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授徒兴学
孔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足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可就是不被诸侯接纳。虽经年累月奔波,却四处碰壁。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教育事业上,他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孔子弟子多达三干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成为各国栋梁。对于前来读书的学生,孔子只需他们送上一束干肉作为学费。
有人问他:“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您去培养呢?”孔子说:“实施教育应该‘有教无类’,不管是富翁还是穷人,是官家子弟还是普通百姓,是古稀老人还是年轻后生,都应该一视同仁,大家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在课堂上因材施教,给学生恰到好处的点拨,让学生个个开动脑筋,发掘出自己的才华。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就是有用的人才。
时间一长,孔子办学的名声越来越大,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有人向孔子请教:“为什么您的学生都比较擅长思考?您是怎样教育他们的?”
孔子回答道:“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地步,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地步,先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暂时不要往下教了。”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老师,颜回为人怎么样?”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超过了我。”“那子贡呢?”“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那子路,子路呢?”“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胜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躬身作揖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跟着老师您学习呢?”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虽然很仁慈,但有时过分的仁慈导致他变得一味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情的正确决断,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双。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子路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子张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其他人共处,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孔子最后总结道:“这就是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学生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认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就不敢在我面前随便说话。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这个国家,只需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又问:“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三年时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要等待高明的君子了。”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孔子又问:“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原本在弹瑟,听到孔子的询问,他连忙停止弹奏,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志向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晚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了。我愿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最后。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就不是国家呢?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如果公西华只能做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孔子所教的学生中,有的比较富有,有的比较贫穷,子路就是较穷的一个。但他心态好,学习认真,受到孔子的赏识。孔子夸奖他:“穿着破旧的棉袍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却不感到羞耻的,恐怕只有子路吧?不嫉妒,不贪求,有这样品行的人,怎么会干不好事呢?”子路谦虚地说:“和有钱的人在一起,我其实根本不在意,也不自卑。我想,穷点又有什么呢?如果去和人家攀比,就会局促不安,心情无法平静,也就学不好知识了。”孔子当着其他学生的面,进一步鼓励子路:“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但还不够,还要在道德上进一步完善自己,因为德行的修持是没有止境的。”
孔子的办学是成功的,他门下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孔子因而也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被尊为“至圣”“素王”和“文圣”。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