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李朝东,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李蒸经典诠释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出版《形而上学的现代困境》《西方哲学思想》《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等著作,在《哲学研究》《教育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多次获得社会科学成果奖;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入选甘肃省理论界拔尖创新人才和甘肃省靠前层次领军人才。 目录 绪论 精神撒娇与拒绝媚俗 第一章 中西哲学的内在差异 一 西方哲学的内在特质 二 Philosophy与Cosmology 三 On与Ontology 四 真理与道理 第二章 雅典民主政制与苏格拉底殉道 一 民主与正义 二 真正的自由是对人格的尊重 三 苏格拉底之死与殉"道" 第三章 相论辩证法与存在本体论 一 认识及其对象的区分 二 《巴门尼德》相论辩证法 三 《智者篇》的通种论 四 《范畴篇》对本体的初步规定 五 《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学说 第四章 从伦理到宗教 一 希腊化时期的伦理哲学 二 偷食禁果的秘密 三 基督教原罪设定与现代伦理危机 第五章 形而上学及其现代命运 一 西方哲学的本体和逻辑特性 二 西方哲学的两次转向 三 科学主义与形而上学 四 现代人本主义形而上学 第六章 怨恨与羞感 一 怨恨是现代性伦理的精神品质 二 怨恨在伦理建构中的作用 三 羞感及其形式 四 羞感及其表达的差异 第七章 意志自由与责任承担 一 向死而生 二 责任承担 三 道德理想还能救度中国吗 第八章 宗理之反思与批判 一 中国传统社会的宗理特征 二 宗理对法律意识的影响 三 古今德治思想之区别 第九章 宗教与儒学的超越性 一 宗教的核心是信仰 二 儒学是哲人型宗教 三 儒学的超越性 第十章 墨辩名学与近现代中国的逻辑革命 一 墨辩名学与李约瑟难题 二 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和方法论 三 金岳霖运用逻辑研究知识和智慧的尝试 四 冯契对中国近代逻辑思想总结 第十一章 教育与公民人格建构 一 实证主义知识观批判 二 现代教育的实证理性基础 三 知识教育与信仰危机 四 培养具有信仰、理性和知识的公民 后记 怀乡孤独与驻守边缘 内容推荐 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是“仁”和“道”,它们是从日常语言的经验事实中概括而来的。“仁”形成中国的“价值理性”,“道”形成中国的“诗性智慧”。前者使国人特别关注于社会和人事关系的调整和维护,后者使国人的思维方式拒绝逻辑而极富想象。西方哲学是在概念王国里纯粹的思辩哲学,它所阐述的内容接近不依赖于经验的概括,只是从概念的逻辑中推导出来的,它的逻辑必然性保证了它的真理性,并使它具有先天原理的品格。由此塑造了中西文化轻逸与沉重精神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