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冢奇景
我下了汽车,跟着感觉,沿着河岸向南面的大杨庄走。
大杨庄——一个陌生而又亲切的地方,它是我闲暇的念挂,心中的圣地。这里长眠着我的干爸和两个干妈。干爸叫杨静波,大干妈叫金文静,小干妈叫陈雅静。我敬仰他们,崇拜他们,他们也喜欢我,待我就像亲生儿子。
认识他们要感谢我的老师。是老师把我带进他的家庭,带进他的生活,带我进入干爸干妈的内心世界。
老师叫杨福康,家住润城,师范毕业后就分配到我们村当小学老师。在我的记忆中,杨老师知识丰富,肚子里装的故事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而且个个精彩。上小学时,我最喜欢上的就是杨老师的语文课。每次授课内容结束,只要有余暇,老师都会讲一个故事。这是我们全班三十几个同学最专心的时候,大家的小耳朵支得尖尖的,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下来的声音都能听到。下课铃响了好久,同学们都不肯起立,哪怕饭不吃,也要把故事听完。那时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最恨的就是那个打下课钟的人。
杨福康老师既能教语文又能教算术,还能教音乐。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那台方匣子机器。每当上音乐课时,只见他把匣子的方盖掀开,握住摇把“咕噜噜”地摇一通,那里面立马就有人唱起歌来,有男也有女,特别好听。这常常把我们这群乡下孩子惊得不行,下课了还围着机器不肯离开,想要看个明白。不清楚那些唱歌的男女是怎么爬进去的,也不知道他们吃不吃饭,喝不喝水。
老师教我教得久了,与我就越发亲近起来,放学时常常把我叫进办公室给他打下手,做小老师,让我对照自己做的算术题给同学们打钩打叉。
记得是一九六六年的四五月间,我批完作业,拎起书包要回家。
“想不想到城里去玩?”老师拉住我,笑着问。
“去润城?好啊!”我想都没想。
过了几天,老师进村家访,就这事与我父母商量。父母听老师说他喜欢我,要带我进城长见识,激动得好几个晚上都没能睡好觉。
这年暑假,老师真的将我带到了润城。那时,老师血气方刚,虚龄才二十六。
逝者如斯,转眼间,老师已七十有余。二〇一五年冬天,他不慎摔了一跤,出院后就再没能独立行走,讲话也吐字不清。二〇一六年三月下旬,远在美国加州的老师听说我要去连云港,特地让师母发邮件,后来又打电话,要我顺路代他们去看看长眠于苏中平原的干爸干妈。
四月初的苏中平原上充满活力,到处是生机!
大路边,一棵棵挺拔的水杉像塔一样列队耸立着,满树碧绿,鲜得滴翠;河岸旁,一排排整齐的水柳枝条倒垂,如水袖万千,婆娑婀娜。空中白鸽盘旋,河面上紫燕飞掠。无际的田野上,绿叶油亮的麦子蓬勃向上,精神地挺着身子;成方成块的油菜花,金灿灿的亮得闪眼,一直通向天际。怒放的花海里,蜜蜂嗡嗡,蝴蝶翩翩。微风吹过,浓郁的香气铺天盖地,令人酥醉迷离。
我站住了,多年未来,一望无际的平原突然就改变了模样,纵纵横横的河渠,方方正正的田块,欣欣向荣的村庄,让我这外乡人迷糊了,搞不清究竟该沿哪条河岸走。
右边的岔道上过来一个扛着锄头的老农民,他头发花白,黑红的脸上爬满蚯蚓粗细的皱纹。
“大伯,请问大杨庄怎么走?”
“大杨庄?”老人停住脚,上下打量起我,“这里就是大杨庄。”
“我想到杨家祖坟去一下,可路记不清了,不知该走哪个圩。”我满脸歉意。
“你是杨家后辈?”老人眯起眼望着我。
“我……我……我是他后辈的朋友。”
“后辈的朋友?”老人撩起敞着的衣襟抹了下脸,“你说的是哪个杨家?”
“哪个杨家?”我愣住了,“就是住在江南润城,有两个女人的。”
“你说的该不是大杨家,叫杨静波的吧?”
“对,对,就叫杨静波!”
“他是村东首大房杨家的。”老人十分肯定。
“大房杨家?”
“大房杨家。老杨家祖先在泰州是响当当的大户,方圆百里无人不晓。他家爷爷辈养了三个儿子两个姑娘,杨静波是老二家的长子。”
“那他家的祖坟应该就在前面了?”
