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洪莉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蓝天白云之下,遍地排列整齐的一捆捆麦秆圆卷,映射着耀眼的金辉。

下莱茵河地区水草丰盛,河溪遍布。利用溪流带动木转轮磨面,或利用风力带动风车磨面,最早就是在这里兴起的。风车磨面是古代人们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发明创造,将人们从抱碾子推磨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原始“机械化”生产。在中世纪,有磨坊的地方可算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磨坊主都算“土豪”。

德国人特别珍爱古老传统的东西。现在下莱茵河地区到处都保留有古老的风车磨坊,有的作为当地的历史文物景点,有的作为私家住宅,也有的地方甚至还在利用风车磨面,并用传统石炉烤制面包。这种地道的散发着淳厚香味的面包,比现代电烤炉烤出的面包更让德国人钟情。更多的地方是将风车改建为当地的小民俗博物馆,供人们参观怀旧。

我们小镇的山坡上也有一座矗立了两百多年的风车磨坊,现在是青少年野外郊游宿营的一个据点。在古老的风车磨坊里过夜,相信会让孩子们振奋神往。磨坊最顶层那问所有角度都有窗户的“全景房间”,被政府作为结婚登记处使用。有愿意在这个别致的地方注册结婚的可以事先预约并少付费用,届时政府官员会带着文件和公章来这里履行登记程序,宣布婚姻生效。我和我先生就是在这个磨坊顶层的“全景房间”里进行官方登记结婚的。这么童话般浪漫的事,我们当然不会错过。

金苹果与八角鹿头之地

我们这个小城镇叫Rheurdt,这个地名不是地道的德语,很多德国人都念不准,我搬来后念了很久才念对,翻译成中文更难了,中文发不出这个音来,且就叫“霍尔特”吧。霍尔特不大,却和德国其他城镇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于1294年开阜,历史上曾隶属于格尔德恩公国,也曾被普鲁士王国及法国占领过。德国城镇不论大小都有自己的徽标,徽标世代传承,不会因政府迭替而改变,更不会被取消。霍尔特地方徽标是蓝天下一只鹿角问插着金十字的银雄八角鹿头,上方有三个金苹果。地方旗帜是蓝色中镶着金色,它源自古格尔德恩公国。徽标旗帜在这里随处可见,市政厅旗杆上、小城报刊首封上、各种民间庆祝活动上……比比皆是,它是让小城人民自豪的“品牌商标”。当然,进入了网络时代,小城也有了自己的官方网页,浓郁的深绿色主色调,两个可爱的红苹果,野菊花摇曳,一股清香的田野气息扑面而来。

霍尔特城镇面积达三十多平方公里,现有居民六千六百多人,距荷兰边界才20公里,因而这里的方言和荷兰语类似,民间习俗也有相近之处。霍尔特是由两个镇和外围几个小村组成的,大镇叫霍尔特,小镇叫Schaephuysen,我就住在这个小镇里。我给小镇译了一个田园味十足的中文名,叫“莎蒲森”,平常我更乐意称它“村儿”。据说,霍尔特城徽标上插着金十字的银雄八角鹿头,就是取自于莎蒲森守护神圣胡贝图斯的传说。

莎蒲森的历史比“市府”霍尔特更悠久。早在日耳曼人查理大帝灭了占领西欧大片疆域的西罗马帝国,于公元768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开始,就有日耳曼民族的萨和森人迁移到这里定居。小镇地名Schaephuysen,其实是方言“萨和森人的家园”的意思。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P5-9)

作者简介
洪莉,女,祖籍湖南,生长于辽宁。1991年旅居德国,曾学习德语,进行研究生专业学习,参加职业培训和实习等等,具有各种德国学习、工作及生活的阅历。
后记

美好的生话仍在继续

洪莉

25年的异国生活阅历,像浪花飞溅、叮咚奔涌的泉溪,让我滔滔不绝,倾诉不尽。书,画上了句号,莎蒲森小镇的美好日子,仍在继续……53年岁月留下花香依旧

今年5月下旬的小镇周刊上,刊登了一篇关于小镇花店店主玛蕾讷·堪德斯(Marlene Kandens)女士的充满深情厚谊的优美诗文:

在美丽的紫藤花掩映了53年的莎蒲森小花店。

女店主玛蕾讷,为鲜花事业忙碌一生,也顺便成为了倾听顾客聊天的好伙伴。

这漫长而又充实的花仙子生涯,至5月31日止,玛蕾讷将告老还家。

从此,她将在自家花园里继续侍弄花草,与丈夫汉斯和孙儿提姆以及朋友们厮守,颐养天年。

玛蕾讷要对每一位顾客说,感谢你们的信任!当然也想表达,离开你们的伤感。

贝蒂娜·朱丽谢女士将接手继续经营小花店。祝愿她和小花店一切顺利!祝福大家!

