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赫伊津赫(1872-1945),荷兰历史学家、文化学家。攻读印欧语-日尔曼语语言学,1897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荷兰的莱顿大学、格罗宁根大学和德国的莱比锡大学等有名大学执教,曾任莱顿大学校长;二战期间对法西斯占领者持严厉批判态度,1945年荷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被迫害至死。
擅长印欧语文学、欧洲文化史、比较语言学和比较文化,代表作有《中世纪的秋天》《游戏的人》《17世纪的荷兰文明》《伊拉斯谟传》《明天即将来临》《文明复活的必要条件》《愤怒的世界》《文化史的任务》《历史的魅力》《痛苦的世界》等。他在世时已是欧洲文化史尤其是荷兰文化史的,著作经久不衰,在中国学界的影响还在上升。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不错翻译家,曾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翻译协会不错顾问,从事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30余年,著作和译作近50种,逾1400万字。著作有《中华文明撷要》(汉英双语版)、《创意导游》(英文版)。电视教学片有《实用英语语音》。译作逾40种,要者有:《思维的训练》、《文化树》、《理解媒介》、《麦卢汉精粹》、《数字麦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等。
《中世纪的秋天》研究14世纪和15世纪的欧洲文化史,以北欧的法国与荷兰文化为重点;描绘欧洲基督教文化在古典文化、人文主义中的自我更新。
这段时间的欧洲社会风云激荡,十字军东征尚未收场,神秘主义蛊惑,人文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滥觞,宗教改革酝酿,这是一个历史大变动的时期。
约翰·赫伊津哈编著、何道宽编译的《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重点展示骑士精神、宗教生活、爱情与色情、死亡的恐惧、文学与艺术;重中之重是文学与艺术的赏析、比较、评述;亮点有多彩的生活画卷、璀璨的群星、传世的作品和死亡的幻象。
本书将论辩置入事实的陈述和作品的分析中,读者可以鉴赏到四十余幅画作和数十部诗文著作,了解到那并不“黑暗”的中世纪末期文明。作者的结论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并非黑自分明的两个时期,文艺复兴在中世纪中萌芽,中世纪孕育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北欧的文艺复兴有别于南欧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中世纪的秋天》是欧洲文化史的经典之一,开拓了中世纪研究一条崭新的道路。
“贵族的天命是现实骑士精神的理想,借以维护和净化这个世界。”
“中世纪人首次以负面的基调提出一种爱的理想,这是中世纪爱情理想最重要的转向之一。”
“在15世纪,死亡的观念给所有欧洲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其力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是其他任何时代都难以匹敌的。”
“文艺复兴里的中世纪成分,比理论上愿意承认的成分多。”
中世纪并非完全的“黑暗时代”,也并非只有落后、愚昧、停滞,瘟疫、战乱、文明冲突没有使历史的车轮停止。相反,它孕育着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赫伊津哈否定那种用文艺复兴来全盘否定中世纪的观点,从宗教礼仪、骑士精神、世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研究中世纪,浓墨重彩地诠释中世纪文化史画卷。
约翰·赫伊津哈编著、何道宽编译的《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之经典,位列赫伊津哈作品之首。