“过了这个村子,一直往前走的那条圩就是,那可是个风水宝地,尽出些奇事。”
杨家祖坟位于大杨庄南面一里多路的大圩中间,它中间隆起,后高前低,是一座半月形的土丘。站在丘顶望出去,东面和南面不远处是互通交汇的河渠。脚下是数十个依辈分呈扇形层层展开的坟茔。(P1-2)
金童,原名徐金通,江苏丹徒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始从事教育工作,历任教师、教导主任、校长。1994年改行从政,辗转多个乡镇后调入机关,任镇江市丹徒区侨联办公室主任。出版长篇小说《龙山往事》。
读《润城往事》,享文化饕餮
认识金童先生纯属偶然,那是二〇一三年下半年由南京大学文学院组织的一次钟山足游,友人邀我们吃饭,席间遇上先生。其着装清爽顺眼,黑皮鞋,红领带,得体的休闲外套,给人的初步印象是温文尔雅,举止亲和。几杯酒下肚,先生文采激情渐现,妙语连珠,方知先生儒雅中更有豪爽。桌上数友谈及先生“往事系列”之《龙山往事》,颇多赞词,我因未曾阅读,无以为应。闲暇时偶磕凤凰网,发现果有其作,且读者弥众,近至宁沪,远达京陕,赞美之词甚多。暇间浏览,果觉眼前一亮,其作构思精巧,乡土气息浓厚,人物形象生动,风土人情鲜活,情节曲折,典故离奇,渐渐不忍释手,爱之甚之。后先生来电日此书将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邀我为其作序。斟酌多时,感其人品情商,遂欣然从命。不想从此交往日密,感情益近,以致相见恨晚。
猴年仲夏,先生邮件报喜,“往事系列”之《润城往事》一稿修改搁笔,要我“斧正”。我被先生的多产所感动,于是立即打开电脑,欲一睹为快。谁知从此欲罢不能,通宵达旦直至卷终。面对先生新作,闭卷沉思,书中人物无不历历在目,加之故事情节跌宕,人物命运多舛,致使心潮久久难平,不吐不快,于是决意命笔。
《润城往事》通过对主人公杨静波和金文静、陈雅静姐妹舍生忘死革命经历和爱情纠葛的描写,讴歌了老一辈革命者胸怀理想,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高尚情怀,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行动进行了反思。
《润城往事》,一部展示时代正能量的大作。
确立理想和信念,并为此奋斗终生是小说的主题。书中的主人公杨静波、金文静、陈雅静走向革命的路途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都胸怀理想,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看后令人振奋。
“揣着热血为理想,共产主义驻我心,寻梦而去哪怕踏恶浪险径。”这是男主人公杨静波在取得敌人的江防情报后唱给身负重伤的战友听的歌,短短的三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追求。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是舍命闯虎穴,还是带领妻儿远避国外享受优越生活?杨静波毅然选择了前者,选择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其话语尽抒胸臆,“为了改变这苦难深重国家的命运,为了那些在贫病饥寒中挣扎的人民,为了我们的理想,为了明天,遵照组织的要求我必须留下,我必须放下一切,与我的朋友们一起去努力,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杨静波一生坚守自己的信念,践行自己的信念,下放务农后仍把为集体、为人民服务作为己任,这从他日常的举动作为中就可见一斑。
女主人公陈雅静出身豪门,自幼生活充裕无忧,她追随丈夫加入革命组织后,信念坚定,勇于历险,时时事事都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其话语振聋发聩,“从延安回来的那一刻,我就已成为一个党国的叛逆者。我在选择光明,选择自由,选择重新认识丈夫、追随丈夫的时候,也选择了荆棘,选择了死亡。”在得知丈夫就要孤身赴虎穴生死难卜的时候,她毅然来到润城,来到丈夫身边,支持丈夫,携手同行。其言语感人至深,表达了她不畏牺牲,意志坚定,为革命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崇高精神。“我问你,为什么站在地狱门口,站在刀尖上的时候你拉着我,可炼狱之火真正到来时却只身前往,这公平吗?组织需要你,难道就不需要我?你是党员,我也是党员,你为什么不带着我,挽上我一道向前?”陈雅静与丈夫心心相印,夫唱妇随,窃情报、破密码、除叛徒,只身赴特务窝巢平暴,完成了党和组织交给的各项艰巨任务。她外表美,内心更美,其坚强的性格,坚定的信念,遇到艰险挺身而出的精神令人赞叹。