七十多岁的小花店店主玛蕾讷退休了,5月31日是她在花店上班的最后一天。那天,好多村民自发来到小花店,与玛蕾讷辞别。小花店里温情洋溢,香槟交盏,话语绵绵,从50年前一直述说到今天。

下班的时间到了,村民们拉出了事先装饰好鲜花的木头拉车,请玛蕾讷上车入座,前面拉绳,后面簇拥,热热闹闹地穿街过巷。小镇人将为小镇花店默默奉献了一生的玛蕾讷,像对待女王般地护送回家。

经过两周简单布置,小花店重新开张了。新店主是位中年女性,叫贝蒂娜·朱丽谢(Bettina Juelicher)。原本温馨自然的小花店,经过贝蒂娜的巧手装点,又平添了几许优雅的艺术格调。尤其,一个本该丢掉的朴实老旧的农庄木衣柜,被随意涂抹几下淡淡的浅色油漆,然后被搬来立在窗边充作花架,不由得令人眼前一亮,惊艳无比。

新主人贝蒂娜正忙碌地招待前来贺喜的客人,我就和来帮忙的她的先生聊起来。他说,贝蒂娜非常喜欢花草,一生的理想职业就是开家花店。很多年前他们路过这里时,贝蒂娜立刻被挂满紫藤花穗的小花店迷住了,惊喜地说,这就是她梦中的小花店!她顾不上矜持,向老店主表达意愿,询问接手这家小花店的可能性并进行商榷。等了几年,老店主终于将“蓝雨点”小花店移交给她,成全了她的梦想。

德国人管紫藤花叫“蓝雨点”,亦紫亦蓝的紫藤花盛开时,纷纷洒洒,垂垂挂挂,就像窗外纷纷飘下大雨点儿。贝蒂娜将梦中的小花店注入了浪漫、雅致、艺术的气息。温馨的“蓝雨点”,将继续为小镇人慢悠悠的恬静生活装点美丽。

土豆小木屋鸟枪换炮

村外哈斯曼农庄的日子,依然不紧不慢,但农庄的土豆小木屋却与时俱进,鸟枪换炮了。一栋敦实的瓦顶砖墙小石屋诞生了,替代小木屋,成了本农庄自家土豆、鸡蛋的新自取售货屋。

比起小木屋,小石屋更高大结实,里面也略宽敞。但售货方式依旧,木架子上放着一袋袋新鲜土豆,品种、价格写在小黑板上。门边的墙上依然贴着那张“食物拎走,钱扔进去”的说明牌。小木屋墙上贴着的拎着土豆的中国四美女图,还有那些赞誉留言条,当然也都全体被搬到了小石屋的墙上。

今年7月我们去农庄买土豆时,巧遇了农庄少庄主。略带腼腆的少庄主跟老沃聊了好一会儿,关于这个老农庄,关于土豆,还回答了我和朋友的各种好奇问题。

退休了的红色小木屋并没有被拆除,它将迎来新的使命。少庄主说,他母亲准备在小木屋里安置一套小小的煮咖啡设备及杯具,并放上蛋糕甜点。路过的骑车郊游客,或来买土豆的客人,如果有闲情逸致,可以自取咖啡和蛋糕,坐在摆在田边的小桌椅上,欣赏田园,悠然小歇。小咖啡屋的经营方式依然是无人、自助,“咖啡端走,钱扔进去”。

我们听了无比惊喜,这该是多么美妙多么浪漫的咖啡小木屋啊!坐在苗青麦黄的田边,啜着香气四溢的咖啡,顾盼四季原野风情,画在眼里,人在画中。

憧憬着那幅童话情景,想象着那份恬静惬意,我已经迫不及待……

到我家的朋友,我一定带你来这里品小木屋自助咖啡。即使你到过高大上的七星级咖啡馆,你又哪里能享受到咖啡小木屋那份草香扑鼻,清风柔面,风景如画,放松自在呢?

2016年7月于莱茵河西岸莎蒲森小镇

目录

玫瑰村庄莎蒲森

 我居住的德国小村庄

在风车磨坊结婚

金苹果与八角鹿头之地

低调的“金字招牌”

 德国人怎样过周末

在庆典中享受生活好时光

邻里情深的花园街邻居节

马可家的十月啤酒节

非洲手鼓节之夜

 秋收节奇遇记

地摊拾趣之乐

藏在老农庄里的中国之谜

大作家托马斯·曼的写字台

 族们如今这样生活

村外有座私人古堡

三分之一的家产

贵族也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古堡人家的生意经

真正的贵族精神

 德国人的故土情深

家乡博物馆:几百年的生活痕迹

家乡歌谣:爱不但要意会,更要言传

德国人都是“动手派”

 德国男人的工具库

邻家男人都是能工巧匠

自家房子自己造

 德国女人的持家之道

土豆煎蛋要用五个锅?

