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章 草原基本状况
节 草原的概念
一、什么是草原
二、草原的形成与发展
三、草原生态系统及其内涵
第二节 草原概况
一、世界草原概况
二、世界草原分布
三、中国草原概况
四、中国草原的分布
第三节 草原的功能与作用
一、草原的生态功能
二、草原的经济功能
三、草原的文化功能
第二章 中国草原的类型与特点
节 草原的分类方法与基本标准
一、草原分类的主要方法
二、草原分类的基本标准
第二节 中国草原的分类
一、草原分类原则
二、中国草原的类型(18类)
第三节 中国草原类型的特点
一、草原的地带性特点
二、草原的区域性特点
三、草原的系统性特点
第四节 中国草原的几种主要类型介绍
一、高寒草甸类
二、高寒草原类
三、温性草原类
四、温性荒漠类
五、低地草甸类
六、山地草甸类
七、温性荒漠草原类
八、暖性草丛类
九、热性灌草丛类
第三章 草原资源与评价
节 草原资源
一、草原资源的概念
二、草原资源的组成
第二节 草原环境资源
一、光热资源
二、草原水资源
三、土壤资源
四、草原风力资源
第三节 草原生物资源
一、草原植物资源
二、草原动物资源
三、草原微生物资源
第四节 草原资源评价
一、草原健康评价
二、草原植物饲用价值评价
三、草原生产力评价
四、家畜载畜量评价
第四章 草原退化及成因
节 草原退化的概念
一、概念
二、主要表现
三、退化阶段
第二节 草原退化的类型
一、草原退化分类
二、草原退化分级
第三节 我国草原退化现状
一、草原数量减少
二、草原质量不断下降
三、草原生态环境变劣
四、草原生态功能降低
第四节 草原退化的成因
一、成因
二、机理
第五章 草原灾害
节 草原灾害的主要类型
一、自然灾害
二、人为灾害
三、复合型灾害
第二节 草原气象灾害发生情况
一、草原雪灾
二、草原旱灾
三、草原火灾
第三节 草原生物灾害发生情况
一、草原鼠害
二、草原病虫害
第六章 草原保护与利用
节 草原保护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稳定
二、提高草原生产力
三、实现草畜平衡
第二节 草原保护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一、天然草原的围栏封育
二、天然草原的人工改良
三、放牧利用管理
四、人工草地建植与利用
五、草原灾害的技术防控
第七章 草原生态工程建设
节 草原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第二节 草原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第三节 草原工程项目简介
一、退牧还草工程
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三、京风沙源治理工程
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五、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六、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工程
七、草原鼠虫害治理项目
八、飞播牧草项目
九、牧草保种项目
十、草原防火工程
十一、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项目
第八章 草原法律法规与政策
节 草原法律法规体系
一、草原法律法规体系概况
二、《草原法》的主要内容
三、《草原司法解释》
第二节 草原政策
一、草原保护政策概述
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
三、《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五、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
第九章 草原科技与教育
节 草原科技教育队伍
一、科研机构与队伍
二、专业教育机构与队伍
第二节 草原科技教育的主要成果
一、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新品种培育
二、草原保护与培育改良系统理论技术
三、草原区域规划与综合治理模式
四、国家草原遥感监测体系建立
五、草原教育科技主要获奖成果
第十章 中国主要草原
节 呼伦贝尔草原
一、地理位置
二、草原特征
第二节 锡林郭勒草原
一、地理位置
二、草原特征
第三节 科尔沁草原
一、地理位置
二、草原特征
第四节 巴音布鲁克草原
一、地理位置
二、草原特征
第五节 伊犁草原
一、地理位置
二、草原特征
第六节 阿勒泰草原
一、地理位置
二、草原特征
第七节 三江源草原
一、地理位置
二、草原特征
第八节 青海环湖草原
一、地理位置
二、草原特征
第九节 甘南草原
一、地理位置
二、草原特征
第十节 祁连山草原
一、地理位置
二、草原特征
第十一节 若尔盖草原
一、地理位置
二、草原特征
第十二节 那曲草原
一、地理位置
二、草原特征
第十三节 迪庆草原
一、地理位置
二、草原特征
第十四节 湖南南山人工草地
一、地理位置
二、草地特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