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t郑淑杰,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2002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方面的教学和研发工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
\t张明浩,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社会性发展,主持人文社科项目“学前儿童欺负行为的发展轨迹及预防研究”、山东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农村学前儿童欺负行为发展轨迹及预防研究”及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在《科学通报》《心理发展与教育》上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t绪论
\t一 研究背景
\t二 研究方法
\t章 同伴团体
\t节 文献综述
\t一 概念界定
\t二 同伴团体特征
\t三 同伴团体功用的理论依据
\t四 实证研究
\t五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t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t一 参与团体的人数
\t二 同伴团体结构
\t三 同伴团体规模
\t四 个体在团体中的地位
\t五 同伴团体的稳定性
\t六 同伴团体对个体社会适应的影响
\t第二章 亲子关系
\t节 文献综述
\t一 亲子关系概念及其特征
\t二 亲子关系维度
\t三 双向共建的亲子关系
\t四 亲子关系的功能
\t五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t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t一 亲子关系发展趋势
\t二 亲子关系的社会适应功能
\t第三章 同伴关系
\t节 文献综述
\t一 社会测量
\t二 同伴接纳和拒绝的影响因素
\t三 同伴地位与后期发展
\t四 友谊的适应功能
\t五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t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t一 同伴地位
\t二 友谊类型
\t附录
\t附录A 同伴团体提名
\t附录B 班级戏剧
\t附录C 教师评价量表
\t附录D 人际关系问卷
\t附录E
\t附录F
\t附录G
内容推荐 本书稿主要涉及青少年(初中生)三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同伴群体、友谊和亲子关系,描述这三个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探究人际关系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社会适应行为包括:内隐问题——孤独、抑郁、退缩;外显问题——攻击、违纪;学业成绩、社会能力。使用SCM软件区分同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