对卫生间的“洁癖”要求

 人人郁是“园艺师”,家家都有“世博园”

“前花园”和“后花园”

悠然慢生活

过这村,没这店

 农庄土豆小木屋

投钱拿货全自助

和农庄主一起收土豆

 五十年花店

 路边自选花店和原野自采花田

老花匠的小花架

原野花仙子

与大自然的生灵比邻而居

 小镇飞来的“送子鸟”

不速之客

定居

去而复返

 莎蒲森小村野生动物观察笔记

住在隔壁划地盘的野鸡夫妇

爬行动物馆的儿童活动日:与小蜥蜴亲密接触

来家里做客的松鼠宝宝

为兴趣爱好奉献终身

 德国人的兴趣小组——社团协会

社团协会无处不在

车库里打出来的乒乓球协会

奉献精神

经常“吵架”的理事会议

 兴趣在协会发扬光大

世界杯冠军的民众基础和团队精神

男声合唱协会和家乡花园建设协会

射击协会一年一度的“国王”登基大典

 救火也是兴趣爱好

德国的独特消防建制

莎蒲森志愿消防队

一颗永远热爱过节的心

 不朽的圣诞情结

圣诞节从逛圣诞市场开始

到圣诞树森林去野餐

美丽平安夜

 邻居一起迎元旦

 传承行善美德的“圣马丁节”

好人马丁的传奇故事

马丁精神的传承

做一个独一无二的灯笼

 打造浪滠的银婚花园

共搭幸福门

银婚庆典

 生命不息,庆生不止

逢五逢十的小庆和“半百”大庆

跳“天鹅湖”和表演莎士比亚戏剧的庆生会

筹办婆婆的85岁生日庆典

后记

 美好的生活仍在继续

 致谢

序言

亲爱的读者:

在这本书里,洪莉女士描写了她在德国的生活经历。洪女士来自于一个不同于德国文化的国度。在德国,在这个最初对她来讲完全陌生的国家、陌生的文化和陌生的人群中,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还学会了去发现新故乡的可爱和新生活的美好。

洪女士长期定居在德国的小城镇,与德国人朝夕相处。这里的人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人与人之间交往密切。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而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习俗、礼仪和传统,既是连接本民族的纽带,也是将其与其他人群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文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澄清价值观和前景观的空间。从文化中,人们汲取力量,获得归属感,找到生命之源,从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文化是人类劳作的结果。

而这样的“劳作”是从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开始的,发生在小范围内部,比如邻里之间或协会成员之间。如果你学会了如何与身边的人和睦友好地相处,那么走遍整个德国都应该不成问题。

我诚挚推荐各位品读此书,并且盛情邀请大家来德国观光旅游,从北海游到阿尔卑斯山。希望各位和洪女士一样,也能够发现德国的“美好”。

致以直垫的问候!

德国霍尔特市市长

克劳斯·克莱恩库恩

(翻译:杨悦)

内容推荐

定居德国25年、在德国小镇生活了18年的华裔女记者,洪莉著的《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记述当地的民风民俗、与德国邻居的友好交往及有趣的日常琐事。

与德国丈夫在风车磨坊里登记结婚;在森林中采野蘑菇涮火锅,采野蓝莓做果酱;在周末参与附近小镇的“中世纪节”,看德国人拉弓射箭、在原野上跳舞;在秋收节集市逛老农庄,在地摊中淘宝;去贵族的古堡公开日听女主人讲贵族如今的故事;在家乡博物馆看德国人几百年的生活痕迹;德国邻居家的男人们有一整个工具库;他们自己造壁炉,修游泳池,盖房子;德国邻居家的女人们的厨房一尘不染;做个土豆煎蛋要用五个锅;去农庄小木屋买土豆,自己投钱自己拿货;逛圣诞市场,去圣诞树森林自选圣诞树;迎接美丽的鹳鸟在小镇定居;到爬行动物馆看德国幼儿园小朋友欣喜地抚摸小蜥蜴;看射击协会一年一度的“国王”登基大典;了解德国的志愿消防队;……

每一天都过得新鲜有趣,充实快乐。小镇虽不大,人与人之间却有温暖的情感流动。

编辑推荐

洪莉著的《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近距离呈现德国人的日常,他们不再因此有机会跳脱出华人圈子,融入到德国人真正的日常生活中。由于职业为报社记者,职业的专业性以及她天生的好奇心与敏锐的观察力,又使得她有机会接触到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了解到许多只有德国人自己才知晓的“秘密”。这样的经历使得她的眼光和角度完全不同于深度游或短暂的旅居人士,25年的生活,使得她对所居住的小镇产生了浓浓的眷恋之情,熟悉得就像自己的第二故乡。

小镇的民俗节庆、贵族们现如今的生活,德国人对动手干活的热爱和对花园的执念、自助购买土豆的小店、小镇的野生动物观察、德国人的兴趣爱好、他们五花八门的过节方式……300多张照片,十多万的文字,像一扇窗户,引你去看德国人平常又充实幸福的每一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4: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