书中还描写了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宋媛媛。她是我党秘密战线上的一位无名英雄,在书中未正面出现,但她因坚守革命信仰而不屈的形象同样栩栩如生,叫我们敬仰。宋媛媛因受诬陷株连而身陷囹圄,面对刑场仍矢志不渝,至死都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赤诚,“我是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追求党,热爱党,忠于党,坚信它的正确,它的伟大,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女儿……你要告诉她,不能因为母亲不明的离世而自卑,不能因为母亲不公的冤屈而厌世。她得勇敢自信地活着,堂堂正正地做人,正正派派地做事。告诉我们的宝贝,她的母亲曾有过坚定的信仰,为曾是一名共产党党员而激动。她也曾担惊受怕,历经千险,九死一生,为新中国的成立呕心沥血。你告诉她,新中国的坦途上有她母亲垒放的基石,新中国飘扬的红旗上有她母亲赤诚的鲜血!”其话语掷地有声,促人深思,予人坚强,催人奋进。
围绕主题,爱国情愫贯穿始终。小说在刻画众多正面形象的同时,对许多次要人物也进行了描写,尤其是陈雅静的父母等人年老旅居海外后产生的绵绵思乡之情,虽着墨不多却真切生动。
陈老夫人——陈雅静的母亲,一生礼佛,终生跪拜。她在丈夫离世、两个女儿杳无音信时,思念故土、思念家乡的心情一天比一天迫切。为了寻找失散的女儿,客居他乡的老人日日拜佛祈祷,月月请人写信,经年累月,不计辛劳,彼言彼心彼情跃然纸上,“我的孩子,你们的爸爸已经撒手归西,临行前,他叮嘱我,一定要将他埋在高山之巅,魂兮归去,他要西望。他要越过宽阔的大洋,看着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面对孤居海外的窘境,老人心灰意冷,感慨万分,“举目苍天,明月再圆,但它照耀的不是自己的故土;俯首眼前,山水再绿,可它粉饰的不是自己的家乡。”
陈雅静的父亲陈老先生,那个“举戟中原,华夏长碑遗有庶名;卧榻南峰,异邦册卷徒剩嗟声”的长者,蛰居美国后,听广播新闻时只听中国的内容,打开报纸也只寻国内的事儿,而且得了一种怪病——中国压迫症。由此可见,老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是多么偏执,多么痴情!
高鹏飞——杨静波在法务部工作时的上司,他在美国见到探亲的主人公一行时所说的话更是叫人唏嘘不已,“说来你们也许不信,许多人几十年后还念念不忘家乡的一碗面条、一碟小菜、一只猪爪。其实他们并不是恋吃、好嘴,而是一种情愫,一种永远放不下、割不断的故乡情怀。”他还说,“虽然我们已远离政治,远离祖国,可闭上眼睛,破碎的梦里还常常出现那些当年的地方,陈年的往事,醒来时半天都回不过神来,徒生悲伤。”
面对此语此情,我们只有扼腕,只有叹息,被他们痴情祖国,念念不忘故土的举止言行所感动。
男主人公的话语更是言简意赅,拳拳赤子之心溢于言表,叫人动容,“假使我们走了,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她(牺牲的战友)就成了孤魂野鬼,谁来给她上坟,谁来陪伴她的英灵,守护她的英灵?”杨静波不舍的是战友,留恋的是故乡,是祖国。这从他在儿、媳赴美定居前的饯行家宴上嘱咐的话中就可看出端倪,“今后,你俩与这里将远隔千山万水,可你们千万不能忘了曾经养育过你们的这片土地,不要忘了自己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要记住你们的朋友,记住今天在座各位的祝福。你们是中国人,你们的根在中国!”
作者更是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表达着心中对伟大祖国壮丽山河强烈的深深的爱,“九泉之下的老人啊,尽管他与我们追随的理念不同,信仰不同,以至于客居番土,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故乡。美国再好,毕竟是异国他乡。他心中留恋的是流传在中原大地上金戈铁马的帝王雄风,脑中萦绕的是九曲黄河一泻千里的澎湃涛声。他希望看到逶迤奇骏的紫金山上的绚烂日出,看到见证沧桑荣辱的黄浦江畔的林立高楼,期盼着有一天魂落桑梓,叶落归根!”
