕业,有点文化,当过几十年农村电工。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土地。他和我母亲一起,在土地上艰辛劳作,先后把三个子女送进学校,送进了城市。

十多年前,我就希望父母跟着我们一起到城市生活。我觉得土地没有那么重要,如果父母为了生活过得更好,完全可以和我们一样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但他们不习惯,也不愿意。我也不理解,为此我们还发生过争论——在我看来,家里那点田地,扔了不足惜。父亲却看得比什么都重。

当我重新回到稻田,重新洒下汗水劳作,重新耕耘与收获的时候,我与土地之间那种断裂的联系终于又重新建立起来了。

一同建立起来的,还有我对父亲的理解。同时,我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在慢慢地发生改变。我不再认为城市是更好的生活地点,我也不再认为从事其他任何职业比当农民更值得骄傲。

农民和村庄,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是被掩盖、被遮蔽的。农民的劳作价值是被忽视的,被极大低估了。

如果我不为当农民的父亲以及更多的农民父亲们说话,还有谁能为他们说话?

因为“父亲的水稻田”这个“乡村实验项目”,许许多多的城市人来到我们家的水稻田。

春天,大家挽起裤脚下田,一起插秧;秋天,大家扛出沉重的打稻机,一起用镰刀割稻。

这些活儿不要说孩子们.就是很多成年人都没有体验过。只有直接接触土地,才会深刻感受到劳作的辛苦、粮食的得之不易。

我们的孩子,还能认识粮食吗?

种田在这个时代似乎是一件有些可笑的事,尤其是单家独户的小农种田,愈加显得不合时宜,种田注定是要亏本的。

这是一项笨拙的劳动。其实很多手工活计也都是如此,都是笨拙的劳动。

一个绣娘可能要花两三年才能绣完一件作品;一个篾匠终其一生也做不了多少竹篮;一个农民,一辈子又能插多少秧呢?

这些笨拙的劳动者,最可惜的,不是他们做不了多大的事,而是即便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却仍然被时代所抛弃。  时代像列火车跑得太快,笨拙的人跑丢了鞋,仍然赶不上它。

但,这恰恰是我来做“父亲的水稻田”这件事的初衷所在。

从春到秋,我想记录下水稻耕种的过程,我想体会父辈在劳作中的艰辛与汗水。我想把这样的劳作与耕种,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以及城市里的人们。

二〇一六年,我那本关于稻田的书——《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

那本书是我写给父亲和村庄的,更是写给城市,写给孩子的。

或许再过十年,当这些年老的农民也不得不离开土地的时候,我们的水稻田都会荒芜,长满野草。

因为没有一个年轻人能真正继承父辈们的种田手艺。

城市里的孩子,他们双脚接触不到真正的土地。传统的中国农耕文化正在快速地消失,即使是农村的孩子,他们也不会种田了。

时代终究会朝前发展,而劳作的意义永恒。

当我蹲在稻田中间,注视一株水稻的花时;当我趴在野草中,观察一只纤弱的豆娘起起落落时;当我在稻禾中间汗落如雨,或当我品尝着自己劳作所获的大米时——我发现,生活本来如此简单而美好。

内容推荐

当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离家已久的你是否还记得家乡的稻田、草垛和牛背上的牧童?

故乡是一代人的记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人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的迁徙,从农村到城市,从泥土到霓虹。故乡的草木光阴,是一代人与土地、父辈、家乡的记忆。在《草木光阴(精)》中,周华诚用温柔的文字记忆自己与故乡土地的岁月、四季耕种、旧时风景、乡村慢生活,并配上金雪绘制的水墨插画,让人沉醉其中,向往田园。这样的生活,可能是你从未经历的,也可能是远在都市的你早已淡忘了的。故乡的墙畔花草皆是故人,浮云流水自有真情,这是作者满怀深情献给家乡的一首童谣。

编辑推荐

“深圳好书月”百佳好书《草木滋味》姊妹篇;重归田园的城市作家周华诚新作!

68篇隽永的散文如同浙西暖湿的微风,超过60幅清新烂漫的手绘插图带你领略乡村的四时之景;

现代的焦虑来自对土地的梳理,《草木光阴(精)》带你找回既远且近的故乡记忆,亲近稻田的四时光阴;

独立日“在野Wildling”系列新书首发,专注自然与博物;

为传统保留一块“自留地”,中央电视台、《新华每日电讯》、《新周刊》、《北京青年报》、新浪网、人民网、凤凰网等近百家媒体关注报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