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为“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第二轮规划教材)”之一,依照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本书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医学培训和自学用书。 目录 章 绪论 节 中西医结合的概述 一、“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及其来历 二、中西医结合的含义 三、中两医结合的意义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简史 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 二、中西医汇通派形成时期 三、中西医结合研究期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 一、创造条件时期 二、“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提出 三、“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形成 四、“中西医结合并重”方针的发展 第二章 中西医学差异 节 中西医文化背景差异 一、西医学文化背景 二、中医学文化背景 第二节 认知方法差异 一、西医学认知方法 二、中医学认知方法 第三节 生理、病理学差异 一、中西医生理学差异 二、中西医病理学差异 第四节 诊断、治疗学差异 一、中西医诊断学差异 二、中西医治疗学差异 第五节 医学模式差异 一、西医学模式及其演变 二、中医学模式及其意义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 节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方法 一、机能学研究方法 二、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形态学研究方法 三、医学免疫学研究方法 四、生物化学研究方法 五、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态学研究方法 六、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七、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 八、细胞模型与模式生物的应用 九、中药化学研究方法 十、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原则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方法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 节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成果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物质基础已部分阐明 二、藏象学说的物质基础已基本阐明 三、气的实质已部分阐明 四、经络功能、实质的多方位研究正在继续 五、中西医病因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通约性和互补性 六、四诊的客观化研究成果显著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成果 一、传染病 二、内科疾病 三、外科疾病 四、妇科疾病 五、儿科疾病 六、针刺麻醉 第五章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模式 节 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模式 一、病证结合中的“病”“证”关系 二、病证结合模式的应用 三、病证结合模式的意义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模式 一、宏观微观结合模式 二、整体局部结合模式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一、从“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 二、中西药有机结合模式 第六章 中西医结合的新概念 节 微观辨证 第二节 隐潜性证 第三节 生理性肾虚 第四节 菌毒并治 第五节 高原瘀血证 第六节 急性虚证 第七节 急瘀证 第八节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