《润城往事》,一支感人的真挚爱情的颂歌。
爱情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继续。小说中描写了长幼数对人的爱情,他们牵手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分别给读者带来欣喜、快乐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失望、伤痛和遗憾,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男女主……
纠葛一下推到了前台,人们迅速产生了拨开云雾见真相的欲望。
“鲁地惊魂”将读者带到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为了取得与鲁西南地区八路军部队的联系,形成苏中、苏北与山东互为犄角,互为支撑的战略目标,初到苏中的程、苏司令派遣杨静波赴山东完成送信任务。小说从此一波三折,像过山车一样将读者甩得心惊肉跳。 无论是“李庄集训”时遇上诈死的杜鹃、接头的曹悦,还是“相依长夜”中金文静的失踪,“电闪雷鸣”里披头散发、一脸凶狠的持枪雅静的出现,抑或是后面的“受命锄奸”“狱中邂逅”“喋血情报”“古城平暴”等部分的描写。小说在看似平常的叙事中突然奇峰迭起,将故事情节屡屡推向极致。一回回山重水复,一次次柳暗花明,使读者在惊心动魄中忐忑始终,欲罢不能。
美食亮眼,趣味性强。打开书卷,各种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纷至沓来,数不胜数。中餐、西餐形神具备,颜色搭配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仿佛一部专门介绍美味食谱的影像资料,将读者的味蕾攥吊得无以复加,以至于饥肠辘辘,欲一啖而后快。
让人眼花缭乱的是冷盘:山椒泡鸭蹼、孜香脆刀鱼、水煮江白虾、碳烤麻雀、酱香驴鞭、椒盐乳鸽、凉拌芫荽、芥汁海蜇、虾仁香菇、醋浸鹌鹑蛋……
令读者惊叹的是大煮干丝:“自如豆芽,细似发丝。它的四周衬着鸭肫丝、鸭肝丝、笋丝、豌豆嫩苗,上面整齐地放着火腿丝、木耳丝、蛋皮丝、鸡肉丝、海参丝、脆鳝丝、虾仁、蟹黄。”
叫食客垂涎的是白汁河豚:“盆内分两层齐头摆着六条尺余长的肉团团的胖河豚,上面蜷着六块颜色微深的晶亮亮的皮团,其下肉质洁白如霜,汤汁醇浓,香气扑鼻。它的四周傍着鲜冬笋片、火腿片、河蚌肉和嫩绿的三芽菜……”
最引起我们神往的是酒酿鲥鱼,书中描写道:“椭圆形的青玉瓷盘中,侧卧着一尾醇香浓浓的鲥鱼,乳白色的鱼汤上漂浮着一层淡黄色的鱼油,雪白的鱼身上撒着紫红色的火腿丁,嫩黄色的芦芽丁,褐红色的香菇丁,丝丝缕缕的红椒丝,青翠翠的香芹末……”
书中描写的美食还有很多:红火麻辣、嘎嘣脆的翘脚牛肉;香味浓郁、口感醇厚鲜美的肴肉;肉质肥厚、细嫩红亮的剁椒鱼头;通透莹洁、色泽润红的无骨猪头;古城西安的羊十道;润城监狱的“龙凤呈祥”“八仙相会”……不一而足。就连旧金山的西餐也是那样的诱人,色彩斑斓。人们的杯子里盛着的是“散发出一圈玫红色光晕的饮料”和“如烧酒样冲的威士忌咖啡”,喝的是“满嘴生津的蘑菇、虾仁、奶油蛤蛎汤”,吃的是“通体棕红油亮,膏肥肉足,鲜美无比的清蒸大海蟹”。
这是多么让人神往的美餐啊,具体、形象、诱人,连食客们的味觉感受都写得那样真切传神,令读者睹文而知味,满口生津。依照书中所描绘的美食集中烹饪,那端上来的绝对是一桌上乘的中西合璧,令人满嘴流香的美味佳肴!
性爱描写,吸睛煽情。小说中还有几段关于男女主人公性爱情景的描写,其手法声色交融,美妙绝伦,看得人心跳耳热,血脉贲张。这些情爱因素的加入,刺激了读者的感官,激起了人们的青春冲动,而且毫无做作迎合的痕迹,其与主题的融洽,与情节的契合堪称天衣无缝。
反思历史,思想性高。小说在后面的章节里还通过男主人公的所见所做所感,对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历次行动进行了直接大胆的反思,这一独到的叙写,使《润城往事》兼有了一般文学作品所没有的价值内涵,具备了更深的思想性和更高的艺术性。
这样说并不代表《润城往事》就没有提升和求精之处,其夫妻俩“执手同归”的唯美结局,梵门高僧们的禅意佛语,使作品在主题的表达上掺杂了淡淡的宿命思想;金文静、陈雅静姐妹俩,虽说举止行为等方面都各具个性,有血有肉,但内心活动描写与男主人公杨静波相比似有不足,这使她们的性格显得单薄了些。即便如此,这些因素的存在并不影响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品位。
罢笔之时,余兴未减,赘言四句,权当抛砖:
一个男神赴命,只身虎穴狼窝,险象环生,看情节跌宕起伏;
两位佳丽伴行,比肩烽烟征程,人真情深,凭故事风生水起;
情报除奸古玩,三教九流粉墨,次第登场,窥人生社会群相;
美颜美景美食,坚守执着抗争,人生感悟,赞信仰矢志不渝。
《润城往事》——一部真正的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唐璜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金童著的《润城往事》通过对主人公杨静波和金文静、陈雅静姐妹的革命经历与爱情纠葛的描写,歌颂了老一辈革命者坚贞不渝,忠于党、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书稿中通过童哥这个角色以第三人称对人物及故事进行讲述,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与可读性。
金童著的《润城往事》讲述了一个男神赴命,只身虎穴狼富,险象环生,看情节跌宕起伏;两位丽质伴行,比肩烽烟征程,人真情深,凭故事风生水起;情报除奸古玩,三教九浇粉墨,次第登场,窥人生社会群相;美颜美景美食,坚守执着抗争,人生感悟,赞信仰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